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務貿易區域發展分析分別針對省級和市級兩個層級進行,對每一個層級的分析從兩個部分展開:一是要按照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方法對區域服務貿易發展進行總體評析,二是對部分省份(城市)服務貿易發展進行評析。

(一) 中國省級區域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分析

1 省級地區服務貿易發展指數總體評析

從服務貿易發展指數排名(見表6)及區域分布來看,中國省級地區服務貿易發展呈現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北京、上海兩地居於領先地位,成為引領全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高地;二是東部、中部、西部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西部地區競相發展。2017年,北京、上海兩地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均超過70,居全國前兩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與廣東共同成為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第一梯隊;江蘇、天津、浙江等10個地區構成了服務貿易發展的第二梯隊;陝西、山西等16個地區構成了服務貿易發展的第三梯隊(見表7)。表6中國省級服務貿易發展指數

區域服務貿易發展指數規模指數結構指數地位指數產業基礎指數綜合環境指數上海7462134798118832566685北京7338134998215402983485廣東504267753312581893679江蘇36692564356551685637天津35962053777531701560浙江32121932655881580586海南297330346314331349526重慶26980613916771024545四川26730794925641044493山東25761643166371160299遼寧25711144405041115398福建2494152295678930438新疆2258020766568814090陝西2197048292549865442湖北2118071387343845472雲南1999022168748886174黑龍江1655025267147947268湖南1642027224269931191內蒙古1594021194420936023貴州1544004289198875178吉林1476035513203581143山西1218025242296824031廣西1365019023639558126續表區域服務貿易發展指數規模指數結構指數地位指數產業基礎指數綜合環境指數安徽1359037174502492154甘肅1215006312081816000河南1155039051154589322河北1127040192229521146江西976020138295394129寧夏840001093010664069從區域來看,東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大幅領先於中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指數還略高於中部地區(見表8)。從服務貿易發展指數構成來看,東部地區在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地位、服務貿易產業基礎、服務貿易綜合環境方麵的五項平均水平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區在五個分項領域的得分則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分期指標對比來看,中部地區規模指數、結構指數兩個分項高於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地位指數、產業基礎指數、綜合環境指數三個分項得分高於中部地區。表7中國省級地區服務貿易發展指數

梯隊省(市、自治區)第一梯隊北京上海廣東第二梯隊江蘇天津浙江海南四川重慶福建遼寧山東新疆第三梯隊陝西湖北山西雲南吉林湖南黑龍江

貴州內蒙古安徽河北甘肅河南廣西江西寧夏注:根據省級區域發展指數排名得出的三個梯隊,每個梯隊內部排名不分先後表8中國省級地區服務貿易發展指數(按區域)

區域服務貿易發展指數規模指數結構指數地位指數產業基礎指數綜合環境指數東部地區3729413554678160448中部地區1524037354185729219西部地區165803032729678226全國平均24911763615461089320(二) 部分省(市)服務貿易發展評析

北京、上海兩個地區處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領先地位,既得益於兩地服務產業基礎好,也得益於兩地服務貿易發展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北京、上海兩地科教、人才資源豐富,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達,均是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和服務外包示範城市。上海是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北京是全國首個、目前也是唯一一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在服務業開放發展中,兩地大膽創新,保持領先地位,不斷擴大地區服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體來看,北京在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結構和服務貿易產業基礎三個領域的得分位居全國第一,在服務貿易地位、服務貿易綜合環境兩個領域得分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北京積極推動經濟轉型,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新興新業態不斷湧現,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優勢行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到533%,服務貿易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自2012年以來,北京成功舉辦了五屆京交會和2017年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京交會”已打造成為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型的服務貿易交易平台。2015年國務院批複同意北京市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目前已形成了58項全國首創或效果最優的創新舉措,新一輪試點措施任務清單發布實施,新增海澱、通州2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示範區,北京市服務貿易發展動力強勁,前景依然廣闊。上海在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地位、服務貿易產業基礎、服務貿易綜合環境五個領域的得分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上海服務貿易發展得益於開放型經濟和服務經濟的深入發展,發展基礎好,呈現規模與質量並舉發展的基本特征。近年來,上海聚焦“五個中心”的城市定位,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等建設,在郵輪旅遊基地建設、醫藥研發、技術貿易、服務外包以及海外交流合作等領域不斷創新,為服務貿易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廣東服務貿易發展在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地位、服務貿易產業基礎、服務貿易綜合環境五個領域的得分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省毗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迅速,為服務貿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推進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等建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以開放促發展,不斷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拓展新空間。

天津服務貿易發展位居全國前列,主要得益於服務發展的產業基礎、服務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以及服務貿易發展地位及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的良好表現,但相對來講,天津目前的服務貿易規模指標的得分不高,特別是與北京、上海、廣東等相比有較大差距。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是天津鞏固和提升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江蘇服務貿易發展位居全國前列,既得益於服務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張、服務貿易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服務貿易產業基礎的不斷鞏固,也得益於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的不斷改善。江蘇位於長三角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基礎好,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為服務貿易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江蘇圍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建設,加強服務貿易發展的製度和政策創新,著力構建服務貿易發展良好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持體係,擴大服務貿易規模,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浙江服務貿易發展位居全國前列,既得益於服務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服務貿易地位的不斷提升,也得益於服務貿易產業基礎的不斷鞏固。近年來,浙江全麵落實“八大戰略”,以開放促創新促發展,深入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數字+”服務成為發展新亮點,服務貿易發展的品牌效應開始顯現。

