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演練篇5(2 / 3)

我們是中學的學生,人微言輕,我們實在沒有辦法了,隻好向編輯部的叔叔阿姨求援。現在我們的課沒法上了;12名教師,有10名總是咳嗽,噪音嘶啞;100來名學生,有一大半頭暈腦漲。30個學生一個班,有20人來就算不錯了。我們這裏十分偏僻,好不容易辦起一所中學,不想竟落得如此地步。我們是抹著眼淚給你們寫信的。如果我們這裏的汙染不解決,我們肯定都會輟學的。不僅我們身體會垮掉,而且再也不能跟老師學知識了。叔叔阿姨,請為我們呼籲呼籲吧,我們想,你們是會體諒我們的,是會為我們說話的。

對了,我們曾經看過報紙,看到過報紙呼籲解決汙染的文章。可是,那些文章大部分是呼籲解決城市汙染的,像我們這裏地僻人稀的地方,正是那些在城市呆不下去的工廠安家落戶的好地方。據說前進工廠就是在城裏混不下去才來到這裏的。雖然我們這裏地僻人稀,但是,誰也受不了這汙染的危害呀。況且,美麗的大自然,也被汙染得亂七八糟,我們心裏也不好受啊。我們想,汙染問題應該徹底解決,不能讓汙染工廠來回搬家,到哪裏就汙染到哪裏,你們說是嗎?

編輯部的叔叔阿姨們,希望你們給我們帶來光明!

此致

敬禮

澄溪中學學生會

1985.7.7

【簡析】

這是一封寫得十分感人的信,通過澄溪中學前後不同的環境的描繪,中學生因汙染損害健康的數字,表現了汙染的嚴重性,表達了對汙染的憤懣和迫切要求治理的熱望。從議論而言,采用的是對比論證和數字證明的方法。信中還表達了對前進化工廠的莫可奈何,對編輯部阿姨、叔叔的懇求,對未來的希望。信的語言切合中學生的身份,也符合書信的特點。既是一篇擺事實、講道理的議論文,又是一封符合格式的信,自然獲得高分了。

寫作命題讀後感的方法

讀後感是讀完一首詩、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感想等寫下來的文章。讀後感是屬議論性文章的範疇。在曆年高考作文試題中,曾出過幾次讀後感的作文題,如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1987年的《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9年廣東省自行命題的高考作文題是對斯蒂芬遜製第一輛蒸汽機車一事發表議論,也是寫讀後感。在全國高考試題的副題中寫讀後感的有1980年的讀巴甫洛夫《給青年的一封信》的讀後感等等。有些作文試題雖沒標讀後感字樣,但也有讀後感的性質,如1995年的《鳥的評說》就是此類。可見會寫讀後感,掌握寫讀後感的方法對參加高考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怎麼寫好讀後感呢?

顧名思義,讀後感就是閱讀以後抒感想,“感”是從“讀”中獲得的,讀是前提,是基礎,因此寫讀後感的首要方法是認真、仔細地閱讀命題提供的材料,深刻鄰會、理解材料的中心,要點,根據試題的要求,以閱讀時領會的中心或論點為自己文章的中心或論點,聯係自己的實際或現實生活,展開論述,最後再得出與材料的中心或論點相同的結論,這便是寫讀後感的總體原則。沒有認真的閱讀,就領會不了原材料的意蘊,就沒有寫作的中心和論點,自然寫不出讀後感;將原材料的中心和論點理解得不準確,自己的中心論題就會偏離材料的內涵,即使寫出了文章,也不會是優秀讀後感。

