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構築服務業發展優勢。當前,服務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市場主體在品牌影響、規模實力、商業模式等方麵的競爭。要針對目前江蘇省服務企業層次低、規模小、品牌少的發展狀況,著力在三個環節上下更大功夫。一是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服務業企業從發展之初就要注重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標準和服務流程,努力構築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競爭優勢。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聯動的品牌建設工作機製,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產品,實施一批優勢突出、關聯度高、品牌示範作用明顯的重大產業項目,培育一批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服務業品牌。一流的品牌有賴於一流的管理。要積極推進企業管理創新,運用先進的經營理念、組織形式和營銷手段,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品牌效應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加快服務業標準化建設,突出抓好重點領域服務標準的製訂與推廣,提高市場話語權。二是創新商業模式。新興的商業模式有利於細分市場、創造需求,實現增值服務。要適應經營環境信息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深刻變化,通過服務信息化、產業鏈一體化聯動、品牌連鎖經營、資產證券化等先進商業模式的運用與擴展,使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價值鏈中的重要環節相匹配。堅持開拓無形市場與做強做優有形市場相結合,積極引導企業借助網絡、信息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網絡經營和電子商務,實現各類資源要素的充分利用。三是做強做大企業。大企業大集團是服務業發展的龍頭,代表服務業發展的水平、實力和競爭力。要把培育現代化、國際化的大企業大集團作為重要戰略,積極鼓勵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並購重組,集中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在同行業位居前列的重量級服務業企業集團。參考文獻

[1] 晁剛令.服務業分類統計核算研究[J].科學發展,2010年第10期.

[2] 江小涓,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J].經濟研究,2004年第1期.

[3] 江波,李江帆.政府規模、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與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後:機理與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年第1期.

[4] 江靜,劉誌彪.政府公共職能缺失視角下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探析[J].經濟學家,2009年第9期.

[5] 黃繁華,洪銀興.加快江蘇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6] 李華.人口老齡化對中國服務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5年第5期.

[7] 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的戰略地位與發展方向[J].財貿經濟,2004年第1期.

[8] 李紅梅.論生產服務業發展中的政府角色[J].統計研究,2002年第8期.

[9] 李眺.服務業開放與我國服務業的生產效率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6年第3期.

[10] 劉丹鷺,夏傑長.供給側改革的增長效應:以生產者服務業減稅為例[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11] 劉恩初,李江帆.發展生產服務業核心層推動廣東產業高端化[J].南方經濟,2015年第1期.

[12] 劉誌彪.現代服務業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改革[J].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13] 劉誌國,李丹.供給側改革與我國經濟的有效增長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3期.

[14] 盧雲卿,孔群喜等.需求、供給和創新,誰是推動服務業發展核心動力[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15] 錢納裏.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年.

[16] 邱瑾,戚振江.基於MESS模型的服務業影響因素及空間溢出效應分析[J].財經研究,2012年第1期.

[17] 孫愛軍,劉生龍.人口結構變遷的經濟增長效應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4年第1期.

[18] 邵駿,張捷.中國服務業增長的製度因素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3年第2期.

[19] 汪德華,張再金,白重恩.政府規模、法治水平與服務業發展[J].經濟研究,2007年第6期.

[20] 王誌明,張斌等.現代服務業的內涵界定與分類[J].上海商業,2009年第6期.

行業篇行業篇第一章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技

術服務業發展報告“十二五”以來,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技術創新和應用水平大幅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入,國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迎來更大發展機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具有技術更新快、產品附加值高、應用領域廣、滲透能力強、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點,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發展和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於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 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 產業規模不斷增大,業務收入增速逐年減緩

根據江蘇省官方統計年鑒,2018年全省營收百億以上的軟件企業預計10家,億元以上軟件企業預計1070家,國家規劃布統計局內重點軟件企業34家,目前已有18家軟件企業在主板上市。南瑞、中興軟創、金智、潤和等8家企業入圍軟件企業百強,蘇寧、同程、艾德無線、華雲數據等7家企業入圍互聯網企業百強,其中,艾德無線、華雲數據、無錫不鏽鋼電子交易中心3家無錫企業首次入圍,也是無錫市首次有企業入圍百強。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248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從全年來看,雖然2018年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總的增速較2017年回落19個百分點,有增速減緩的趨勢,但總的來說,江蘇省業務收入還是在增加。

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大類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前三季度完成營業收入66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8%,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貢獻率達515%,拉動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84個百分點;1—9月,全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營業收入9868億元,增長120%;1—9月,全省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完成營業收入8309億元,增長81%。1—11月,全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累計完成業務收入8866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軟件產品、信息技術服務和嵌入式係統軟件三大類中,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增長最快,占比最高,充分說明江蘇省軟件產業平台化、服務化轉型在加速。表12011—2018年全國及江蘇軟件與信息服務主營業務收入與增速情況

全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億元)1840025033305873723543249485115503763061增速(%)3243605221921731615121713451448江蘇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主營業務收入(億元)31064305517764397062832489369892增速(%)3559386120252449681787735107江蘇省占全國的比重(%)16881721693172916317216241569數據來源:江蘇經信委、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圖1、圖2和圖3分別是2011—2018年全國和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及占比的變化情況。2011—2012年,全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收入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由324%上升到3605%,江蘇省在此期間也保持著35%以上的增速水平,但是從2013年開始,不管是全國還是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收入都呈現了不斷下降的趨勢,在2016年,全國增速最低,下降到1217%的水平,對於江蘇省來說,在2017年增速最為緩慢,僅占735%。圖12011—2018年全國信息與軟件

服務業務收入與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江蘇經信委、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

但是從圖2中可以看到,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每年的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呈現微幅上升並趨緩的形勢。在2014年,該占比達到近幾年最大1729%,2018年小幅度下降至1569%。總的來說,雖然在2011—2018年間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有所波動,但在全國的地位始終保持平穩發展的狀態,充分說明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已經步入良好發展的階段,對社會生活和生產各個領域的滲透和關聯帶動作用非常穩定,經過前期政策的消化作用,其經濟效果也相應有所體現。

圖22011—2018年江蘇省信息與軟件

服務業務收入與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江蘇經信委、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

