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師的召喚
海南雖好,也是適宜久留之地,我卻在一個月後就離開了那裏。
大的背景是鄧小平南巡講話開始公開傳達了振奮了全國政治思想文化界的人,小的背景是煙台的孫洪威老師多次電話呼喚我了“浩洋,煙台要創辦晚報了。你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快回來吧!”
如果說以前我最願意看的報紙是《參考消息》《中國青年報》《中國體育報》,進入新聞界後我最願意看的報紙就是各地的《晚報》。《北京晚報》《新晚報》《新民晚報》《羊城晚報》是我眼中“四大天王”級的報紙。晚報風格的“靈活、快速、豐富、貼近”讓我一直渴望能到新聞更專業天地更廣闊工作更帶勁的“晚報”去——孫洪威帶領我結識了不少全國各地新聞界的人,也深深知道我的追求和喜好。所以確定煙台日報社要創辦晚報的消息後,他第一時間就給我發出了呼喚。而他被確定為晚報副總編後,這種呼喚不僅表現出了師生情懷,也更多地表現出了兄弟情誼和領導層麵“廣收人材”的工作需要。而當我知道曹玉娟、王怡、王瑋、劉洪等一批我喜歡我佩服的記者們也要加入創建晚報的隊伍時,我內心更是雀躍不已。
我喜歡煙台,我喜歡煙台有張《晚報》,我更喜歡在晚報隊伍中有我活躍的身影:我對新聞事業的渴望,經曆了“酒報茅台集裝箱風波”後不僅沒有受挫反而更有了“好好證明自己”的奮鬥動力;我對新聞事業的追求,經曆了酒報鍛煉後更有了倍增的信心。而且我的妻子在煙台,我的兒子在煙台,我的哥哥姐姐們家庭也都在煙台,我的朋友們也大多在煙台,更重要的是,我新聞事業的領路人孫洪威、曹玉娟等都將在《煙台晚報》這個新天地中陪伴我一同征戰新戰場……
我對事業的追求,我對家人的眷戀,我對朋友的情誼,都在老師的呼喚中被激發了出來。
那些天裏,我的心就是當年著名的抗戰歌曲《嘉陵江上》中表現的那樣:“我必須回去!”
2.考試周圍的人
《煙台晚報》是1992年6月開始招聘的。我們的筆試是在煙台二中——那個我熟悉的校園。
景物熟悉人不熟悉:除了孫洪威、曹玉娟、王怡、王瑋、劉洪外,考試周圍的所有人我都不熟悉。
以後成為我《煙台晚報》好弟兄好姐妹的所有“應聘新人”, 我都是那天在煙台二中開始認識的。但和老朋友一起忙碌著發卷、監考、巡視的人們我都不熟悉。
一個個頭不高但身材敦實的漢子在我身邊身後好長時間,格外認真格外仔細地看我答卷。看後的神情中充滿了“不過如此”的意味。後來我知道那是將要擔任我《煙台晚報》新聞部主任的孫德斌。“不過如此”後來才知道並不是不欣賞我,乃是因為他《煙台日報》的同事們對我誇獎得太多了些,他對我有些不服氣——當然後來的工作中我向他證明了自己,而且有篇在全國晚報獲得好標題一等獎的我的文章《煙台麵條長 一拉到東洋》最後就是我寫他編輯共同獲得一等獎的。
那次去參加考試的不少人,後來進入晚報後了才想起了考試時我周圍這些“同路人”的印象了:考試在我身前主動給我打招呼的是趙文冰——當時就很佩服他:這樣的性格出去采訪不會太費勁的。李戎當時考試的評論寫得很出色,後來《煙台晚報》創刊初期他便經常在晚報二版發點兒“黑體豆腐”(我們對小評論的稱呼)。王季的氣質明顯和當時的女人們不一個層麵——即使多年後我和她聯合主持了報社的那麼多活動人們也知道這個大辮子女人的真實年齡,但還是很多人在她高貴的氣質麵前感覺慚愧。劉新穎、楊芳當時就感覺很活躍,後來采訪方麵她倆果然也很出色。王學娟、賀笑萍感覺性格有些拘謹,但後來的新聞事業證明她倆也是相當給力。孫玫青說是從菜店來應聘的,但看她身上不僅有穩沉之素養,文卷氣質也很濃,果然後來在晚報文化方麵的采訪中她用許多力作證明了她的獨到。馬文勝和馬躍當時感覺一個不苟言笑一個充滿活力,後來知道前者是因為本身就是報社印刷廠的工人,而後者是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但前者因為疾病後來再沒有了全省得獎的第一線的奮戰;後者的攝影水平則讓我在很多重大采活動中都是並肩作戰。所以後來孫玫青和馬躍結婚的時候,我給他們主持著心中充滿了喜悅:不僅是恭喜同事結婚,更有為戰友自豪的感覺。劉民第一印象除了高大就沒有別的感覺了,倒是後來經常作為夜班後宵夜的酒友能談論起許多人生往事。劉德明從開始進入晚報給我的印象就是老實,後來果然也很早進入了晚報的廣告行列沒再在新聞采編方麵出彩——當然晚報創刊初期的廣告哪裏能和現在的紅火景象相比?
晚報創刊初期除了我們這些應聘“入伍”的,還有總編孫佑天、副總編孫德旗、孫洪威(因為3總都姓孫不好稱呼,出版部的女孩們首先倡議分別稱呼天總、旗總和威總),另外有報社精選的“老同誌”孫德斌、曹玉娟、王怡、王瑋、劉洪。
當時出版部屬於技術性部門,所以很多人提到晚報創刊就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闖新路!21員大將披掛上馬齊整亮相”。
但細心的人會疑惑:怎麼數來數去也就是20個人的名字?
還真有另外一位參與《煙台晚報》創刊的“大將”:名字這裏就不說了。當初是幾個老總們一起看好那老哥來負責廣告業務的,那老哥也雄心百倍。但是創刊初期署名祝賀(很可憐:那時候這樣的祝賀廣告隻要500元就可以署名刊發)的廣告收入情況很不好:老哥自己出馬也隻是成績微微,於是找到老總訴苦:“煙台晚報每月廣告收入5萬元的任務指標我完成不了,我不幹了!”
看看現在的《煙台晚報》每天的廣告收入都不止50萬元的現狀,我不知道那老哥後悔不後悔?
3.賣報的記者
我現在多次給大學的學生們講課都說,做記者首先要度過“心理關”,隻有心理上接受了自己“肯定能吃苦”才能做好記者。相比之下,身體的受苦真不應當算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