其次寫讀後感一定要聯係實際。這裏的實際是指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經曆或自己所見所聞的社會生活實際。高考要求的讀後感是一種從閱讀中理出材料的中心或論點,再通過自己的實際去論述材料閱讀中鄰悟的道理,印證題目中心或論點的正確性。一般不讓空對空的發議論,其議論要落在實處。不聯係實際就不能把文章寫深寫透。這實際就是“感”的基本內容。聯係實際處理得好,不僅能豐富文章的內容,開拓思路,而且能使讀後感寫得有針對性,能夠加深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認準命題的題型,“看菜吃飯”,選擇適當的抒“感”方式。高考命題讀後感的題型是多種多樣的,考生認準題型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寫自己的感想。有的讀後感是命題不命意的,即僅規定了題目,沒有規定中心,如《讀〈畫蛋〉有感》就隻有題目,從讀《畫蛋》中可以歸納出不同的中心,如學習要打好基礎,要練好基本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等,這些中心是近似的,卻並不完全相同,還可寫練基本功時要防止急操情緒等等,考生完全可以就自己鄰悟最深的一點,較自由地寫作。有的讀後感作文是命意又命題,如《讀〈毀樹容易種樹難〉》,不僅有題目,還規定了中心,這類讀後感的限製較多,必須緊扣題目又緊扣中心,否則就會被視為偏離了要求,還有的命題讀後感既無題,也無中心,命題者僅僅提供了一段或兩段材料,要求考生自擬題目寫作,寫這類讀後感時,先也要讀原文,從中領悟到一個中心意蘊,又結合自己的實際,擬定一個既來於原文,又與自己實際相吻合的題目,然後再開始寫作。總之,一切要看題型的實際來思考自己怎麼寫,以保證那讀後感既是與原文相合,又是自己完全可以寫好的。

第四,寫好讀後感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應該注意。如寫讀後感難免要引述原文或概括原文的內容,注意引述應扼要、簡潔,不能過長,重點是寫“感”,引述過多,感想寫得少,就會變成複述原文了。讀完原文後,感想也許很多,不必每“感”必寫,麵麵具到,著重寫一點,最多兩點就足夠了,重要的不是“感受點”很多,而是把“感”寫深,寫透。

最後還要提及的是高考命題讀後感同報刊上的讀後感不盡相同,報刊上的讀後感在論述讀後獲益的體會的同時,往往還會指出原文的不足,甚至提出許多同原文論點相反的看法,高考作文命題一般是經過篩造、推敲,往往是無瑕可指責的,考生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之處,去駁原文的觀點,因為由於年齡、知識的局限,考生未必看得對。當然,原文確有錯誤則是另一回事了。

【例文】

毀 林 與 造 林

湖北考生

樹木,是人類最好的夥伴。它吐出氧氣供人呼吸,它阻擋風沙使人不受侵襲,它能保持水土,讓人類耕耘播種,繁衍生息,無怪乎人們把亞馬遜平原的森林,說成是“人類的肺”,把大興安嶺的森林,譽為“天然的水庫”了。

然而,就是這樣寶貴的資源,有人卻不懂得珍惜它,愛護它。毀林開荒,就是一種最愚昧、最可憎、最令人憤怒的舉動。

森林,保持了水土,調節了氣侯,這樣,人類才有可能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但是,前幾年一些地方片麵理解“以糧為綱”,結果濫確、濫伐森林,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請看,內蒙古草原上那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迷人景色早已消失,代之而來的是一片沼澤、沙丘,使得風沙闖過張家口,直逼北京城。北京,我們祖國的首都,已經處在風沙的威脅之下。西雙版納的森林,是我們祖國的驕傲,它裏麵的珍貴樹種,珍禽異獸,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但是,就是這樣的寶貴的資源,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僅蒙海、蒙臘兩個縣,就燒毀了上萬畝的森林,並美其名曰:發展糧食生產。現在的西雙版納,迷人的大霧少了,珍貴的動物難得見到了,就是經常跑到樹邊嬉戲的猴子,也在也看不見了,更不用提由此造成了生態平衡破壞的嚴重後果了。

楊樹,容易成活,但是栽種了以後,也還是需要人們愛護,才能正常地生長,如果人們有意去毀壞它,它也是難以生存下來的。但是那些珍貴的樹種,如水杉、銀杏等等,都是不那麼容易成活下來的啊,更何況那些成片的珍貴樹種群落呢!再者,那些像綠色海洋一樣的森林,它的形成,總要經過上百年的過程吧。更何況,遺留到今天的森林,隻是古代那遍布各地的森林的很少一部分。解放初期,我國的森林覆蓋麵積隻有百分之零點幾,到今天,已經發展到百分之五左右,但是,這樣的比例,在世界上還是落後的呢。況且,這樣的成績的取得,也是極其不易的呢。我們用飛機造林,動員生產建設兵團去造林,……種樹難,造林更不易啊!