圖32011—2018年江蘇省信息與軟件

服務業務增速與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江蘇經信委、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

(二) 產業結構

1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954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417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412485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72052億元,增長79%。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5168元,比上年增長63%。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平均每位從業人員創造的增加值達194759元,比上年增加14247元。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全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45∶445∶51,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商務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8%、152%和39%。

2 軟件產品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2018年,全行業實現軟件產品收入19353億元,同比增長121%,占全行業比重為307%。其中,信息安全和工業軟件產品實現收入1698億元和1477億元,分別增長148%和142%,為支撐信息係統安全和工業領域的自主可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3 信息技術服務加快“雲化”發展

2018年,全行業實現信息技術服務收入34756億元,同比增長176%,增速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占全行業收入比重為551%。其中,雲計算相關的運營服務(包括在線軟件運營服務、平台運營服務、基礎設施運營服務等在內的信息技術服務)收入10419億元,同比增長214%,占信息技術服務收入比重達300%;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服務收入4846億元,同比增長219%。

4 嵌入式係統軟件收入平穩增長

2018年,我國全行業實現嵌入式係統軟件收入1314億元,同比增長68%,占全行業收入比重為142%;江蘇省實現嵌入式係統軟件收入1314億元,占軟件業務收入的1488%。嵌入式係統軟件已成為產品和裝備數字化改造、各領域智能化增值的關鍵性帶動技術。表2全國及江蘇省2018年企業個數及軟件業務收入

指標名稱單位全國江蘇企業個數個377765956軟件業務收入億元630618831其中: 1 軟件產品收入億元1935321732 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億元3475653443 嵌入式係統軟件收入億元89521314數據來源:中國工信廳及江蘇省工信廳(三) 產業成果

1 江蘇省成果

1月9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聯合發文,公布了第25批新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江蘇有6家企業上榜。截至目前,江蘇共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17家,在全國排名第三。其中,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凱龍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越博動力係統股份有限公司新增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江蘇中車電機有限公司、江蘇森威精鍛有限公司新增為國家企業技術分中心。

截至目前,省電信、省移動、省聯通等電信運營企業均已完成LTE網絡、固定寬帶網絡城域網和接入網、業務運營支撐係統IPv6改造,省廣電網絡運營企業完成全省骨幹網IPv6改造;省電信、廣電網絡運營企業完成大型數據中心IPv6改造,完成遞歸域名解析服務器的IPv6改造,完成門戶網站、網上營業廳網站IPv6改造,並完成活躍用戶規模排名前10位的自營移動互聯網應用(APP)及相應係統服務器IPv6升級改造;全省移動互聯網IPv6用戶規模已超過3000萬戶;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產業規模穩步增長。今年上半年軟件業務收入已經達到了4600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能夠超過1萬億元,其中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收入可以達到3700億元。

轉型升級趨勢比較明顯,軟件產業向服務化、平台化轉變的趨勢比較明顯。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省新增省級軟件企業技術中心24家,累計已經達到了129家,軟件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6%,全省共登記軟件注冊權453萬件,有18家軟件企業在主板上市。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省大數據發展辦、省大數據發展聯盟相繼成立,南京軟博會、互聯網創新發展大賽、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以及江蘇省互聯網風雲人物和風雲企業評選等重大活動相繼舉辦,形成了全省大數據、互聯網等新一代軟件產業發展的新浪潮。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省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6003萬件、30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988萬件,比上年增長631%;發明專利授權量42萬件,增長121%;PCT專利申請量達5500件,增長19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645件,增長1756%。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4376萬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42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526億元,比上年增長32%。省級以上眾創空間達746家。2018年,江蘇共有50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獲獎總數位列全國各省第一。

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組織實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124項,省資助資金投入838億元,新增總投入7281億元。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8000家,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至13%,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達到145家,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160個。

2 特色城市成果

(1) 鹽城中潤普達開創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

2018年3月6日,鹽城城南新區下發文件將中潤普達納入園區重點扶持培育的上市公司名單,積極配合進行上市培育計劃,以上市的條件和政策對接中潤普達需求。江蘇中潤普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中潤普達)作為2015年江蘇省大數據產業園引入的園區落地的第一家大數據企業,經過近3年的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令人矚目。在北京中潤普達(集團)有限公司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布局中,江蘇中潤普達作為重要的研發基地,聚焦於如何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解決中國數十萬億元的非標資產流通問題。江蘇中潤作為中潤普達體係底層技術研發中心之一,也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關鍵環節,不僅聚焦於人工智能中文認知核心技術突破,也是江蘇省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江蘇中潤普達開創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即建設一個大數據流通和交易工程實驗室+一個全省大數據交易中心+一個省級政務數據中心+一個關鍵技術研發中心+N個產業大數據創新中心+一個孵化基地(部省市共建大數據產業園和大數據國家自主創新試驗區)。該模式正在逐步為全國其他省市所借鑒,為推動當地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2) 南京軟博會開啟軟件行業盛宴

9月7日,2017年第十三屆中國(南京)國際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南京軟博會)開幕,持續4天。這次大會彙聚了全江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軟件名企,開啟一場軟件行業的盛宴。今年南京軟博會的參展企業達1375家,達成簽約項目86項、總投資337億元,創下曆屆軟博會之最。南京軟博會的背後,是南京軟件信息服務業多年來的飛速發展。2010年,南京成為中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目前南京已經擁有自然企業4100家,從業人員突破70萬人。據統計,2016年南京軟件信息服務業收入已經占到了江蘇全省的42%。

(3) 無錫世界物聯網博覽會聯動相關產業發展

9月10日,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無錫開幕,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連續第二年出席“物博會”。李強在主旨演講中指出,2017年10月,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推動了江蘇省物聯網及相關產業的加速發展。以無錫為核心,蘇州和南京為支撐,一體兩翼、多元發展、輻射全省的物聯網產業格局正在形成。無錫“物博會”組委會透露,重大物聯網項目簽約落地無錫的金額超過180億元,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成立50億元物聯網產業基金。無錫物聯網企業集中簽約項目40個,簽約金額8億元。無錫“物博會”給無錫這座百年工商業名城帶來另一張叫“物聯網”的城市新名片。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而今它不僅在物聯網的核心——傳感器上有突出的成績,在工業設計上的美名也享譽全國,已經連續舉辦了14屆的工業設計博覽會也展示著無錫在工業發展方麵突飛猛進的成果。

