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煙台記者的“環黃渤海行”(2 / 3)

因為和市長有那麼多的共同話題,市長對家鄉記者的采訪給與了很大的關注——這給我們在錦州采訪提供了更多的幫助和順利。所以錦州那個城市我們傳回的稿件很多。這讓陪同我們采訪的錦州記者很欽佩。於是出現了“我們剛剛回來《錦州晚報》就來煙台取經”的佳話。從那以後,我的“首席記者”逐漸成為了正式名稱。後來《煙台晚報》領導為了表示“正式名分”,甚至給當時的煙台市委辦公室和市府辦公室專門遞交了“首席記者”的證明材料,讓我的一些“書記市長專訪”更加名正言順。

雖然“首席”當時並沒有特別的經濟收入,但我很珍惜這個榮譽:“報社的副總編好幾個,首席隻有一個呢!”老總的提醒,也是我的一種自我提醒:我不能讓“首席”蒙塵——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用羨慕的眼光看這個稱號的。

3.六訪俞正聲:青島的完美結束

1996年8月我完成對俞正聲的專訪,是我記者生涯中采訪的“傳奇之筆”,也是我至今引以自豪的“煙台晚報環黃渤海行”采訪的“圓滿句號”之筆。

在那之前,我已經超出所有人預料的完成了對大連、丹東、營口、錦州、秦皇島諸市長的專訪——既不熟悉也沒預約的平均兩天采訪一個異地市長!

於是領導派我跟隨著時任市長任海深率領的“煙台承諾製報告團”到北京去——實在話這是美差使。我們隻要把煙台報告團在北京的活動寫個大通稿發回煙台就行。也就是因為差事輕鬆,我在報告團於人民大會堂講述著我很熟悉的報告內容的時候,順道到國家體育總局探望了老鄉校友崔詠梅並奇跡般地寫出了個全國得獎的長篇通訊(見另篇)。但輕鬆是那樣的短暫:孫佑天總編電話給我了個緊急任務:“浩洋趕緊回來到青島去。咱們的兩路人馬都僵持在青島了。你要是能順利完成采訪俞正聲的任務,我特許你可以在青島放假7天怎麼休息都行!”

原來晚報當年的“環黃渤海行”是分為3組的:孫洪威副總編是我們組的帶隊,另外兩個副總編分別也帶領了兩撥文字和攝影記者,組成後兩組繼續對天津、唐山、東營、南通、鹽城、日照、青島等地進行類似轉采訪。但時任青島時書記的俞正聲堅決不接受此次專訪。他說“你們以前的城市訪問都是對市長進行訪問的。到了青島也請你們采訪秦市長好了!”

火速趕回煙台又火速趕到青島的我,首先把我設想的方案給當時在青島等待的兩位時任晚報副總編做了彙報,得到他們的首肯後我當即”電話兩路”,一個是給當時我青島市委任職的同學求援,要求不違反工作紀律的情況下得到明天俞正書記的工作日程;另外一路是請《青島晚報》的領導和記者朋友幫忙,同樣尋求俞正聲的次日工作日程。很快地,兩路反饋彙總到了一起:明天俞正聲首先要到城陽去視察工作,有很大可能在視察中勇敢上前約定采訪甚至當場完成采訪。又考慮到領導一般不喜歡這樣的強人所難的采訪形式,決定最好首先打好招呼,再約定采訪。

於是第二天我首先向青島郊區城陽進發。但沒想到俞正聲視察速度很快,據說已經返回青島市區了。想第一時間首先進行接觸約定采訪的計劃流產了。但我沒灰心,繼續向朋友提供的第二個采訪地點青島棧橋賓館出發!

到了棧橋賓館,果然看到了俞正聲車隊停留在賓館外。壓製住內心的驚喜,再次確定了我的“作戰方案”後我首先在賓館會議室外休息廳做好了準備:第一是把已經提前預備好的我對大連、丹東、營口、錦州、秦皇島薄熙來等市長的專訪文章整理成冊,再把我的折迭式名片的空白處寫好了我精心準備好的懇求:“俞市長(這樣稱呼第一是想引起他注意:當時身邊所有人都稱呼他“書記”的,第二是因為他在煙台擔任過市長這樣的稱呼應當可以引起他對煙台的感情):你好!我在青島等待采訪你已經5天了(我的同事們確實等待他5天了,應當有惻隱之心吧?)非常希望你能給我5分鍾的時間(對比5天感覺要求那樣不過分),讓我第一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體諒下小記者完成任務的苦衷),第二也讓一直關心你的煙台百姓聽聽,聽聽他們的老市長在‘環黃渤海經濟圈’的發展中能給煙台提出什麼建議(打的就是百姓感情牌)。好麼?隻要5分鍾?(仍然是懇求:保持低姿態)”

會議室外等待的5分鍾對我來說真是特別漫長,但當我看到秘書笑容滿麵地走出來的時候,我的心裏快樂極了。秘書告訴我,“俞書記看了你的東西後很感動,說一定要滿足你的心願!明天中午12點俞書記在新市委辦公樓他的房間等你,給你半個小時的采訪時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