海南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得分較高,主要得益於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產業基礎和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等領域的良好表現。海南省服務貿易著力在放寬市場準入、提升服務貿易便利化、壯大市場主體、擴大服務業雙向開放和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麵探索,成效逐漸顯現。當前,海南正全境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打造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為服務貿易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遼寧服務貿易發展位居全國前列,在東北三省居於首位,主要得益於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產業基礎、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等領域的較高得分。近年來,遼寧依托製造業優勢發展服務貿易,帶動服務貿易“走出去”,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方式,實現重點突破、全麵發展,推進傳統服務貿易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貿易加快發展,不斷提升貨物貿易附加值,增強服務業國際發展。

四川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得分較高,位居中西部地區第二,主要得益於服務貿易結構和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的較高得分。近年來,四川圍繞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等建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大力開拓創新,現代服務業發展基礎不斷強化,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呈現良好勢頭。

湖北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在中部地區位於前列,主要得益於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產業基礎和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等領域相對較高的得分。近年來,湖北積極推進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加強製度創新和政策創新,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區大部分省市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得分位於第三梯隊。近年來,隨著服務業擴大開放和服務貿易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中部地區各省市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等特色要素,著力培育優勢領域,夯實服務業基礎,高水平、高質量地發展地域服務貿易。

四、 中國城市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分析

(一) 城市服務貿易發展總體評析

按照服務貿易發展評價指標要求,結合數據可獲得性,選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及大連、青島、寧波等計劃單列市為樣本,對城市服務貿易發展進行綜合評價。

從城市分布來看,區域間服務貿易發展呈現明顯的階梯狀分布,東部地區明顯處於領先優勢地位,而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服務貿易發展基礎不斷鞏固。從城市來看,東部城市明顯處於優勢地位,其中,北京是京津冀地區服務貿易發展的領導者,上海是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發展的核心,深圳和廣州則是珠三角服務貿易發展的引領者。中西部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服務貿易發展也取得了較好成績。大連、青島、寧波、貴安新區、威海等依托自身優越條件,成為服務貿易發展極具特色的地區(見表9)。表9中國城市服務貿易發展指數

梯隊省(市、自治區)第一梯隊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第二梯隊南京杭州武漢蘇州天津成都廈門第三梯隊重慶西鹹新區(西安和鹹陽)哈爾濱大連青島寧波貴安新區(貴陽和安順)威海注:根據城市服務貿易發展指數排名得出的三個梯隊,每個梯隊內部排名不分先後。(二) 部分城市服務貿易發展評析

北京、上海屬於省級行政區劃,重點在省級地區服務貿易發展分析中進行比較分析,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中的重慶兩江新區、貴州貴安新區、陝西西鹹新區本身數據暫不可獲得,因此用新區所在城市對應指標的得分作為評價依據。

深圳、廣州服務貿易發展是珠三角地區的核心城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兩個核心城市。深圳服務貿易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三,在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地位、服務貿易產業基礎和服務貿易綜合環境等領域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服務貿易結構的情況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也是深圳鞏固和提升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深圳毗鄰中國香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高,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緊密相連,日益呈現協調發展之勢。廣州則在服務貿易規模、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地位、服務貿易產業基礎和服務貿易綜合環境五個領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服務貿易產業基礎穩固,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服務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服務貿易地位趨於提升。隨著開放型經濟環境持續改善,廣州服務貿易發展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南京和杭州均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服務貿易產業基礎好,結構不斷優化,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良好。南京地處中國沿海開放地帶與長江流域開發地帶的交會處,具有深厚的曆史人文積澱,文化科教資源豐富,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是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和首批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在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綜合評估中名列第一。在南京江北新區試點基礎上,2018年南京全市也被納入了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擴大。杭州近年來依托“互聯網+”,跨境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迅速,創新創業活躍,引領帶動數字經濟蓬勃服務,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數字+”服務成為驅動杭州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動力,也日益成為杭州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專欄“南京服務”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南京市深入推進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著力強化製度創新和政策創新,服務貿易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17年全市累計實現服務進出口總額135億美元,離岸外包執行額617億美元。在商務部全國31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綜合評價中,南京連續兩年排名第一。

市場主體建設成效顯現。全市已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貿易企業,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國際運輸、旅遊服務等領域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2017年,全市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57家。現有國家級服務示範區5個,省級示範區2個,認定南京軟件穀、生物醫藥穀等一批服務貿易集聚發展示範區,引領全市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加快發展。

政策促進體係持續改善。先後出台各外包政策文件,如《關於加快推進國際服務發展的意見》《關於加速推進南京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南京市“十三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南京市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形成較為全麵的促進體係。

品牌推廣平台建設持續發力。做精做實“全球服務貿易大會”“中國國際服務外包合作大會”“軟博會”等相關展會,形成與國際水平接軌、服務體係完善、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專業展會平台,著力打造“智慧南京、服務全球”品牌。

武漢地處中國中部,是長江中遊特大城市,是重要的工業、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發展服務貿易的產業基礎堅實。武漢綜合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等先行先試作用,大力開拓創新,著力推動服務貿易擴規模、優結構,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良好。

成都、重慶、西安在西部地區發展服務貿易具有較強的經濟基礎。以成都為例,近年來發揮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的疊加優勢,大力開拓創新,新技術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培育成效顯著,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領域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正在形成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新動能。本章節主要參考李俊:《全球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的主要內容完成。參考文獻

[1] 林水利,鴻堂.有關競爭力問題的理論演進[J].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3期.

