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雙文明活動”(1 / 3)

1.市委書記的“煩惱發動”

2011年底煙台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消息傳來後,我的心裏好高興:因為我算最早參加煙台創建“文明城市”的記者呢。

1993年7月上旬,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和當時的副總理王鼎昌來到煙台考察投資環境。煙台市當時著實好好籌備了一把。但最後煙台和隨後被考察的威海都名落孫山。“新加坡工業園地”眾所周知地最後落戶了蘇州。

其實煙台領導當年有如今的“覺悟”和經驗肯定不會讓蘇州搶先:果真如此,恐怕膠東半島的經濟發展史都要重寫。 但誰都不了解的是:幾個最普通的煙台市民,讓李光耀一行最後拋棄了煙台的候選資格。

後來的市委書記給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況。“李資政對煙台的硬件是沒有異議的:當時煙台比威海經濟實力強,麵積和技術人口比例也比威海大和高;煙台當時比蘇州也差不了多少;我們的接待也沒有任何紕漏和失誤。但我們對煙台百姓的文明教育不夠,我們也沒有認識到新加坡領導人對百姓素質的重視度。結果李資政最後對煙台處處都表揚,唯獨對煙台的幾個百姓提出了微詞。”

由於是炎熱的夏季,煙台街頭上便有了不少光著膀子的年輕男人;由於是酷暑的夏季,煙台一些廣場路邊上的出租車司機便搖開車窗小憩待客——不幸的是昏睡中的司機公然把光腳丫子伸出了窗外;幾個漂亮的煙台姑娘在公交站點上互相吵架了,衣著時髦的她們開口統統是煙台罵娘“三字經”的濃縮語“bia”.....

“李資政沒有直接批評我們煙台的市民的不文明,但他對我們煙台上述情況的傳神描述,讓我們在場的所有煙台領導都太不好意思了。我們本想把煙台最好的一麵展示給客人看,結果沒有孔雀開屏,卻讓客人看到了最醜陋的孔雀屁股!誰能不煩惱?!”

“我們應當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一直縈繞在我們當時前去受命的3個《煙台晚報》記者心頭,但我們誰都沒有開口——副總編孫洪威不好意思直接發問,新聞部主任王瑋曆來不願意多講話所以也不願問。我是受命要去直接寫稿子的,也同以前大加讚賞我寫“氧氣廠爆炸”稿件的市委書記至少混了個“臉熟”,但看市委書記煩惱不消的樣子也不敢問。於是市委書記的聲音便單獨在常委會議室他的辦公室內繼續飄揚。“我們市委常委研究了,準備就此搞個全市性的大活動。題目呢,就是‘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考慮到由上麵來挑頭做不太好,準備由新聞單位首先發動輿論。再考慮到如果由黨報來做文章會給人‘領導發動’的感覺。最後考慮由你們新生的《煙台晚報》來做比較好。可以給人由下而上發動起來的感覺。怎麼樣?”

這個時候領導的詢問其實是沒有第二個答案的,但我們應當怎樣做?我們總不能聽到領導的話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晚報讀者和全市百姓?麵對我們的疑問,市委書記顯得胸有成竹:“我讓辦公室的同誌們準備了一些資料,其中我感覺最有分量的應當有兩個,一個是青島出租司機李高令的投訴信:據了解他是青島市政協委員在當地說話也有一定的分量;另外一個是貴州客人的一封投訴信。你們回去後綜合編輯編輯,把這個活動的發動第一炮爭取打響打好!”

市委書記對我們“認真發動”講了兩個多小時——我的當時屬於很時髦的迷你型錄音機當時差點兒就沒全文錄音下來。回來後我們3個把情況向孫佑天總編和孫德旗副總編進行了詳細的彙報並且馬上進行了緊張的分工部署——當時的晚報工作氛圍真好,沒有任何的官樣過場,也沒有任何的職位限製,也沒把所有同仁們召集鼓動一番。領導們把需要使用的編輯記者們一番召集,一番分工,大家的情緒馬上調動了起來——尤其聽說了市委書記把《煙台晚報》此次作為“獨家發布使用新聞單位”,大家的勁頭更大了:誰不知道獨家新聞而且是轟動全市的係列活動新聞的“獨家”對一張新興的報紙將起到怎樣的巨大推動作用?!