3 特色產業成果

(1) 服務型製造企業數量增加

江蘇省工信廳公布2018年度江蘇省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和示範培育企業名單,遴選出2018年度江蘇省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76家)和服務型製造示範培育企業(25家)。

(2) 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強

2018江蘇省“企業上雲”大會暨江蘇省企業信息化協會年會在江蘇南京召開,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參加會議。近年來,江蘇省在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落地應用,推進“企業上雲”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製定並實施了“企業上雲”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工作指南、組織宣貫活動、建設綜合服務平台、安排專項資金,省、市聯動推動廣大企業用雲用平台。下一步,信軟司將繼續加大平台建設力度,推動工業企業“上雲”,實施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3) 以科技創新專注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興起

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發揮穩定經濟增長、吸納就業和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截至2017年末,我國小微企業法人約有2800萬戶,個體工商戶約6200萬戶,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截至2017年6月底,江蘇省正常運營的P2P網貸平台77家,占全國正常運營P2P網貸平台的364%,位居全國第六。江蘇省互聯網金融發展總體較為穩健,市場規模穩步攀升,互聯網金融業態種類齊全,部分業態引領全國,並湧現出以開鑫金服為代表的全國知名互聯網金融平台。截至2017年底,開鑫金服累計成交額突破976億,成交餘額3654億元;2017年當年成交6263億元,同比增長230%,穩居全國互聯網金融第一梯隊。

(4) 科技服務業發展迅速

全省科技服務業總收入達到8045億元,同比增長116%,科技服務業機構總數達559萬家,從業人員數量1246萬人,機構數和從業人員穩中有增。各設區市積極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蘇南科技服務業獨占鼇頭,服務收入占全省的766%,其中,南京市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數量均占全省總數的1\/5左右,科技服務收入達3370億元,“首位度”進一步凸顯;蘇北地區板塊呈現提速增長態勢,服務收入1009億元,占全省比重為125%,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增加2萬多人。骨幹機構能力持續增強。全省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機構共有6177家,實現服務收入6558億元,占科技服務業總收入的815%,同比增長88%,規模以上機構平均年收入首次超過1億元。規上機構從業人員達748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60%。2018年,依托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等集聚區重點支持120多家骨幹機構實施能力提升,湧現出一批品牌、特色科技服務機構和小而精、創業型科技服務公司。

(5) 集聚發展成效顯著

積極引導各地因地製宜大力發展科技服務特色業務,持續推進科技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形成專業服務特色和優勢。新啟動籌建南京市江北新區研創園、昆山高新區等4家省級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全省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示範區)總數達20家,共擁有服務場所538萬平方米,集聚服務機構1339家,擁有專職服務人員18萬人,服務資源、服務裝備原值達37億元,年實現科技服務收入70億元。

(6) 各類服務業態特色鮮明

研發設計服務繼續領跑,共有服務機構26萬家,服務收入達3728億元,較上年增長129%;創業孵化服務不斷強化,新布局建設30家眾創社區,各類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達1500多家;技術轉移服務日益活躍,加快推進以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為龍頭的全省技術轉移體係建設,全省建有省級高校院所技術轉移中心43家,各類技術轉移機構近300家,2018年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1152億元;科技金融服務成效明顯,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達2300億元,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特色科技金融機構達345家;知識產權服務鏈條初步形成,江蘇(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專利代理服務機構達367家;科技谘詢服務業發展迅速,全省科技谘詢機構226家,從業人員達34萬人,服務總收入超過400億元;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穩步提升,獲批的國家質檢中心達51個,檢驗檢疫係統擁有實驗室超2萬家;科學技術普及服務不斷完善,共命名省級科普示範社區80家,認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19家。

(四) 主要企業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工信部近日發布2018年(第17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江蘇省共有8家企業入選。其中,南瑞集團已連續多年躋身前十,排在第七名,在入選的江蘇企業中排名最高。科技領先是南瑞發展之本,通過持續自主創新,南瑞取得了大量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表32018年江蘇軟件收入全國百強名單

企業名稱全國百強排名所在城市南京南瑞集團公司第7位南京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PEG)第20位南京江蘇省通信服務有限公司第30位南京國電南京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第37位南京中興軟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50位南京江蘇金智集團有限公司第62位南京江蘇潤和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第70位南京南京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85位南京數據來源: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2017年,江蘇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累計實現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89365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軟件產品實現收入22433億元,同比增長212%,信息技術服務實現收入38733億元,同比增長34%,嵌入式係統軟件實現收入28198億元,同比增長98%。為鼓勵全省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做大做強,江蘇省軟件行業協會從全省年報數據、企業資質情況、行業影響等方麵綜合評估產生“2018年度江蘇省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十強”,並予以公布。表42018年度江蘇省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十強名單

企業排名企業名稱所在城市1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江蘇省通信服務有限公司南京3彙通達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4江蘇萬聖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南京5南京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6中興軟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7蘇州蝸牛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8江蘇潤和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南京9無錫文思海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無錫10江蘇蜂雲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南京數據來源:江蘇工業與信息化部中國互聯網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日前聯合發布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江蘇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同程旅遊集團、蘇州蝸牛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錫艾德無線廣告有限公司、無錫華雲數據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上榜。

二、 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問題分析

(一) 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麵臨的形勢

1 以“技術+模式+生態”為核心的協同創新持續深化產業變革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步入加速創新、快速迭代、群體突破的爆發期,加快向網絡化、平台化、服務化、智能化、生態化演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快速發展和融合創新,先進計算、高端存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神經科學等新技術加速突破和應用,進一步重塑軟件的技術架構、計算模式、開發模式、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日益成熟,加速步入質變期。開源、眾包等群智化研發模式成為技術創新的主流方向,產業競爭由單一技術、單一產品、單一模式加快向多技術、集成化、融合化、平台係統、生態係統的競爭轉變,生態體係競爭成為產業發展製高點。軟件企業依托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平台,強化技術、產品、內容和服務等核心要素的整合創新,加速業務重構、流程優化和服務提升,實現轉型發展。