[2] 林毅夫.中國經濟將保持20年的較高速增長[J].紫光閣,2012年第3期.

[3] 劉世錦,楊建龍.核心競爭力:企業重組中的一個新概念[J].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2期.

[4] 盧素梅.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與相關性分析[J].北方絲貿,2006年第12期.

[5] 龐娟.廣西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5年第7期.

[6]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邱如美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7] 沈玉良,金曉梅.數字產品、全球價值鏈與國際貿易規則[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8] 萬紅先.入世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5期.

[9] 王惠敏,張黎.電子商務國際規則新發展及中國的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17年第4期.

[10] 王晶.發達國家數字貿易治理經驗及啟示[J].開放導報,2016年第2期.

[11] 王勤.當代國際競爭力理論與評價體係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12] 汪應洛,馬亞男,李泊溪.幾個競爭力概念的內涵及相互關係綜述[J].預測,2003年第1期.

[13] 伊萬·沙拉法諾夫,白樹強.WTO視角下數字產品貿易合作機製研究——基於數字貿易發展現狀及壁壘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8年第2期.

[14] 陳靚.數字貿易自由化的國際談判進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15] 程大中.服務業就業與服務貿易出口:關於中國和美國的對比分析[J].世界經濟,2000年第11期.

[16] 崔日明,張楠,李丹.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17] 丁平.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內涵與影響因素[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18] 範曉屏.企業競爭力多相測度指標體係的構造[J].中國工業經濟,1997年第5期.

[19] 賈懷勤.建議展開數字貿易嚐試性測度[N].第一財經日報,2018年2月26日第A11版.

[20] 韓中和.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為主導的企業核心競爭力[J].國際商務研究,2005年第3期.

[21] 康珂,倪鵬飛.經典文獻中的國家競爭力理論:一個文獻綜述[J].江淮論壇,2014年第3期.

[22] 李斌.互聯網環境下跨境數字化產品海關估價征稅的問題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6.

[23] 李墨絲.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中數字貿易規則及談判的新趨勢[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24] 車楊,陳囊琦,周念利.數字貿易規則“美式模板”對中國的挑戰及應對[J].國際貿易,2016年第10期第三章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解決了溫飽和富裕問題,而之後更好發展就需要發展服務業,這是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根本原因。服務業是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行業,最早主要為商品流通服務。隨著城市的繁榮,居民日益增多,不僅在經濟活動中離不開服務業,而且服務業也逐漸轉向以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為主。社會化大生產創造的發達的社會分工,促使生產企業中的某些為生產服務的勞動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為生產服務的獨立行業。

現代服務業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其本質是傳統服務業的現代化和擴展化。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具有如下特征:“兩新”,新服務領域、新服務模式;“三高”,技術含量高、服務增加值高、人力資源智力高;“四集”,關聯產業的集群性、空間地理的集聚性、研發人員的集中性、市場營銷的集體性。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一般原則:生活性服務業便利化、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基礎性服務業網絡化、公共性服務業公平化。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主要由市場決定,基礎性服務業和公共性服務業主要由政府主導。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設製造強國,列入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重點工作任務之首。產業經濟學理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服務於工業生產過程連續性、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效能提高的現代產業門類,在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實體經濟振興過程中將發揮愈加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義,新時代下現代服務業發展將更加開放、更加競爭、更加集聚、更加智能、更加個性和更加普惠。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核框架中,現代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可以概括為: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人民滿意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講求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高質量的生活性服務供給來引領高質量的社會需求,滿足人們不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由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現代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包含以下六個方麵的核心要義:首先,“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第二,“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更以創新驅動的發展;第三,“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更高結構水平的發展;第四,“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更高經濟效率的發展;第五,“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與製造業更融合的發展;第六,“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是更為平衡的發展。

一、 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事實

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2018年全省GDP總量突破9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1%,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服務業發展多個關鍵指標躍上新水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高水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落實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和《政府工作報告》精神,聚力創新,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攻方向,推動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經濟體係建設,是做好全省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祁彪:推動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N].新華日報,2019年2月2日(第5版).

(一) 發展質量提升明顯,引領發展新態勢

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形態,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這是產業結構演進和經濟轉型的大勢所趨。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初步核算結果,2018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22%,超過第二產業115個百分點,繼續呈現逐年提高走勢。江蘇是傳統的製造業大省,近年來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致力於不斷推動服務業產業比重和質量效益的雙重提升,“十二五”期末實現“三二一”產業結構新跨越,“十三五”時期提出要努力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係,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支撐。從全省服務業發展階段和特點來看,近幾年增長速度穩健較快,內部結構日趨優化,產業質態持續向好,貢獻份額逐年提高,有力助推了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二) 發展規模穩步擴大,服務業占比繼續攀升

2018年江蘇省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72052億元,同比增長79%,高於GDP增速12個百分點。“十三五”以來,全省服務業始終“領跑”總體經濟增長,按可比價計算,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86%,比GDP年均增速高出14個百分點。繼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占比,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標誌性轉變後,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占地區生產總值“半壁江山”以上,而2018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繼續穩步提升,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9個百分點,“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夯實。