我記得很清楚:李光耀一行是7月8日離開煙台的,市委書記是7月10日召集我們3個人去的,7月12日《煙台晚報》頭版頭條就是重鎊出擊的大批評稿件《貴州旅客投書本報 批評本埠不文明現象》!

市委宣傳部部長的電話立馬批評到了老總的辦公室。

2.“貴州客和李高令投訴本埠”的“合成”

嚴格說來,那篇《貴州旅客投書本報 批評本埠不文明現象》的稿件是“合成稿件”。由我執筆的這篇文章基本貫穿了貴州客人的投訴,但把青島出租司機李高令在煙台三站市場遭遇“爆打”的情況綜合了進去——以後因為此稿我和李高令產生了後麵的許多繼續合作,成為了“稿件朋友”這是後話。

所以稿件刊登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來電批評,我是理所當然地要首先進行應對的。但孫佑天總編這個關頭體現了對下麵記者們的保護:他沒讓“小記者”出麵,直接給了當時的副部長一個意外的答複:“不好意思。昨天市委書記對我們的3個主要記者進行了直接授意,我們才按照領導的要求幹的。大家都忙碌了一個下午加晚上才辦出了這組稿件呢。現在領導不表揚反而批評我們。晚報的工作可真不好做了!”

電話彙報完畢大家都伸舌頭:乖乖!這市委書記的性格也真牛——一杆子把任務直接插到了下麵,連分管的市委宣傳部領導都不知情!

不過大家心裏也都有了更大的鼓舞:第一看市委書記的架勢確實是要動真格的了,不然不會這樣迫切這樣不按照官場規矩出牌;第二這樣的情形也證明了市委領導果真是把《煙台晚報》當成信任的獨家的“新聞發動單位”的。這樣的機遇有幾個報紙能夠趕上?這樣的機遇不用好了怎麼對得起?

領導的疑問電話後,電話開始熱起來了:全是對《煙台晚報》“敢於主動自己揭短”的精神和做法表示支持、鼓勵、歡呼的!

盡管《煙台晚報》此前受到好多領導表揚和百姓讚揚,但此次的好評確實可以用“如潮”形容了。全體晚報記者編輯們都鼓起了勁頭,決心趁著此番“雙文明活動開門紅”的機會,讓《煙台晚報》好好地“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於是一番密室策劃後,一番精心操作後,此後的《煙台晚報》頭版上,連續十多天出現了一個神秘人物“慕心香”。

3.市委書記得獎我拿獎金

那些天煙台很多領導和比較敏感的讀者都在猜想“慕心香”究竟是何人物。說是普通記者?《清除糟粕正當時》、《《文明城市該怎樣構成》等連續評論中說話方式和思維尤其是指名道姓地對煙台市的整體批評,怎麼都能讓人感覺他至少應當是市長一級的人物。但是以前誰看到市領導以筆名方式在非黨報上發表文章還是連續發表?!

那些天聽到領導、讀者們在我麵前的議論我是偷偷快樂的。因為署名“慕心香”的那些文章是我寫好後交給編輯的,而且那些文章是沒有任何改動的。

當然文字還是有些改動的:我的改動根據於我那個當時很時髦的日本小型錄音機。它上麵的內容我那些天反複收聽已經達到了滾瓜爛熟的地步了。

後來到年底,我到市委書記的辦公室送給他800元錢。他很驚詫,“浩洋怎麼憑空給我錢?要賄賂我呢?!”我不能照樣給書記開玩笑,便馬上解釋到:“這是你的文章評獎得到的獎金。”

其實年底煙台好新聞獎評選前,評委們都不知道“慕心香”是誰。知道底細的《煙台晚報》的三四個人誰都沒有做當年的評委。但是大家還是給與了“短小精悍、文風精煉、言之有物、反響廣泛”的“慕心香”係列文章以當年的“煙台好新聞言論類一等獎”。獎金數目是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