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煙台記者的“環黃渤海行”(1 / 3)

1996年,我們煙台晚報第一次組織大型異地采訪活動“環黃渤海行采訪”。由幾位副總編帶隊,文字攝影記者一起出去,圍繞著沿黃渤海的幾個大中型城市,進行了一次全方位、高品位、高層次的采訪。整個采訪活動中,我們一共曆時30天,行程7800餘公裏,總共寫出了5萬多字的稿件。而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活動中我們一共采訪了11位當地的市領導———包括薄熙來和俞正聲。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雖然在我們完全不熟悉的異地城市,但從落腳城市到采訪到當地市長書記們,基本上是兩天采訪了一位市領導。

1.一訪薄熙來:艱難的開始

1996年7月28日,我們采訪小組登上了赴大連的“南海明珠”號船,7月30日,我們就采訪到了大連市長薄熙來。但采訪薄熙來卻是我那次“環黃渤海行”中采訪難度最大的一次——因為畢竟是第一次而且大連晚報的記者同行聽說我要去采訪薄市長,竟然不想陪同我去:大連晚報的曹主任告訴我們:“連我們的總編都輕易接觸不上薄市長別說我們了,哪能幫上你們這個忙?再說了,薄市長出名的‘厲害’,彙報工作的部下們經常被他訓斥得一愣一愣的:一不小心他再把我們訓斥一通可不得了!”初出茅廬的記者聽了這話以後反倒更來了情緒:怎麼著薄熙來當年也是新華社記者出身,他能不體諒外地記者的苦衷?於是我們便打通了大連市政府辦公室的電話,打聽到薄熙來在大連棒槌島賓館要開一上午的會議。記者當即匹馬單槍地乘車趕赴賓館。巧的是第一個會議正好是大連城市道路建設的專題會議:記者便認真地聽取了薄熙來對這項工作的意見。待會議結束前夕,記者急忙趕赴會議室門口堵住了薄熙來:“薄市長你好,我是《煙台晚報》的記者想采訪你一下好麼?”薄熙來一邊向外走著一邊歉意地笑笑:“我馬上要開一個慶祝八一建軍節的軍民聯席會議:真沒時間呐!”我毫不放鬆地繼續追問:“剛才你講把大連到莊河的高速公路定名為‘黃海大道’太有氣魄了:整個黃渤海圈中的經濟發展戰略你肯定考慮得比較多。我就是想問你煙台與大連兩個城市可以在這方麵做做哪些工作而且我還想請教你對建設煙台大連海上輪渡項目的意見。你給我5分鍾時間讓我這個外地記者完成任務好麼?”

薄熙來停下了腳步,很有興趣地看了看我:“你還真是個一追到底的記者呀:好!我們談5分鍾!”在兩個會議室的中間通路上,薄熙來市長同我交談了將近15分鍾——回到大連晚報後,大連的同行由衷地說了句:“你們煙台夥計是真有方法呀!”

采訪到薄熙來的稿子傳回報社後,領導也很高興:“連薄熙來這樣名聲顯赫成天繁忙的市長我們晚報記者都能采訪到,還有誰不能采訪到?就這樣定了:以後每到一個城市,一定要盡量采訪到他們的市長。這樣我們既能最直接最全麵地了解當地,又可以最正麵最有效地完成為‘煙台發展出謀劃策’的任務,還可以體現出本次采訪活動的高層次麼!”

2.錦州的“煙台市長”

我的“煙台晚報首席記者”是錦州人首先叫起來的。

我們完成了“《煙台晚報》環黃渤海行”活動後,《錦州晚報》的老總帶領手下人馬就到煙台來“取經”了:“煙台的記者這樣能幹,肯定他們報社有一套鼓勵他們的措施,我們馬上到煙台去!”

到了煙台後《錦州晚報》的女老總熱情地表揚了我的工作狀態:“那樣短的時間,那樣大的難度,那樣高質量的采訪,那樣豐富的文章——在我們那裏,這就是首席記者的風範呢!”我們的孫佑天總編在那之前根本沒有“煙台晚報首席記者”的概念,但反應敏銳的他根本沒有片刻的停頓,當即對錦州客人申明:“尹浩洋就是我們煙台晚報的首席記者呢!”在陪同會見的副總編孫洪威反應更快的連聲讚同下,在我詫異在旁邊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錦州客人的臉上浮現出了更大的欽佩:“哎呀:你們的記者真謙虛!這樣重要的頭銜在我們錦州的時候根本都不透露!”

說實話,到錦州采訪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前麵幾個城市的采訪經驗,我們知道了在不麻煩當地媒體的情況下可以依靠當地的媒體優勢的——此是後話。但是沒想到我們依靠《錦州晚報》聯係到錦州市長的時候《錦州晚報》的記者們也出動了那樣多的人!

因為市長從韓國考察訪問剛剛回來就趕來接受我們的采訪,又因為錦州市長關永光是地地道道的煙台人!

那次采訪特別輕鬆特別廣泛。在煙台度過一段美好時光的關市長,提起煙台顯得更有“他鄉遇故人”之感。他滿懷深情地向記者追述二馬路、三馬路的兒時故事,講述南山路小學的一景一物。他說他至今想念班主任於月梅老師,他說他至今還有親戚在煙台生活,他說他這些年特別注意煙台。煙台的開發區建設、房改、招商引資、鄉鎮企業直至現在的“承諾製”,都是令他備加關心的經驗——而我們不僅抓住了“感情”的因素和關市長熱情討論,更因為市長關心的“煙台話題”全部都是我熟悉的:有些甚至是我深深參與其中的,我的“內幕高層消息”可以讓市長的話題始終保持在一個高層次上。這不僅讓市長感覺家鄉記者的層次,也讓我們的采訪始終保持在一個熱烈的溝通狀態。後來的《錦州晚報》領導和記者私下對我們說,你們和市長的采訪不像采訪,更像兩個城市的市長在討論合作:你聽聽我們市長的話語:“錦州是中國緯度最高的港口,有廣闊的腹地與資源,與煙台合作開一條客貨滾裝航線怎麼樣?錦州人做過調查,比較陸路運輸,可以節省至少2/3的路程。煙台有沒有部門願幹?錦州將給予相當優惠的政策!錦州機場經過擴建改造,已經可以起降大中型客機。東北和煙台關係這麼密切,連威海機場都和錦州通航了,煙台能不能和錦州建立空中航線?據了解,煙台的輕工電子等行業比較先進,而錦州重工業占70%以上。優勢項目有石化、機械製造、能源、造紙等行業,其中錦州石化公司在全國石化係統中經濟效益位居第一。錦州與煙台的“經濟互補”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些。“錦州是遼寧確定的遼西發展的‘龍頭’,煙台是膠東發展的‘龍頭’,在環黃渤海經濟圈中,兩市應該是兩個取長補短、攜手前進的城市。”——這些我們後來在稿件中完全引用上去了,也讓煙台的有心讀者確實把目光轉向了錦州而且後來出現了很好的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