(三) 導向要求明確,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勢頭良好

江蘇服務業積極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導向要求,立足以實體經濟為本位的發展需求,加快構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領先勢頭。從服務業分行業增加值來看,“十三五”以來,以科技、商務、軟件、信息等為主的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4%左右,金融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速也高於服務業增加值平均增速,位居各行業大類前列。從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規模來看,2018年1—11月,在納入統計的31個行業大類和4個中類中,全省營業收入前十大行業均屬於生產性服務業範疇,包括商務服務業、道路運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等在內的5個行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其中,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規模居首位,達24021億元,同比增長79%。

(四)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服務業增速加快

伴隨互聯網信息、科技研發及商務服務市場向縱深拓展,以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發展亮點紛呈,新動能作用日益增強。根據規上服務業發展情況的分析,以新興行業為主的其他營利性服務業較快增長,1—11月實現營業收入50007億元,同比增長133%,比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平均增速高62個百分點,對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705%,拉動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技術含量高、業態領域新的服務行業均呈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高於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平均增速6個百分點左右。規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8239億元,同比增長416%,增長速度居新興行業第一,對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29%,貢獻程度位居規上調查的35個行業之首。

(五) 貢獻率占比逐年增加,引擎作用更加凸顯

“十三五”以來,全省服務業在經濟貢獻、就業貢獻和稅收貢獻三個方麵實現穩定持續增長,服務業在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中的動力引擎作用進一步增強。2017年全省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到56%,提前達成“十三五”服務業規劃目標。服務業就業人數持續遞增,全省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值達到403%,服務業成為吸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的主陣地之一。服務業的稅收貢獻實力逐年增強,2018年服務業稅收收入實現了174%的快速增長,稅收總額為6788億元,占全省國地稅總收入的比重495%,已近乎達到半數之多。

(六) 服務業雙向開放加快步伐,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有序發展

“十三五”期間,江蘇持續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引導服務業外資投向和對外投資的有序發展。2018年,全省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282億美元,同比增速達175%,成為拉動實際使用外資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的比重也實現新跨越,首次超過50%,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了72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成為優質外商資本投入的熱點領域,實際使用外資額為512億美元,其中,教育、信息傳輸及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現代物流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呈485%、375%、139%的較快增長。從境外投資情況看,服務業境外投資新批項目數和投資額占比近七成,服務業“走出去”成為江蘇本土企業境外投資的主要形式。

專欄1:江蘇科技服務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總體規模穩定增長。去年,全省科技服務業總收入達到8045億元,同比增長116%,科技服務業機構總數達559萬家,從業人員數量1246萬人,機構數和從業人員穩中有增。各設區市積極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蘇南科技服務業獨占鼇頭,服務收入占全省的766%,其中,南京市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數量均占全省總數的1\/5左右,科技服務收入達3370億元,“首位度”進一步凸顯;蘇北地區板塊呈現提速增長態勢,服務收入1009億元,占全省比重為125%,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增加2萬多人。

骨幹機構能力持續增強。全省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機構共有6177家,實現服務收入6558億元,占科技服務業總收入的815%,同比增長88%,規模以上機構平均年收入首次超過1億元。規上機構從業人員達748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60%。2018年,依托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等集聚區重點支持120多家骨幹機構實施能力提升,湧現出一批品牌、特色科技服務機構和小而精、創業型科技服務公司。

集聚發展成效顯著。積極引導各地因地製宜大力發展科技服務特色業務,持續推進科技服務業的集聚發展,形成專業服務特色和優勢。新啟動籌建南京市江北新區研創園、昆山高新區等4家省級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全省科技服務業特色基地(示範區)總數達20家,共擁有服務場所538萬平方米,集聚服務機構1339家,擁有專職服務人員18萬人,服務資源、服務裝備原值達37億元,年實現科技服務收入70億元。

各類服務業態特色鮮明。研發設計服務繼續領跑,共有服務機構26萬家,服務收入達3728億元,較上年增長129%;創業孵化服務不斷強化,新布局建設30家眾創社區,各類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達1500多家;技術轉移服務日益活躍,加快推進以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為龍頭的全省技術轉移體係建設,全省建有省級高校院所技術轉移中心43家,各類技術轉移機構近300家,2018年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1152億元;科技金融服務成效明顯,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達2300億元,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特色科技金融機構達345家;知識產權服務鏈條初步形成,江蘇(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專利代理服務機構達367家;科技谘詢服務業發展迅速,全省科技谘詢機構226家,從業人員達34萬人,服務總收入超過400億元;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穩步提升,獲批的國家質檢中心達51個,檢驗檢疫係統擁有實驗室超2萬家;科學技術普及服務不斷完善,共命名省級科普示範社區80家,認定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19家。

專欄2:江蘇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為強化金融支撐作用,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人民銀行總行相關政策精神,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效果導向,於2016年組織實施了“江蘇金融支持製造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2016—2020)”,引導金融機構主動對接製造業發展訴求,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兩年來,全省金融服務製造業轉型升級取得階段性進展,製造業融資實現恢複性增長。截至2017年末,全省製造業貸款餘額16萬億元,同比增長39%,比年初新增594億元,同比多增1167億元。與此同時,融資渠道不斷拓寬,投入方式日漸豐富,服務內容不斷擴展。對此,本報專訪人民銀行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郭新明,詳解金融支持製造業的提質增效行動計劃。

對話嘉賓

《高端對話》:金融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在哪裏?

