第二天中午我和另外兩組人馬全都擁擠在一個“金杯”麵包車內提前趕到了青島“石老人”處高聳但有些孤立的新青島市委市政府大樓大院門前。然後攝影記者祝旬同我一起跟隨著時任青島市委宣傳部新聞處王海波處長走進了俞正聲的辦公室……
第二天《煙台晚報》首先發出了我們采訪俞正聲成功的消息並預告了次日將要刊登俞正聲專訪的消息。第三天我同俞正聲黨旗國旗下握手合影的照片顯著地刊登在了《煙台晚報》的頭版上。
不過後來煙台市政府的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哥們批評我:你還是不懂政治浩洋!人家俞正聲是誠懇地雙手緊握你,你看你們報紙上發的照片!你怎麼好意思單手同人家握手?!
4.異地兩天采訪一個市長
“別迷信哥哥,哥哥隻是個傳說”,這是網絡流行很廣泛的語言。我們的“環黃渤海行”之後業內也有很多人“崇拜”我的“采訪工夫”。說“哥不熟悉領導不熟悉城市不熟悉環境,但哥哥異地兩天采訪一個市長:特牛!”但我要說,真正的“采訪傳奇”不是那樣傳說的。采訪的功夫在“準備”。關鍵是我的很多傳奇式的采訪都是做足了采訪的準備才成功的。
首先的準備是“案頭工作”的準備。無論是采訪大連還是丹東營口錦州秦皇島,我都做了大量采訪前的材料查詢工作。在煙台,我查閱了我要采訪的這些城市的基本情況資料、和煙台相同背景情況的資料、和煙台相關聯係的情況資料。到了當地,我首先搜索到一切能搜索到的最新的新聞報紙,看這個城市最近發生了哪些事情?看這個城市的領導和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看這個城市最近發生的大事是什麼?……
這些還都是“死準備”:“活的準備”需要更多的是記者站在什麼角度思考的準備:我們的采訪活動既然是“環黃渤海圈子”的發展,我們就不能把自己停留在一個記者的角度看問題。我當時的考慮,就是要敢於把自己放到城市領導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這樣的角度和高度才能保證你和采訪城市的領導“對話”。換句話說,見了另外城市的市長,你要敢於站在“煙台市長”的角度考慮問題!
或許是因為在煙台采訪市領導比較多,所以“同領導一個角度看城市發展”對以前的我來說不新鮮:但是出去采訪外地的領導們,卻讓我再次明白了這樣考慮問題的重要性:當你準確地把自己城市的發展思路、經濟數據等等信手拈來時,當你準確地把另外一個城市的最新消息、領導思路等正確反饋出來後,當你確實具有了“煙台市長”的換位思考後,另外城市的市長也會很好地尊重你這個普通的記者——他確實感覺和你對話有是意思的,是有收獲的,是不羞於自己的市長高度的。
從長遠的準備看是人脈的準備。
沒有了當地朋友的支持,沒有了關鍵時刻能用上的朋友的支持,我們很多時候是一定要成為“兩眼一摸黑”的記者:因為我們確實不熟悉當地。舉兩個最能體現我們采訪成果的例子。在大連,我們依靠的是到煙台來參加“膠東千裏行”的新聞部曹主任。在煙台活動期間,身兼導遊加采訪記者加陪同人員的我熱情接待了全國各地的記者,這讓我初次到大連采訪就得到了曹主任的熱情接待,讓我們的很多采訪題目采訪對象都輕鬆得到。在青島,我們除了依靠多年良好合作經常親戚般往來的《青島晚報》的領導和編輯記者們,也得到了我大學同學的熱情接待:不然我們不會那樣準確的定位市委書記的日程的。
當然,我們的成功還和我們《煙台晚報》當年的采訪條件分不開:我們帶了足夠的采訪資金出發,用總編輯孫佑天的話就是“出發到任何地方我們自己承擔吃住行的所有費用,不要給當地晚報媒體朋友增添任何麻煩!”這讓我們得到了很大的尊重。而我們出去采訪亮相的“車載大哥大”“流動傳真機”等等“裝備”,更是讓所有晚報同行們驚歎而歎服!“你們《煙台晚報》太牛了!”這是所有我們經過城市的晚報領導和當地記者們共同的評價。
5.大連尾聲
“黃渤海行”全部結束之後我回到煙台,去市長辦公室閑坐。任海深很有興趣地詢問我“大連老百姓真的用‘草市長’稱呼薄熙來?”?
於是我們的話題圍繞著薄熙來進行。“看到你采訪薄熙來的文章,感覺很驚訝:都說他架子很大,一般人見不上他?”我說沒有呢,雖然感覺采訪大連市長有些困難,但沒上綱上線到“架子大”的地步呢。“那怎麼咱們煙台的張華福市長到大連想見他,他連安排都沒有安排呢?”任海深透露給我說。“張市長?這什麼時候的事情?”我驚訝了。“就是去年大連服裝節的時候。”任海深解釋說。我樂了。“服裝節的時候全國各地領導貴賓的去一大堆!煙台市長肯定排不上座次了。肯定是市長秘書沒安排好。”“那你的意思如果不是服裝節,我們去大連他薄熙來肯定可以會麵?”我給了市長一個肯定的答複。
於是在我當場的電話牽線安排下,任海深市長率領著煙台建委主任李東序等一行人馬浩浩蕩蕩地奔往大連,不僅見到了薄熙來,也把大連的城市建設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當市民們在後來的《煙台日報》上看到煙台市長大連“取經”歸來的消息時,誰能想到是我這樣一個小記者因為采訪而順手“牽線搭橋”的呢?隻有我在心中暗暗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