2 以“軟件定義”為特征的融合應用開啟信息經濟新圖景

以數據驅動的“軟件定義”正在成為融合應用的顯著特征。一方麵,數據驅動信息技術產業變革,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和創新發展,通過軟件定義硬件、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係統等,帶來更多的新產品、服務和模式創新,催生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推動數據成為戰略資產。另一方麵,“軟件定義”加速各行業領域的融合創新和轉型升級。軟件定義製造激發了研發設計、仿真驗證、生產製造、經營管理等環節的創新活力,加快了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雲製造等新模式的發展,推動生產型製造向生產服務型製造轉變;軟件定義服務深刻影響了金融、物流、交通、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產業主體、業務平台、融合性業態和新型消費,引發了居民消費、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多維度、深層次的變革,湧現出分享經濟、平台經濟、算法經濟等眾多新型網絡經濟模式,培育壯大了發展新動能。

3 全球產業競爭和國家戰略實施對產業發展提出新任務、新要求

世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圍繞技術路線主導權、價值鏈分工、產業生態的競爭日益激烈,發達國家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加速戰略布局,搶占未來發展主導權,給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跨越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以及國家網絡安全保障的戰略需求,賦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的使命和任務;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等,對進一步激活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提升產業層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 存在的問題

1 信息資源深度開發不足

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呈現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信息資源深度開發方麵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相較於發達國家,我國信息數據庫建設較晚,再加上缺少統一的協調規劃,信息數據庫建設方麵存在數量少、投入少的問題。根據相關統計,現階段我國大約八成左右的信息資源基本都集中在國家機關,信息資源共享性極差。與此同時,因為沒有統一的規劃與標準,各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對外發布與提供的信息存在過多的重複現象,信息針對性與時效性不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極為低下。

2 信息服務市場亟待完善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市場經濟下的產物,要想保證其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要構建一套係統、完善的信息服務法律體係。然而,江蘇省當前有關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政策法規體係還不夠完善,立法工作基本都是集中於地方、部門規章,相應的效力明顯不足。因此,約束效力不足導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缺乏統一的規範,信息產業部門沒有標準可以參照,導致信息資源組織不規範、技術與語言不兼容等現象,信息橫向交流受到極大的影響。此外,因為法律法規方麵的缺失,社會中信息欺詐、知識產權侵權以及不良信息傳播等現象層出不窮。

3 綜合型人才缺乏

由於軟件和信息服務行業在江蘇省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江蘇省信息技術服務人才在經驗方麵的缺失。從整體層麵來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存在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從結構層麵來看,國家化的管理型人才、高層次的技術人才以及市場經營方麵的綜合型人才較為缺乏。

三、 江蘇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主要任務

1 加大信息資源的開發力度

軟件和信息技術業的發展要避免“重硬輕軟”的現狀,應當進一步建立健全基礎設施的同時,基於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核心技術,堅持以谘詢、軟件與係統以及數據庫集成為核心的發展途徑。對政府來說,應當基於資源共享、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來加強電子政務建設,除了直接投資以外,還應當積極利用保護政策、傾斜政策主動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到信息資源的開發工作中,通過市場機製的引導與政府的協調,逐步在社會中構建覆蓋各個行業的企業資信數據庫與服務係統,以此來滿足市場經濟環境下各個企業之間合同、支付、信貸以及貿易等對資信方麵的需求。此外,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來說,應當在明確客戶目的、需求以及背景的前提下,針對各方麵的信息進行綜合性的判斷、取舍以及組合,保障信息資源的開發更為深入,有效彰顯信息服務的價值。

2 建立健全信息服務市場體係

正如上文所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體係與公平的市場環境作為保障。這就需要江蘇省吸收借鑒其他城市相關的經驗教訓,綜合參考江蘇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現狀,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係,針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技術標準實施調整優化,使相關的市場行為得到有效的規範,打造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與此同時,知識產權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就需要在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係的同時,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係,高度重視軟件、信息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加大盜版打擊力度,進一步規範知識產權市場。

鼓勵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探索加強行業運行監測分析、預警預判以及事中事後監管的新模式新方法,提升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體係建設,強化標準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開展行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加強行業態勢分析和預警預判,深入推進軟件正版化,鼓勵企業聯合建設軟件專利池、知識產權聯盟,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加強軟件資產管理和使用,開展軟件價值評估和定價機製研究,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軟件價值評估體係。鼓勵研究建立雲服務、數據服務等新興領域交易機製和定價機製。順應產業發展新趨勢新特點,加強產業收入計量標準的研究,完善產業統計製度。強化行業自律,完善行業信用評價體係,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加強行業智庫建設,提升發展決策支撐能力。

3 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要想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就需要逐步構建軟件人才評估標準,建立相應的人才信息庫。對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來說,還應當建立健全人才引入體係與培養體係,通過整合人才培養與產業創新,使得企業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創新實踐過程中發現人才、引入人才、培養人才。針對軟件人才流動方麵,政府應當積極製定對應的政策,不僅要加大國外優秀人才的引進工作,同時還應當主動解決國內人才工作待遇、科研條件等方麵的問題,保證軟件人才的合理流動。

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強化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加強“高精尖缺”軟件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培養基金,重點培養技術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及複合型人才。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在職培訓為重點,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製,探索建立人才培養的市場化機製,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鼓勵高校麵向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推廣首席信息官製度,鼓勵企業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深入實施人才引進政策,重點發揮企業在人才引進中的作用,吸引和集聚海外優秀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回國就業創業。建立完善以能力為核心、以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

4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

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政策,統籌利用現有資金資源,加大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支持。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探索建立國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大企業和投資機構設立產業專項資金或產業基金、創新創業基金、天使創投、股權和並購等各類基金。鼓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完善企業境外並購、跨境結算等相關金融服務政策。深化產融合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動商業銀行創新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推動政策性銀行在國家規定的業務範圍內,根據自身職能定位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健全融資擔保體係,完善風險補償機製,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股權抵押、知識產權質押業務,試點信用保險、科技保險,研究合同質押、資質抵押的法律地位和可行性。鼓勵企業擴大直接融資,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應收賬款融資、公司信用債等新型融資方式。