郭新明:金融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內容。從江蘇的實體經濟發展以及金融發展情況來看,需要找準著力點、把握主攻點,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到轉型升級重點領域。一是著力支持先進製造業發展壯大。根據《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明確的15個重點領域,人行分支機構與當地產業主管部門聯合發布新興產業企業名錄、建立重點智能改造項目庫,引導金融加大投入。截至2017年末,全省主要金融機構對製造業發展的15個重點領域貸款餘額3295億元,同比增長181%,增速超過全部製造業貸款142個百分點。

第二,支持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在推動金融機構主動對接的同時,推出全流程、高效率、可持續的在線供應鏈融資業務模式。截至2017年末,全省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促成融資19萬筆,

總額103萬億元,筆數和金額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接下來,正在研究製定《江蘇省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相信隨著方案的實施,會惠及更多中小微企業。

第三,支持傳統產業技改升級。一方麵是完善綠色金融監測機製,創新排汙權質押、合同能源管理等融資模式。截至2017年末,全省節能環保項目及服務貸款5670億元,同比增長176%。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傳統產業技術引進、智能改造、“兩化融合”等方麵服務力度。此外,金融機構要真正通過落實差別化授信政策助推優勝劣汰。截至2017年末,全省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過剩行業貸款同比淨下降87%。與此同時,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積極支持過剩產能行業優質骨幹企業渡過難關。

《高端對話》:金融機構都是企業,有著逐利需求。相對來說製造業賺錢效應慢,人民銀行如何引導金融機構來做好這件事呢?

郭新明:作為金融主管部門,一方麵是強化政策引導,在“精準”上下功夫。不僅將金融支持製造業納入考核,還要在資金使用上傾斜。2017年向轄內73家法人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187億元,再貸款累放額和機構覆蓋麵同比分別提升273%、352%。另外,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與有關部門成立了金融支持製造業提質增效行動領導小組,按季監測,定期召開專題會議,提高金融機構重視程度。

另一方麵,疏通銀企對接渠道,搭建銀企對接平台。這兩年來,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與省經信委等部門組織的銀企對接會已經常態化、製度化。初步統計,2017年,全省人民銀行係統共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500餘場次,涉及製造業企業9000餘家,融資需求4200億元,其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6820個,涉及授信金額3114億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省已有9個地市建立線上平台,注冊企業27萬家,發布融資需求37萬筆,金額6332億元,其中,成功對接3萬筆,金額4816億元。尤其是泰州市在全國首創“融資服務+信息查詢+信用評價+風險預警”的征信融資服務模式,打造了“一站式、一體化、一鍵通”的線上服務平台,有效提高了資金供需雙方對接效率。

金融資源也需要“開源”。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企業發展中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為此,人行南京分行支持省內企業通過金融市場獲取融資,並重點推動大規模運用銀行間市場債務融資工具融資。近兩年全省製造業企業共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1503億元。供應鏈票據、DFI儲架發行模式、雙創專項債務融資工具等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也先後落地。2016年以來,江蘇製造業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275億元,製造業上市公司通過首發、增發等方式融資1989億元。

《高端對話》: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也是製造業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然而,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規模小、資產輕、風險大、綜合化服務需求高,而金融機構的思維與觀念轉變沒有跟上。如何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好科技型企業?

郭新明:這是近年來較為突出的矛盾,需要具體分析。針對信用服務體係不完善,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要引導金融機構轉變理念和方式。2015年以來,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信用服務體係,為金融機構發展信用類金融產品營造了良好環境。以江蘇銀行純信用的“稅e融”為例,已累計授信22萬戶,發放貸款139萬筆、金額206億元。針對企業輕資產的特點,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各類風險補償基金創新信貸產品,13家銀行與省科技廳聯合推出的“蘇科貸”,已向4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370億元。同時,引導金融機構探索股權、知識產權、收益權等新型質押融資方式。截至2017

年末,全省製造業企業股權質押貸款餘額303億元,同比增長253%。

另外,引導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產業基金、探索投貸聯動等方式開辟新的服務途徑,以及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勢為製造業提供融資融智等綜合金融服務。

《高端對話》:企業國際化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是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一步。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如何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江蘇製造業企業“走出去”?

郭新明:企業“走出去”麵臨的金融需求非常多,投資需求、結算需求、融資需求,等等。針對這些需求,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積極落實一係列促進境外投資便利化政策,簡政放權,切實為企業對外投資打通“最後一公裏”。初步測算,境外直接投資由事前審批改為事後登記之後,每年可減少企業上千次行政審批,極大便利了企業跨境投資運作。

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助力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分行與境外發達國家銀行達成200億元的跨境貸款合作意向,借助海外銀行的服務網絡和風控能力,支持企業“走出去”。鼓勵金融機構內外聯動,推出跨國公司外彙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跨國公司內保外貸等創新,鼓勵境內機構合理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提升企業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彙兌成本。泰州醫藥高新區於2017年7月率先獲批資本項目收入兌換便利化試點,截至2017年末,共有14家企業參與試點,其中,5家企業已開展相關業務,金額共計3120萬美元。該試點簡化了流程,極大地便利了企業生產經營。

《高端對話》: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基礎設施是金融服務製造業可持續、長效化的基礎。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如何打造優良的金融環境?

