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默默觀察著一臉黑線的朱棣,同時又看了看台下情緒略帶有些激動的兒子。
雖然他還不清楚朱瞻基今日為何要廢除軍戶製,但從朱棣的表情上看去,感覺如果再不製止,自己那年輕氣盛的兒子指不定又要說出什麼話來。
“父皇請恕罪,都怪兒臣平日裏對瞻兒疏於管教,使其今日在朝堂之上胡言亂語。”
朱高熾決定趁著事態還沒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決定先行起身來到朱棣麵前認錯。
“熾兒,你先坐下,咱們先聽完瞻兒的話再說。”
出乎朱高熾意料的是,朱棣並未怪罪朱瞻基。
盡管他心裏逐漸的向軍戶製有些傾斜,,但是今日滿朝重臣都在朝堂之上,上次改革稅賦已經掀起過一次軒然大波,也讓他明白朝中仍然以守舊勢力居多。
倘若不能夠說服這些守舊官員們,即使自己同意也很難落實相應的措施。
從大風大浪中過來的朱棣,深知現在最需要做的便是壓住場子,不如且先聽聽孫兒到底對軍戶製改革有何良策。
朱高熾見此也不好繼續說什麼,便一臉愁容的重新回到了座位上。
“瞻兒,你接著說。”
果然薑還是老的辣,朱瞻基本以為朱棣聽到自己突然冒失的發言會龍顏大怒,結果朱棣表情表現的十分平靜。
這一下整的朱瞻基有些不會了,努力的回想著劉孟當時和自己還提了哪些建議。
看著自己孫兒的窘態,朱棣一時間有些於心不忍,他能夠感覺的出來,取消軍戶製肯定不是他朱瞻基的主意。
一定是背後有人給咱孫兒說了些什麼,並且這個人的實力不亞於姚廣孝。
“如果你不知道說什麼,那朕問你,你要取消軍戶製,那請問咱大明的兵源從何而來,沒有足夠的兵源,何以建立軍隊保衛大明。”
皇爺爺突然的提問,猛地讓劉孟的建議再次闖入朱瞻基的腦海裏。
那就是鼓勵大明百姓自願從軍,變被動為主動。
對,沒錯,朱瞻基穩了穩情緒,繼續說道。
“大明的兵源可以發動百姓們自願參軍,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兵源,又能夠通過篩選選拔出一批優秀的士兵入伍。”
此言一出,朱瞻基再次迎來周圍大臣們好奇的目光。
在古代社會中的絕大多數朝代,除非是那些走投無路之人,否則大多數百姓並不願意主動去參軍。
家裏好好的安生日子不過,誰願意主動離家那麼遠,主動去吃軍隊的苦累,甚至有可能上戰場丟了性命。
人群裏的朱高煦見此情況,覺得有些好笑又有些好奇,平日裏都說你朱瞻基匆忙,若是百姓們都願意主動投軍,太祖皇帝怎麼可能會搞軍戶製。
一看這個大侄子平日裏待在深宮之中,不知民間疾苦,想當然提出這樣的建議。
果然,朱棣繼續反問道,“那你怎麼保證百姓們願意主動參軍呢?”
朱瞻基再次思考起山中對話,看著手中的奏折,隻恨這紙張太小,不能夠一次性記完。
朱高煦此時覺得有必要站出來打擊一下。
“侄兒,不是二叔故意刁難你,你且去問問那些百姓們沒有,有多少願意去主動參軍。”
“這當兵一不能發財,二沒啥地位,三又苦又累,甚至還會有性命之憂。比起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們而言,誰會願意放著安生日子不過,主動投身軍營的。”
“你這建議未免太過於異想天開了吧。”
發財,地位,苦累......
這不就是當時劉孟和自己說的軍人待遇、地位、榮譽感這三種嘛。
朱瞻基在朱高煦的變相提醒下,想到了劉孟當時給自己三個方法。
“皇爺爺,瞻兒以為,咱們可以從二叔提到三點反推一下,故有三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