5 強化統籌協調

建立健全部門、行業、區域之間的協調推進機製,在協同創新、標準製定、行業管理、市場監管、資金保障等方麵加強聯動合作。引導和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因地製宜發展產業,合理布局重大應用示範和產業化項目,分工協作、有序推進。引導和鼓勵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建立多層次合作創新機製,在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安全保障、資源分配利用等方麵實現協同發展。加強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評估,確保規劃實施質量。

(二) 對策建議

1 全麵提高創新發展能力

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基礎技術攻關,超前布局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構建核心技術體係,加快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應用為導向、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係。

(1) 加快共性基礎技術突破

麵向重大行業領域應用和信息安全保障需求,瞄準技術產業發展製高點,加大力度支持操作係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基礎軟件技術和產品研發和應用,大力發展麵向新型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等的基礎軟件平台,以及麵向各行業應用的重大集成應用平台。加快發展適應平台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的軟件工程方法、工具和環境,提升共性基礎技術支撐能力。

(2) 布局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

圍繞大數據理論與方法、計算係統與分析、關鍵應用技術及模型等方麵開展研究,布局雲計算和大數據前沿技術發展。支持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共性技術、應用技術研究,重點突破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聽覺、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控製與決策等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無人駕駛、虛擬現實、3D打印、區塊鏈、人機物融合計算等領域技術研究和創新。

(3) 加強信息技術服務創新

麵向重點行業領域應用需求,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服務基礎能力,提升“互聯網+”綜合集成應用水平。形成麵向新型係統架構及應用場景的工程化、平台化、網絡化信息技術服務能力,發展微服務、智能服務、開發運營一體化等新型服務模式,提升信息技術服務層級。加快發展麵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平台的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以及智能應用、虛擬現實等新型在線運營服務。加快培育麵向數字化營銷、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遊戲動漫、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服務平台和解決方案。大力發展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端外包服務。

(4) 加強產業創新機製和載體建設

麵向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雲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加強產學研用對接,布局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建立以快速應用為導向的創新成果持續改進提高機製,加快核心技術成果的轉化。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引導互聯網大企業進一步通過市場化方式向社會開放提供優勢平台資源和服務。加強產業聯盟建設,探索完善共同參與、成果共享、風險共擔機製,強化協同創新攻關。發揮開源社區對創新的支撐促進作用,強化開源技術成果在創新中的應用,構建有利於創新的開放式、協作化、國際化開源生態。

專欄1:軟件“鑄魂”工程

加快突破基礎通用軟件。圍繞基礎通用軟件由跟跑到並跑發展戰略目標,以安全可靠應用試點為抓手,實現操作係統、數據庫等領域核心基礎技術突破,建立安全可靠基礎軟件產品體係。建設安全可靠軟硬件聯合攻關平台,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搭建通用技術創新和應用平台。發展需求分析與設計、編程語言與編譯、軟件測試驗證、過程改進和成熟度評價度量、集成開發等軟件工程方法、工具和環境,完善基礎通用軟件開發和應用生態。

強化網絡化軟件競爭優勢。圍繞網絡化軟件由並跑到領跑發展戰略目標,突破虛擬資源調度、大規模並行分析、分布式內存計算等核心技術,引導骨幹企業加快研發麵向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操作係統、數據庫係統、新型中間件和辦公套件。

搶先布局發展智能化軟件。圍繞搶占智能化軟件領跑地位戰略目標,突破虛擬資源調度、數據存儲處理、大規模並行分析、分布式內存計算、輕量級容器管理、可視化等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技術。支持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複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控製與決策、類腦智能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深入應用和發展。

構築開源開放的技術產品創新和應用生態。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和主導國際開源項目,發揮開源社團、產業聯盟、論壇會議等平台作用,彙集國內外優秀開源資源,提升對開源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通過聯合建立開源基金等方式,支持基於開源模式的公益性生態環境建設,加強開源技術、產品創新和人才培養,增強開源社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專欄2:信息技術服務能力躍升工程

強化基礎服務能力建設。創新基礎通用的信息技術服務方法論,鼓勵企業建立網絡化、智能化、多行業的知識庫。支持企業研發網絡化開發和集成平台、異構雲環境資源調度管理、微服務管理等關鍵支撐工具。支持提升信息技術谘詢、信息係統方案設計、集成實施、遠程運維等服務能力,鼓勵相關企業建立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係。建設完善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提升測試驗證、集成適配等服務保障能力。

發展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創新軟件定義服務新理念,鼓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信息技術服務新業態。整合資源,支持重點企業麵向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領域,提升容器、區塊鏈、開發運營一體化等方麵的關鍵技術服務能力,加快培育各類新型服務模式和業態,促進信息服務資源的共享和利用。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及產業園區,組織開展麵向“互聯網+”的智能服務試點示範。

促進企業服務化轉型發展。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發揮基礎優勢,加速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發展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的新型服務業務。支持軟件企業加快向網絡化、服務化、平台化轉型,研發綜合性應用解決方案,並推動其與重點行業企業的跨界聯合,實現共贏。

2 積極培育壯大新興業態

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和變革趨勢,著力研發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關鍵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鼓勵平台型企業、平台型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形成“平台、數據、應用、服務、安全”協同發展的格局。

(1) 創新雲計算應用和服務

支持發展雲計算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各行業領域信息係統向雲平台遷移,促進基於雲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雲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支持大企業開放雲平台資源,推動中小企業采用雲服務,打造協同共贏的雲平台服務環境。發展安全可信雲計算外包服務,推動政府業務外包。引導建立麵向個人信息存儲、在線開發工具、學習娛樂的雲服務平台,培育信息消費新熱點。完善推廣雲計算綜合標準體係,加強雲計算測評工具研發和測評體係建設,提高雲計算標準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專欄3:雲計算能力提升工程

發展麵向智能製造的安全可信雲計算。鼓勵骨幹企業開展智能製造資源和服務的可信雲計算資源池建設,支撐智能製造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活動。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跨界聯合,發展個性化定製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在線支持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開展雲計算應用示範。組織開展工業雲服務創新試點,推進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營銷服務、測試驗證等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工業雲生態係統。支持發展第三方專有雲解決方案,在政務、金融、醫療健康等領域開展行業應用試點示範,推動核心業務係統向專有雲遷移。