郭新明:一個好的金融環境,有利於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銀行著力強化金融改革的深度、加大金融生態建設的力度、提升支付結算的速度。以泰州市建設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改革創新試驗區為例,試點一年來,在金融產品創新、征信體係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麵取得積極成效,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金融支撐。目前,省內其他地區試點申報正在推進。其次,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大金融生態縣動態調整和激勵約束機製。再次,有效提升支付清算服務水平。2017年,我省大、小額支付係統共發生交易474億筆、金額32687萬億元,同比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積極支持大型製造業企業的財務公司加入電子商業彙票係統,推進電子商業彙票應用,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

下一階段,全省金融部門將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作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強政策引導、推進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優化金融環境,繼續深入實施“金融支持製造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力爭取得更大成效。

二、 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有待提升的方麵

在經濟增長緩中趨穩的背景下,我國服務業保持了較快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服務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更迫切的是要提高“含金量”,實現發展的提質增效。

總體上講,服務業發展是不是高質量,可以從四個方麵來判斷:一是服務業結構是否優化。要使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滿足發展享受型需求的消費性服務業較快增長,占整個服務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為產業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服務業動力是否轉換。要使服務業發展從依賴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轉為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三是服務業效率是否改善。要使服務業生產率拉近與標杆國家的距離,在更少、更綠色投入的基礎上實現更高、可持續的產出。四是服務業企業是否壯大。要使企業基於提供質量更優、標準更高的產品或服務,獲得收入和利潤的增長,使一些具有領先優勢的企業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服務解決方案等,拓展全球布局,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增強自身實力。

1 產業升級相對滯後,質態效率有待提升

由新一輪信息技術驅動的“結構大調整”時期,江蘇沒能充分發揮之前的基礎優勢,在具有引領性的產業領域尚未形成領先優勢。與互聯網經濟相關的真正起源於江蘇的創新型業態並不多,現有企業大多屬於被動遷入型和追隨型。憑借傳統產業的基礎優勢,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情況良好,但並沒有特別突出的領域。

2 科技引領作用和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升

服務業整體創新能力偏弱,向製造業輸送技術、知識密集型生產要素的作用發揮不夠,在人工智能、基因生物、區塊鏈等前沿科技領域缺乏前瞻性布局。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偏“國字頭”,科技服務中介“小、散、弱”。

3 生產性服務業對江蘇製造的支撐能力有待提高

製造業服務化存在多重製約,載體建設滯後,綜合性服務平台和功能區依然稀缺。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總體投入不足,發展速度偏慢,製造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不夠緊密,自給自足能力不足。

4 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精細化程度需進一步提高

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能級不高,多層次、多樣化、便利化的服務供給不足,發展粗放,質量偏低,個性化供給缺口較大,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偏低,品牌企業相對較少。

5 服務業合理和科學的區域分工格局還未完全清晰

區域發展不平衡,存在產業重構現象,服務業發展內源性動力不足,基於提供中間需求的分工拓展能力不夠。部分服務業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有限,尤其在高端服務業領域和高質量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更為明顯。

三、 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世界服務業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1) 製造業服務化。隨著產品複雜程度提高、用戶需求日趨個性化,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助推下,製造業服務化已成為當今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從提供設備向提供係統解決方案轉變,製造業服務化正在推動“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轉型。(2) 服務業製造化。服務業製造化是指服務業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憑借自身的核心技術,以實體產品為載體,進入製造業領域,生產相應產品,完成向製造業企業的轉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企業的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正在引領“服務業製造化”的發展潮流,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促使服務業企業向製造業領域拓展。服務業企業通過在傳統製造業的上中下遊深度嵌入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對傳統製造業的現代化升級:初級的上遊原材料供給產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升級成為智能倉儲物流,能夠更加高效便捷地向工廠輸送原料;中遊生產環節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升級,成為先進的智能工廠,能夠高效、智能、定製化地生產高品質的產品,也有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產品本身,使之升級為智能產品;下遊的銷售和售後等相關服務環節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電子商務平台,實現網上銷售和在線服務。此外,互聯網企業還會把自己專長的服務業管理方案運用到製造業中,以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3) 服務外包化。具體而言,信息技術外包強調技術,更多涉及成本和服務,如係統操作服務、係統應用服務、基礎技術服務等;業務流程外包強調業務流程,解決有關業務的效果和運營的效益問題,如企業內部管理服務、企業業務運作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知識流程外包是服務外包的高端部分,解決的是發包企業依靠自身技術無法實現的服務,如數據分析服務、市場情報服務、專業技術服務。(4) 全球價值鏈分工促使服務業和製造業分離。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服務的可貿易性大大增強,這誘使企業按照各地的要素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布局服務環節。全球價值鏈分工將會促使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逐漸成為低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集聚地,而高端人力資本豐裕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成為高端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地。

目前,全球產業結構正向“服務型經濟”加速轉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網絡化、智慧化、平台化和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態勢日益明顯,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多方位的貢獻價值。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化,發展實體經濟、建設製造業強省的目標堅定不移,因而對於以現代服務業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意義、路徑和方式的認知更應擺上新的高度。江蘇服務業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新引擎作用正在持續釋放,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爭創創新發展新優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自覺行動,是全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的重要保障。

