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邊的幹部們都被震動了,現場讚揚聲一片。我也被震動了:我知道這絕對是一篇好新聞的素材。於是我在迅速寫好新聞通稿《我市舉行半年工作總結大會》的同時,馬上以現場特寫的方式寫出了《誰給你十個月的權利》的稿件。
但下午給張建華副秘書長送審稿件的時候,按照以往慣例寫就的通稿順利簽字了,《誰》稿卻被擱置了下來。“以前沒有這樣寫稿的。”領導的意見是穩妥為主。這樣的會議有那樣的通稿就足夠了,沒必要出新招數。我那裏舍得這樣的新聞稿件被槍斃?於是我拿出了我的軟磨硬泡的“功夫”。正好市委秘書科王建國科長需要我的錄音機來收聽整理市委書記的現場講話——那時候書記的講話從來不是當場能發下去的文件:他喜歡脫稿講話。我心中暗喜“天助我也!”這樣我就有了在秘書長和科長眼前蘑菇的機會了。我首先說服了王科長,再共同去說服秘書長。“特寫稿件生動性強,現場感強。不僅容易抓住讀者,更容易傳神傳達會議現場氣氛。會有影響力的。”“這樣的稿件寫法,對於增強市領導的動作感染性很有幫助。”“會在更大範圍內加強會議影響。”……
我外甥那時候在白石村附近承包了一個“亞都酒店”:我甚至在晚飯的時候主動請秘書長科長和所有加班整理講話的秘書們“工作餐“了一次——王建國科長對我伸出大拇指說,“建華秘書長從來不吃請!你是第一位能請動他的記者!”
稿件第二天在晚報上刊登出來後獲得了巨大成功。不僅上上下的反映格外良好,連中新社都把稿件轉發了出去。而歐美幾乎所有的華文報紙都登載了“煙台痛批官僚主義”的稿件。後來很多華僑華商到煙台來見到市委書記,都會把他的這段軼事拿出來說道說道——他當然知道給他也給煙台帶來巨大社會效益的稿件是我給寫的。他自然對我評價甚至高了。
我也因為此稿得到了很高的獎勵:晚報第一次參加大範圍內新聞獎勵評選,煙台的我雖然和我的《煙台晚報》同樣稚嫩,但稿件評選所向披靡——山東省首屆青年好新聞獎一等!山東省地市報好新聞獎評選一等!山東省好新聞獎評選一等!中國地市報好新聞評選二等!
7.“通風報信”竟然“兩頭討好”
我一直和煙台市建委的關係很好:很早的建委,是連現在規劃局、建管局、房管局的功能都包括在內的。所以很多有關民生的稿件我很容易同他們溝通。我在這方麵的稿件也是很有獨家性。這點兒同當年市建委主任李東序有關。
當年在煙台市委常委會議室裏除了常委發言外,一般幹部發言積極大膽的,我印象中除了市公安局郭仁友副局長外,就是這個李東序。他們的共同特點第一是對本行業本係統格外維護,經常敢於倒苦水為自己行業呐喊,第二是性格豪爽什麼想法建議都大膽提出。我自然也同他們倆格外熟悉:因為我寫稿件接觸最多的恰恰是他們倆的行業。
於是“雙文明活動中”我和建委有了一段故事:李東序因為被批評而感謝我。我因為“通風報信”而受到鼓勵。
市委書記的明察暗訪活動到了煙台山下,書記惱怒了:“建華,給東序打電話!這煙台山東入口前這樣破破爛爛,這不是給煙台丟臉麼?煙台山是煙台的臉,這東出口是煙台山的臉:煙台怎麼能有這樣破破爛爛的臉麵!”
我自然是陪伴在旁邊看到了現場情形,也真切地聽到了書記對建委工作的不滿意——其實平素書記對東序對建委的工作還是滿意的,但自然是愛之也切,疼之也切。這批評頗有點兒嫌棄自己的親信下屬不爭氣的感覺。
正式的考察情況,是要等張建華副秘書長回去後整理出來逐個通報下去的。而如果是這樣的通報,那所有被批評的單位都隻能在後續報道中反映改正情況了。我一路上都在想,怎樣能讓市委書記的明察暗訪和下麵的反映同時出現在明天的《煙台晚報》上?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有力度地表現明察暗訪的效果:當然,這樣的報道,也能讓晚報的讀者們感受到晚報的報道效果和記者對新聞的捕捉能力。
正好聽到了書記對建委的批評,而建委恰好是我的朋友單位,被批評的地方恰好又是很容易就能修複效果當然屬於立竿見影的感覺的。於是我馬上在後來的陪同考察間隙,給李東序打通了電話,把情況給他透露了一下。聽到了書記的批評李自然不敢怠慢,告訴我他馬上安排煙台山東入口處的道路修複工程,讓我下午再到現場看看。
下午我把市委書記明察暗訪的稿件寫好並到市委給張副秘書長送審簽字後,專門到煙台山去看了看:果然現場情況讓人大為滿意。於是第二天《煙台晚報》上不僅用半個整版的篇幅刊載了市委書記明察暗訪的稿件,緊跟著第二天的晚報頭版醒目位置赫然也刊登了《市建委聞風而動 煙台山臉麵全新》的”附加稿件”。
後來的閑談中,市委書記說他知道我給建委“通風報信”的事情:但是他也需要我這樣做:“我們也需要別人對我們的批評有反應而且反應特快特好——不僅你們報紙需要……
也因為這件事,後來我對建委係統的很多工作提出批評的時候,李東序主任總是理解我:“尹浩洋是好人!他是為咱好。要理解他感謝他!”
8.“好雨”知時節
除了市委辦公室整理材料的秘書和我們幾個參與寫稿的記者,誰也不知道《貴州旅客投書本報 批評本埠不文明現象》稿件是“合成稿件”。因為文章中披露的青島出租司機李高令5天後就在晚報讀者眼前出現了!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強化了“雙文明活動”的推進,也強化了《煙台晚報》的知名度:因為披露他在三站廣場被毆打的晚報稿件發表的當天,他就在青島讀到了那張報紙——他來煙台跑長途車的朋友給他捎回去的:在青島,作為“雷峰出租車代表”和青島政協委員的李高令是“名人”,朋友也很多。
感到振奮的李高令當天就趕赴了煙台,找到了《煙台晚報》編輯部。這樣好的新聞人物來到煙台,自然領導趕緊讓我接待一下讓我再寫個後續報道。
我的後續報道也真“足夠”牛!我沒有落腳在一張報紙對被打司機的同情上,我直接電話掛到了市長辦公室!
“雙文明活動”雖然是市領導集體商議後搞的,但畢竟開始發動的是市委方麵,我們的宣傳重點也掛在了市委方麵,但是市府那邊一直沒有動靜對市委和百姓們都不好交待。我瞅準機會給市長送了份兒“大禮”:我電話對張華福市長說,《晚報》報道在煙台被打的青島政協委員到煙台來了,現在在晚報接待室:市長麵見他表示個態度肯定影響很好很大的。
市長當即命令我帶領李到他的辦公室去了。第二天《煙台晚報》頭版頭條就是《市長慰問青島司機》,旁邊配發的第一篇署名“慕心香”評論開篇就是一句“昨天的一場好雨驅散了連日躁熱。”
李高令到煙台是一場“好雨”,我請市長接待慰問了他也是新聞策劃的“好雨”,《煙台晚報》刊登的消息和評論更是推動滋潤煙台“雙文明活動”的雙雙“好雨”。
“好雨”知時節,當“活動”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