提高公共雲服務能力。開展公共雲服務企業能力評價體係建設,研究完善雲服務評價及計量計費標準,支持公共雲服務骨幹企業建設高水平公共雲計算服務平台。鼓勵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行業骨幹企業利用公共雲服務構建信息化解決方案。

(2) 加快大數據發展和應用

構建大數據產業體係。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培育大數據產品體係。發展大數據采集和資源建設、大數據資源流通交易、大數據成熟度評估等專業化數據服務新業態,推進大數據資源流通共享。培育大數據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打造多層次、梯隊化的產業創新主體。優化大數據產業布局,建設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和綜合試驗區。支持大數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發展大數據標準驗證、測評認證等服務,完善大數據產業公共服務體係。

發展工業大數據。支持研發麵向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運維服務等關鍵環節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平台,推動建立完善麵向全產業鏈的大數據資源整合和分析平台,開展大數據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和試點示範。依托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數據密集型產業集聚區,支持建設一批工業大數據創新中心、行業平台和服務示範基地,豐富工業大數據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

深化大數據應用服務。麵向金融、能源、農業、物流、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開發推廣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大數據跨行業融合應用,助力重點行業轉型發展。以服務民生需求為導向,加快大數據在醫療、教育、交通、旅遊、就業、社保、環保、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建立麵向政務、社會治理和網絡安全領域的大數據平台,強化頂層設計、整合資源,推動大數據技術深入應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專欄4:大數據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工程

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開展新一代關係型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新型大數據處理引擎、一體化數據管理平台、數據安全等關鍵技術及工具攻關,充分利用開源技術成果,推動構建大數據技術體係。發展大數據可擴展高質量的計算平台及相關軟件係統,提升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知識發現能力和輔助決策能力,形成較為健全的大數據產品體係。大力發展與重點行業領域業務流程及數據應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數據解決方案。

布局推進大數據應用示範。開展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創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大數據應用創新試點。推動大數據與雲計算、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係統等的融合發展,支持建立麵向不同工業行業、不同業務環節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平台,選取重點工業行業、典型企業和重點地區開展工業大數據應用示範,提升工業領域大數據應用服務水平。

(3) 深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軟件創新應用

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和服務,麵向新興媒體、醫療健康、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金融服務、商貿流通等領域創新發展需求,鼓勵建立分享經濟平台,支持發展基於軟件和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化、社交化、個性化信息服務,積極培育新型網絡經濟模式。加強物聯網運行支撐軟件平台、應用開發環境等研發應用,進一步深化物聯網軟件技術在智能製造、智慧農業、交通運輸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發展車聯網、北鬥導航等新型應用,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北鬥導航軟件技術及應用平台發展。

3 深入推進應用創新和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軟件的深度融合性、滲透性和耦合性作用,加速軟件與各行業領域的融合應用,發展關鍵應用軟件、行業解決方案和集成應用平台,強化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服務型製造水平,培育擴大信息消費,強化對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等的支撐服務。

(1) 支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圍繞製造業關鍵環節,重點支持高端工業軟件、新型工業APP等研發和應用,發展工業操作係統及工業大數據管理係統,提高工業軟件產品的供給能力,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製造的基礎性作用。培育一批係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研發麵向重點行業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的係統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範,提升智能製造係統解決方案能力。推進信息物理係統(CPS)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開展行業應用測試和試點示範。推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與製造企業融合互動發展,打造新型研發設計模式、生產製造方式和服務管理模式。

專欄5:工業技術軟件化推進工程

工業軟件及解決方案研發應用。麵向智能製造關鍵環節應用需求,支持研發計算機輔助設計與仿真、製造執行係統、企業管理係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一批應用效果好、技術創新強、市場認可度高的工業軟件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進一步突破高端分布式控製係統、數據采集與監控係統、可編程邏輯控製器等工業控製係統核心技術和產品,強化安全可靠程度和綜合集成應用能力,推動在重點行業的深入應用。

工業信息物理係統驗證測試平台和行業應用示範。支持工業信息物理係統關鍵技術及係統解決方案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建立工業信息物理係統驗證測試平台和安全測試評估平台。麵向航空、汽車、電子、石化、冶金等重點行業,開展信息物理係統應用示範。

工業軟件平台及APP研發和應用試點示範。支持軟件企業聯合工業企業,麵向重點行業建設基礎共性軟件平台和新型工業APP庫,構建工業技術軟件體係,開展應用試點示範。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或行業建設工業APP共享交易平台,豐富工業技術軟件生態。

專欄6:麵向服務型製造的信息技術服務發展工程

支撐製造業向生產服務型加速轉型。引導製造企業建立開放創新交互平台、在線設計中心,充分對接用戶需求,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按需、眾包、眾創等研發設計服務模式。鼓勵大型製造企業發展基於互聯網平台、麵向產業鏈上下遊的雲製造、供應鏈管理的服務。支持重點工業行業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產品監測追溯、遠程診斷維護、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線服務新模式,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躍升。鼓勵企業基於產品智能化、供應鏈在線化的大數據分析挖掘開展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新業務。

發展麵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推動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麵向製造業研發集成解決方案,提供信息技術谘詢、設計和運維服務,開展示範應用和推廣。麵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船舶等製造業重點領域,鼓勵和支持信息技術服務在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綠色製造中的應用,促進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製造、服務型製造等智能製造新模式的應用推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鼓勵行業電子商務平台創新發展,支撐麵向製造業的供應鏈管理和市場銷售。

強化以供需對接為核心的服務支撐。探索建立麵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公共服務平台,提供共性的研發測試、仿真模擬、人才培訓、設備租賃等各項服務。強化供給端和需求端雙驅動,搭建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與製造企業供需對接平台,建立良性對接機製,推廣先進經驗,促進跨領域合作。加快研製和推廣應用麵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構建完善的標準體係。