(一) 高質量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高質量,涵蓋了供給、需求、配置、投入產出的高質量,以及收入分配的高質量,乃至國民經濟循環的高質量。推動高質量的供給,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2018年5月,國家發改委牽頭召開服務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強調要從深化改革、培育品牌、鼓勵創新、分類引導、擴大開放等五個方麵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服務業發展要把握“高質量”的根本要求,以保持服務業較快增長、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深化服務業高水平全麵開放、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和消費滿意度為著力點,推動服務業發展躍上新台階,以此鞏固經濟“穩”的基礎和增強“進”的動力。2018年7月,中共江蘇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深化部署,並明確提出全省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圍繞重點打造的製造業集群著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江蘇省產業從生產製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二) 創新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的戰略支撐”,並要求“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其中列舉的重點領域大多與現代服務業息息相關。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提出要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江蘇省進一步聚焦產業前沿,鼓勵積極發展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台經濟、體驗經濟、創意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以新需求、新趨勢、新基礎、新生活為方向,大力培育服務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著力形成以創新驅動為內核的服務經濟體係,把服務業新興產業培育成為新動能發展的先導型引領型力量。

(三) 跨界融合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跨界融合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隨著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產業邊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升級的大趨勢。產業跨界融合是以創新供給為導向,以新科技和新平台為依托,以現有產業類別和資源要素的相互滲透、融合或裂變為形式,重新整合利用,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或突破。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產業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在跨界融合發展思維的引領下,不斷依靠市場機製改革和市場主體創新來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以一、二、三產業和服務業內部融合滲透發展為主線,營造更寬鬆的政策環境和製度環境,推廣“互聯網+”“文化+”“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高質化和高效化轉型。

(四) 擴大開放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重新調整其全球產業布局,發起新一輪服務業產業轉移,服務業開放發展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江蘇以製造業開放為重點構築了開放型經濟優勢。“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是江蘇省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時期,一方麵要順應國內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和國際服務貿易跨國轉移加速的趨勢,把握發展新機遇,逐步擴大江蘇省服務貿易比重;另一方麵要加快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尤其是以生產性服務業“走出去”為重點推動製造業全球化布局,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體係。推進江蘇省質量提升行動,努力打造更多走出國門的“江蘇製造”“江蘇建造”“江蘇服務”“江蘇創造”品牌。

四、 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生產性服務業優先,主攻現代化經濟體係建設強支撐。江蘇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和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係,著力培育強大內需市場,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優先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等,納入今年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江蘇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的目標如何實現,當務之急是明確方向,把握關鍵,把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新一輪“雙輪驅動”戰略盡快從路徑上、舉措上全麵落實,高效推進。

(一) 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先進製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作用

在創新引領、產業提升、強企壯企上聚焦發力,打通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良性融合互動的關鍵節點。緊扣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係需求,重點發展總集成總承包、現代供應鏈管理、融資租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先進重大裝備、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新興戰略產業領域的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積極推進重大裝備領域的融資租賃服務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加快打造高效協同的現代供應鏈服務體係,發揮現代供應鏈在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產業升級中的作用。

圍繞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推廣“徐工工業雲”等先行模式,打造分布式工業雲平台。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發展大型工業雲平台,實現企業內部及產業上下遊、跨領域各類生產設備與信息係統的廣泛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支持中小企業業務係統向數據端與雲端遷移,促進工業製造資源和數據的集成共享。

補齊支持創新創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短板。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科技金融、創業孵化等科技服務業。尤其需要深化拓展知識產權服務和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加快完善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服務體係;深化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務體係;構建以專業孵化器和創新型孵化器為重點、綜合孵化器為支撐的創業孵化生態體係,推廣“孵化+創投”等孵化模式。

(二) 麵向消費升級和擴大內需豐富現代服務業產品供給

把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擴大服務型消費供給,提高適應民生幸福需求的服務產品質量,努力滿足最終需求,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預期,並把擴大服務業投資作為增強內需的重要手段。

大力發展適應服務業創新發展需要的新技術、新工藝,促進生命科學、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在生產性服務和民生服務相關各重點領域的轉化應用,以高質量的服務產品、手段和模式催生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加強與先進製造業的互促共進。加快培育平台經濟、分享經濟、創意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平台服務企業整合資源,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或區域影響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和流通市場,打造一批服務消費創新示範工程。

與此同時,也要著力引導廣大服務業企業順應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創造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形成強大內需市場,推動消費平穩增長。提升多元化文化服務消費,推行各具特色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方式,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深度融合的養老服務業,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發展健康體檢、專業護理、養生康複、心理健康、母嬰照料等多樣化健康服務,積極發展豐富多樣的教育培訓服務。支持建設中高端消費服務載體和智能商圈,擴大升級信息消費,深化支付、出行、教育、娛樂、社交等領域的移動應用服務,拓展網絡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等為代表的新興消費性服務。

(三) 由“供給方設計”轉向“居民體驗”,構建更加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

較高的基礎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可以充分地體現當地政府的資源協調和社會管理能力,是一個地區吸引投資的重要倚仗。當前江蘇道路、橋梁、電網等主要基礎設施總量和質量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但部分地區特別是鄉村的基礎設施供給仍存在較大缺口,且高鐵、機場等基礎設施明顯不足,未來大有可為。

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創新人力資本服務、信息消費、網絡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等為代表的新興消費性服務發展。由“供給方設計”轉向“居民體驗”,構建更加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

(四) 強化製度和要素供給,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一流營商環境

深入推進國家和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著力破除製約服務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製機製瓶頸障礙。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建立服務業FDI和對外投資以及服務貿易整體協調發展的機製。狠抓規劃落實,加強“江蘇服務”的人力資源供給。加強服務業標準體係、法律體係、信用體係、統計係統以及知識產權保護體係建設,完善發展的製度環境。