一個人,就可以毀壞十個人種的楊樹,那麼,如果我國上億的農民,還沒有認識到植樹造林的重大作用,仍舊有上百上萬的人去破壞森林,那該是多麼可怕呀。

我希望我們國家的森林覆蓋率超過日本、超過西德,也超過芬蘭,讓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到處是一片醉人的、充滿生機的綠。

我更希望,讓那充滿生機的,可愛的綠色種子在全國人民的心靈上紮根。

【簡析】

這是1981年《讀毀樹容易種樹難》的一份考卷,這份考卷的特點是沒從《毀樹容易種樹難》這個命題引伸到社會現象上去,卻直接用題目的原意進行寫作,談保護森林的意義,這麼立論反倒使人感到新鮮。從這篇材料思路的清晰,內容的豐富而推測,這個考生未必不知道這個題目的寓意性質,因此,作者是讀懂了原文的,也緊扣了毀樹容易種樹難的中心。所以考生要如此行文,大概是作者聯係自己的實際,認為這麼做有把握。因為從文章裏引用的事例和數字等等看,考生似乎對森林有所了解,這方麵的書籍看得多,知識較豐富具體。這篇文章也被評為一類文,說明考生根據自己實際選擇這個角度來寫作是做對了。文章沒有大段地引述原文,卻筆筆不離原文,開頭談樹木、森林對人類的關係,結尾的希望寫信雋永深長,都為文章增色不少。

寫作命題說明文的方法

說明就是對事物的性質、特點、內容、成因、功用等做出科學解釋的方法,以說明為主要手段的文章就是說明文。它與記敘文、議論文一起被稱為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三大文體,因此也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範圍。1983年的作文題漫畫《找水》,要求寫出兩篇文章,其中一篇便是介紹畫麵的說明文。1993年全國試題要求寫關於圓規的功能,構造和使用方法的說明文。1988年廣東省自行命題的高考作文題中,也有一道寫連環畫說明文字的題目。1991年湖南、雲南、海南的高考作文題有一道也是寫漫畫內容的說明。1992年上海市自行命題的高考試題中也有一道介紹漫畫畫麵,概括漫畫主題的小作文題。說明文既然是中學生必須學會的文體,既然是高考命題的範圍,考生就不能不重視了。更要看到,說明文這種常用文體,在現代社會中的用途不斷增加,使用頻率也不斷提高,運用範圍也不斷擴大,可以想象,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說明文也必然會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不論從哪個角度說,熟練掌握寫說明文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十分重要的。

怎麼寫好說明文呢?

高考命題說明文是根據作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提出的要求去寫作說明文,隻有達到了命題者的要求才算合格。因此,寫作這種說明文首先是要審視、閱讀題目裏提供的圖畫和文字材料。從以往命題提供的材料看,主要是漫畫和連環畫,如1982年的找水漫畫,命題者提出的要求是“仔細觀察上麵這幅漫畫,寫一段說明性文字;向沒有看過這幅畫的人介紹畫麵內容,字數在300字以內。不要寫成詩歌或抒情散文。”考生必須按材料和要求寫作,才符合命題者的意願。為了寫好這篇說明文,首先是應通過觀察;準確地把握畫麵的內容。這裏必須提醒的是不能隻是觀察畫,還要聯係畫麵下麵那行“這下麵沒水,再換個地挖!”的文字分析,因為光看畫,並不能明白畫的主旨,畫上的題字或畫下的文字,一般都有點明畫的題旨和加深畫麵境界的作用,尤其是諷刺性的漫畫,畫麵下的文字往往與畫麵影像互為表裏,揭示諷刺的內容和目的。而寫好這類說明文,必須了解畫的題旨,否則就抓不住說明重點,也不好安排說明的層次等等,如果是連環畫,一般都是敘述一個故事,除了觀察每幅畫的內容外,還要將相鄰的兩幅進行比較,掌握其異同點,以便反映畫麵之間的連續性,又能把握每幅畫的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