(2) 支撐重點行業轉型發展

麵向“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圍繞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等環節,支持相關應用軟件、智能控製係統、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係統,以及農業大數據應用、涉農電子商務等發展。麵向“互聯網+”能源發展需求,支持發展能源行業關鍵應用軟件及解決方案,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協調匹配。堅持鼓勵創新和規範引導相結合,發展互聯網金融相關軟件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的支撐服務。支持物流信息服務平台、智能倉儲體係建設,以及物流裝備嵌入式軟件等研發應用,提升物流智能化發展水平。支持麵向交通的軟件產品和係統研發,支撐智能交通建設,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

(3) 支撐政府管理和民生服務

圍繞現代政府社會治理應用需求,鼓勵和支持發展一批政府管理應用軟件,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麵向政府服務和社會治理的產品和服務體係。開展醫療、養老、教育、扶貧等領域民生服務類應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的研發及示範應用,推動基於軟件平台的民生服務應用創新。

專欄7: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驅動信息消費工程

發展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支持軟件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深入合作,搭建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的協同創新平台,研發大型管理軟件、嵌入式軟件等軟件產品,提升融合發展能力。麵向重點行業領域,布局發展麵向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計算環境的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構建行業重大集成應用平台。

發展麵向重點行業領域的信息技術服務。麵向農業、金融、交通、能源、物流、電信等重點行業,大力發展行業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數據分析等新型服務。麵向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構建新型信息技術服務支撐體係。圍繞餐飲、娛樂、出行、文化、旅遊等居民生活服務領域消費需求,培育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新模式,發展基於軟件與互聯網的分享經濟服務新業態,以及各類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圍繞智慧城市建設,重點發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政務等領域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開展信息消費創新應用示範,推廣擴大信息消費的典型經驗和模式。

4 進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圍繞信息安全發展新形勢和安全保障需求,支持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安全測評與認證、谘詢、預警響應等專業化服務,增強信息安全保障支撐能力。

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支持麵向“雲管端”環境下的基礎類、網絡與邊界安全類、終端與數字內容安全類、安全管理類等信息安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安全谘詢及集成、安全運維管理、安全測評和認證、安全風險評估、安全培訓及新型信息安全服務發展。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若幹專業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優勢企業。推動電子認證與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生物識別等新技術的融合,加快可靠電子簽名應用推廣,創新電子認證服務模式。加強個人數據保護、可信身份標識保護、身份管理和驗證係統等領域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完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係。構建統籌設計、集智攻關、信息共享和協同防護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係。以“小核心、大協作”為原則,建設國家級工業信息係統安全保障研究機構,開展國家級工業信息安全仿真測試、計算分析和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平台建設,形成國家工業信息安全態勢感知、安全防護、應急保障、風險預警、產業推進等保障能力。完善政策、標準、管理、技術、產業和服務體係,開展工業控製係統信息安全防護管理等政策及標準製定,加強工控安全檢查評估,支持工業控製係統及其安全技術產品的研發,鼓勵企業開展安全評估、風險驗證、安全加固等服務。

專欄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發展關鍵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麵向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突破密碼、可信計算、數據安全、係統安全、網絡安全等信息安全核心技術,支持基礎類安全產品、采用內容感知、智能沙箱、異常檢測、虛擬化等新技術的網絡與邊界類安全產品、基於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的安全管理類產品,以及安全測評、WEB漏洞掃描、內網滲透掃描、網絡安全防護、源代碼安全檢查等安全支撐工具的研發和應用。

加強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選取典型工業控製係統及其設備,開展工業防火牆、身份認證等重點網絡安全防護產品研發和測試驗證。麵向石化、冶金、裝備製造等行業,遴選一批重點企業,

開展網絡安全防護產品示範應用。支持工業控製係統網絡安全實時監測工具研發及其在重點企業的部署應用。建設一批工業信息係統安全實驗室,優先支持工業控製產品與係統信息安全標準驗證、仿真測試、通信協議安全測評、監測預警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培育一批第三方服務機構。

5 大力加強產業體係建設

加快構建產業生態,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模式,強化標準體係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加強中央與地方協同,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構建產業生態。麵向重大應用需求,以構建基礎軟件平台為核心,逐步形成軟件、硬件、應用和服務一體的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產業生態。以高端工業軟件及係統為核心,建立覆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等智能製造關鍵環節的工業雲、工業大數據平台,形成軟件驅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的生態體係。圍繞新型消費和應用,以智能終端操作係統、雲操作係統等為核心,麵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構建相應的產業生態體係。

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織實施重大產品研發和創新成果轉化,不斷提高新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支持企業麵向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新環境,重塑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創新研發模式、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發展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加強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和示範引領,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大的細分領域優勢企業。支持建設創客空間、開源社區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創業孵化、專業谘詢、人才培訓、檢驗檢測、投融資等專業化服務,優化改善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環境。

加強標準體係建設。麵向工業軟件、雲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加快產業發展和行業管理急需標準的研製和實施。實施《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化工作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完善和推廣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體係。開展標準驗證和應用試點示範,建立標準符合性測試評估和認證體係。支持組建標準推進聯盟,推動建立產品研發和標準製定協同推進機製。鼓勵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製定,提升國際話語權。

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支持中國軟件名城、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城市等加大建設力度,做強優勢領域和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支持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區域加強軟件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突出特色優勢,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布局。發揮東北地區裝備製造集群優勢,發展麵向製造業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支持中西部地區結合國家相關戰略實施,發展特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專欄9: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工程

強化服務載體建設。支持各地結合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進一步推動產業基地和專業園區建設,完善優化一批產業創新平台、應用體驗展示平台等公共服務載體,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載體,推動建設眾扶、眾籌等綜合服務平台。支持中國軟件名城及試點城市創新公共服務機製,開展公共服務創新試點。建設一批麵向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台。鼓勵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大企業、各類電子商務平台向小微企業和創客群體開放創業創新資源,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平台。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支持各類公共服務平台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彙集數據信息,豐富平台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平台互聯互通、服務共享。培育一批知識產權、投融資、產權交易、能力認證、產品測評、人才服務、企業孵化和品牌推廣等專業服務機構。推動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第三方中介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對行業發展和管理的服務支撐水平。以新興領域軟件產品標準和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為重點,加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標準體係建設,強化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6 加快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堅持開放創新,把握“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實施機遇,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要素和市場資源,加強技術、產業、人才、標準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深度融入全球產業生態圈,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和層次。

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等建立完善海外運營機構、研發中心和服務體係,建設境外合作園區,鼓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外向型業務,加快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出口,打造國際品牌。依托雙邊、多邊合作機製和平台,加強政企聯動,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開展重大合作示範項目建設,支持企業聯合,發揮產業鏈協同競爭優勢,集群化“走出去”。加強原創技術引進渠道和機製建設,深化與技術原創能力強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合作,加快引進人才、技術、知識產權等優勢創新資源,提高產業“引進來”的合作層次和利用水平。

強化國際化服務支撐。鼓勵地方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麵加大對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支持和推進力度。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國際規則製定和標準化工作,提升國際話語權。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開源聯盟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為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市場化、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知識更新工程、海外人才培訓等手段的作用,支持軟件企業培養國際化人才和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參考文獻

[1] 馮梅,王成靜.我國各地區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績效評價研究[J].經濟問題,2015(8):6670.