(五) 依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優化現代服務業功能布局

認真研究江蘇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目標定位和實現路徑,深入謀劃現代服務業區域協調發展,在推進“寧鎮揚、蘇錫常一體化”過程中增進產業鏈上下遊銜接與互動,以產業協同化、公共服務同城化大力推動長江兩岸跨江融合,以提升城市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為重點提高南京首位度,依托江淮生態大走廊、江南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帶、沿海經濟帶建設積極布局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等特色服務產業。

加快形成與上海功能互補的區域性服務中心城市。主動承接上海在生產服務功能上向南京、蘇州等地的轉移和知識溢出,催生更多高質量生產性服務供給,逐步擴大南京、蘇州對周邊地區市場的影響力,加快成為與上海國際服務功能互補的重要區域性生產服務中心城市。

以“寧鎮揚同城化”為抓手,加快推進南京都市圈建設,拓展南京輻射腹地,強化區域空間、科技創新、公共服務、文化旅遊等城市服務經濟功能,構建區域金融合作平台,推進旅遊、會展、文化創意等產業鏈合作發展。加快推進江北新區國家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工作,打造寧鎮揚服務貿易平台和窗口。

加快蘇中、蘇北各市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引導蘇中、蘇北各市堅持現代服務業培育引進與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兩手抓”,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優化、質態提升,突出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完善平台和載體建設,在細分領域形成產業特色和競爭力。

五、 江蘇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2018年經濟形勢錯綜複雜,機遇與挑戰並存。江蘇省發改委作為全省服務業發展的牽頭責任部門,將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著眼“支撐江蘇製造業高端攀升”和“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兩大目標,把現代服務業作為當前江蘇省產業升級的重要著力點、發力點,係統謀劃、整體推進,將政府管理引導的“有形之手”和市場內生發展的“無形之手”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一) 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儲備

針對省服務業“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和前期係列基層調研中呈現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協同各地和各有關部門聯合施策,加強重大問題專項研究,特別是圍繞生產性服務業、總部經濟、樞紐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等重頭任務悉心謀劃,優化政策供給,強化政策集成創新。依托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和相關重點智庫平台,加強前瞻性研究,啟動“十四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前期研究,加大重點課題研究成果應用轉化。

(二) 堅持扭住抓手,突出引領產業提升的關鍵環節

積極引導服務業有效投資。確定150個服務業重點項目予以推進實施,力爭年度新增服務業投資1000億元左右。兼顧規模性、先進性和區域性,安排更多轉方式、促轉型、重創新、補短板項目,調整優化供給結構,在互聯網新型服務、科技研發服務、現代供應鏈體係建設、中高端消費、民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營造新亮點。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想方設法引進優質跨國公司、國內大企業集團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集聚一批高能級、有活力的經濟主體。提升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資源整合和集群輻射效應,開展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示範區)綜合評價工作,強化集聚區動態管理,將集聚區評估情況列為地方服務業發展考核的重要指標,倒逼集聚區加快提檔升級。支持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做優做強,繼續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百企升級引領工程”和互聯網平台經濟“百千萬”工程,引導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加快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擴大互聯網平台經濟優勢,支持發展服務型製造。實施專業服務提質增效行動,著力提高法律服務、會計審計、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服務水平。

(三) 堅持先行先試,發揮綜合改革試點的示範效應

日前,南京市作為江蘇省首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示範典型區域,在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專項評估中位列全國第一,成績不易,貴在長效,工作實踐中,以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作為試點工作重要抓手促進資源整合、要素集聚、培育城市經濟發展新動能等一係列經驗做法和管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繼續抓好徐州列入國家“十三五”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重要機遇。立足區域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推進體製機製創新工作打開新格局。深入推進新一輪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認真開展綜合改革試點中期評估,完善考核機製,總結成功做法,力求在體製機製、區域分割和行業壟斷等方麵大膽突破,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經驗,為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打造更加高效優質的營商環境。

(四) 繼續抓好人才的培養培訓和有效激勵

人才是服務業特別是輕資產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資源。近年來,江蘇服務業人才結構有所改善,但也要看到,江蘇服務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缺口仍然較大,產業升級引發的人才需求變化與人才培養之間不相匹配。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深度應用,從業者專業素養和技能不適應發展需要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不少服務業企業對人才培訓不夠重視,培訓方式陳舊,效果不明顯。此外,人才發展在收入分配、人事管理、職稱評定等方麵還存在一些體製機製障礙。

為此,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業人力資本投資,推動要素資源向激勵人才的方向傾斜,創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育、科技、醫療等領域人才的有序自由流動。著力加強數字技能教育和職業培訓,推行人才培訓福利計劃,鼓勵應用型、技能型、複合型人才脫穎而出。細化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支持人才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多種創新要素參與分配。加大國際服務業人才吸引力度,整合政策資源,為海外人才來華工作、居留和出入境創造更加寬鬆有利的條件。

(五) 推動產業的分工深化和融合互動

產業的分工深化和融合互動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受“營改增”及其他市場因素的驅動,近年來很多製造業企業對外經營原先僅自給自足的生產性服務業務,部分服務業企業獲得來自製造業企業更多的業務外包,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平台型企業的業務裂變也衍生出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成長為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雲服務等行業發展的新動能。與此同時,服務創新不斷湧現,加深了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2018年,服務業500強中綜合服務業企業(以服務業為主、含有製造業)數量比上年有所增長。服務業與農業也形成了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等融合模式。在服務業內部,一些行業通過“互聯網+”探索了多樣化的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