[2] 傅家驥,仝允桓,高建,雷家驌.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319.

[3] 江蘇省軟件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18.

[4] 李京文.迎接知識經濟新時代[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109.

[5] 柳卸林.技術創新經濟學的發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3(4):6776.

[6] 沈瑾秋.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江蘇科技信息,2016(2):14.

[7] 陽軍,吳東亞,徐洋,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技術標準體係研究[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4(11):410.

[8] 趙冬梅,陳前前,吳士健.雙創環境下發展科技服務業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問題研究——以江蘇科技服務業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7):4146.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類.www.stats.gov.cn.2018.

[11] 趙偉,周智濤,火耀高.依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助推大連經濟轉型升級[J].軟件工程師,2014(2):2930.

[12] Porat, M.U.C. The Information Economy[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13] Ransley D L, Rogers J L.A Consensus on Best R D Practices[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4, 37(2):1926.

[14] Richard Conro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s Recent Industrialization[J]. The China Quarterly, 1984(97):3944.

[15] Sana Harbi,Mariam Amamou,Alistair R.Anderson. Establishing hightech industry: The Tunisian ICT experience[J]. Technovation, 2009(29): 465480.

第二章江蘇省服務外包業發展報告

隨著全球數字經濟和服務經濟的迅速發展,服務外包行業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不少企業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非核心業務轉交給公司外部的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以達到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產價值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等目標。國際服務外包在促進當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加速服務要素在全球的流動,促進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加速全球價值鏈的分解、重構與優化,促進全球產業生態體係的形成;優化全球創新鏈布局,推動創新全球化。其中,推動後發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等諸多方麵已經成為推動服務全球化與價值鏈攀升的重要動力,也是新興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式,以服務外包、服務貿易以及高端製造業和技術研發環節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這無疑為我國發展麵向國際市場的現代服務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學術界對於服務外包尚未有完全統一的定義和內涵,但在一些比較重要的領域中廣泛存在著以下三點共識:一是服務外包有別於製造外包。製造外包,比如,貨物貿易中的加工貿易,是產業鏈和價值鏈中製造環節的跨境延伸和外包,處於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端,通常以吸收藍領工人為主要特點;而服務外包是除製造環節外,企業將部分內部業務和業務流程交由外部接包方來完成,主要為非核心業務,處於微笑曲線的中高端,通常以吸收白領職員為主要特征。二是交易方式有所不同。WTO界定的服務貿易主要有四種交易方式,而服務外包的交易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即離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其中,離岸外包與服務貿易重合,屬於服務貿易的範疇,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岸外包則不在服務貿易的範疇之內,但這類外包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極其強大的推動作用,進而可以為離岸外包做大做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三是業務內容的分類不同。目前,服務外包按照內容分類主要有以下三種,即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同時還可以根據具體業務內容進行進一步細分,如研發外包、軟件外包、設計外包、金融服務外包、財務管理外包、公共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客戶關係管理外包、物流外包、電子商務外包和銷售外包等。

服務外包主要是指是企業依據服務協議將信息服務、應用管理和商業流程等業務委托授權給第三方進行執行的一類業務,是一個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作為重要支撐的新型服務行業,也是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國際化程度高、增長空間大、產業帶動力強、吸納大學生就業空間廣闊、資源消耗低和環境友好性強等顯著特征,順應了當前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經濟發展大趨勢,具有光明且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我國應當牢牢把握這一寶貴的發展機遇,大力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努力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的發展方式,擴大知識密集型服務產品的出口,從而進一步優化外商在我國投資的產業結構,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在降低生產成本、尋求更優質的資源服務、規避經營風險等目標的共同驅動下,經濟全球化正在逐漸演變並形成了以服務外包為特色的產業升級轉移的新浪潮。

一、 江蘇省服務外包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轉型是促進當前經濟穩定健康增長的重要引擎,其中,服務業的優化升級對於推動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際服務外包對於承接國際服務業結構升級有著重要影響,對於承接國來說,通過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可以促進國內服務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有助於改造傳統服務業,有利於發展現代服務業,並以此推動承接國國內服務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轉型。

近些年,江蘇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江蘇省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依次為45%、445%和510%,第三產業繼續領跑全省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作為江蘇省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服務外包業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績,2018年江蘇省服務外包合同額比2017年增長了196%,達到了4459億美元。當前,江蘇省需要通過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戰略來進一步推動省內服務外包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結構升級,進而推動省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省內產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 江蘇省服務外包業的現狀分析

1 南京成為全國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領軍者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南京已經被商務部認可並批準作為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規定的深化試點期限為2年,截止日期為2020年6月。在試點期間,商務部會暫時調整實施相關行政法規、國務院文件和經國務院批準的部門規章的部分規定,並相應地調整本部門製定的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商務部需要及時向國務院相關機構請示彙報。這次的試點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進一步完善管理體製,全麵建立地方政府服務貿易發展績效評價與考核機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借鑒自貿區的開放經驗,有序推動服務領域對外開放;進一步培育市場主體,科學建設運營全國性、區域性公共服務平台;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依托自貿試驗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一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進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深入改革通關監管製度和模式,提升移動支付、消費服務等方麵的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政策體係和健全統計體係;進一步創新監管模式,探索創新技術貿易管理模式,逐步將有關服務貿易管理事項納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