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習慣,在她身上,已經自然而然地成為她性格的一部分,成為她生活的一種樂趣。她那樣深切地感到,在她的微笑中,她十七年對於人生的淺淺的體驗,對於所得到和所付出的思索,都象春天的細雨,注入她每一次笑的流露中。她不乞求所有的人諒解,但是她知道她自己的微笑會悄悄地改變著一些人,必變著這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而這已足夠了。想到這些,她禁不住微笑了。
這個女孩,就是我。她知道自己的文章不怎麼石破天驚,可依然滿懷微笑地寫完了。
【簡析】
《習慣》這個可以寫成議論文,也可以寫成記敘文的作文試題,這位考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了寫記敘文。
這篇文章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用委婉的樸實的筆調寫出了人物的特點:善良、樂觀,總是用微笑去對待一切,無論別人的挖苦也好,諷刺也好,勸告也好,總不改微笑。因為她自信,“她知道她自己的微笑會悄悄地改變著一些人,改變著這世界的很少的一部分。”二是構思巧妙,文章開頭寫“我卻認識這麼一個女孩子”,有著“可愛的習慣”,隨後具體而生動地寫“她”的微笑,“她”的心靈,最後點明:“這個女孩,就是我”,讀者原以為寫的是一個朋友,最後揭示是寫自己,出人意料,讓人喜悅,在平中見奇,在這次命題作文的考試中,這位考生獲得了高分,“想到這些,她禁不住微笑了。”
高考材料作文的寫作方法
在近十幾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中,給材料作文的頻率最高。1978年的縮寫,1979年的改寫,是屬於材料作文的範疇,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1982年《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3年漫畫《找水》,直到1995年的《寓言詩〈鳥的評說〉》,前後18屆高考,材料作文就多達14次。
為什麼材料作文占有如此大的比例呢?這是由這種命題方式的優越性所決定的。因為材料作文命題有利於全麵落實《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大綱》規定中學作文以三大文體,即記敘、議論、說明為主,全麵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材料作文不僅能測試考生的直接的各種寫作能力,這就是審題、選材、布局、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且能間接測試考生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等能力,換名話說,即材料作文比起單純的命題作文,能夠較多方位、多層次地檢測考生的語文水平。同時材料作文的選擇範圍廣泛,命題素材豐富,命題方式也多樣,如可在材料後麵直接提出要考生寫的題目,也可讓考生依據材料自擬題目,還可以隻劃個範圍,由考生自由馳騁等等,因此這種命題方式幾乎無法猜題、押題,有利於檢測考生的真實水平,有利於貫徹公平競爭的原則。在多年的高考命題實踐中,材料作文的優越性逐步被人們認識到了,並形成了共識。從材料作文的本身而言,其命題方式也日益豐富多樣,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所以材料作文也倍受青睞。既然如此,考生又怎能不重視材料作文;不掌握材料作文的方法呢?
寫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是審讀材料,這是寫作的基礎,這裏有兩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是要徹底弄清材料裏蘊含的意義。有的時候,材料較直接的表述了內容,如1985年的就前進化工廠汙染問題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封信,其內容就是關於“汙染”,反映汙染情況,審述要求治理的理由、呼籲解決的辦法。有的時候材料表麵說的是一個意思,裏麵蘊含的是另一個意思,兩個意思是比喻性的、類比性的關係、以裏麵暗含的意思為主、如1995年的作文題《鳥的評說》是寓言詩、寓言者就是借遠寓近,借古寓今,借小寓大的一種勸喻性的文學體裁。其特點是借此寓比。他表麵上寫的是一種東西,這不是主要的,隻是寄寓的形體,他裏麵蘊含的東西才是主要的,才是其靈魂。如果在“形體”上大做文章,沒有看到“形體”裏所寄寓的“言”,便是文不對題了。《鳥的評說》就是借動物為軀殼,來批評人類的一種現象。這類寓言詩的寄托性是一眼能看出來的,有的題目在兩可之間,就不容易看法其寓意了。如1986年的考題《樹木·森林·氣候》就是如此,有的考生大寫樹·森林·氣候三者之間的關係,絲毫不類比社會現象,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沒看懂題目的“寄寓”。這就是審讀材料不準、不透的問題了。這是審讀要弄清楚的一個方麵的內容。另一方麵是看清根據材料所提出的寫作要求,規定的中心和角度及文體、字數等等項目。這裏強調細致,來不得草率和馬虎。例如1984年的高考作文題是讀師生對作文的反映,其中有一句說“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寫議論文,有些考生籠統地說作文,甚至少數人寫家裏弟弟害怕作文,而他弟弟還是小學生,這就是審讀不細,搞錯了角度,編離了題目。總之,材料作文一定要走好這審讀的一步。
其次是拓展思路,材料作文是一種比命題作文具有更多限製性的作文方式。這種作文方法不僅僅要受題目的限製,而且受材料的規定。如一般命題作文看到題目後,就可以思考怎麼寫和寫什麼的問題,隻要在題目規定的範圍內就行了,而材料作文還要根據材料所規定的範圍,情境去考慮文章的寫作。例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題是關於玫瑰園的議論作文,第一題是肖像描寫,若是命題作文,題目可能是《一對孿生小姑娘的肖像》,好的作文應該寫出其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寫作的範圍就很廣。但材料作文的這段肖像描寫就要受材料的限製,不止是要寫出人物肖像、年齡特征為性格特點,而且這些肖像、年齡、性格特點必須符合材料規定的要求,限製性就比一般的肖像描寫增加了。正因為如此,材料作文更要善於拓展思路,考生要根據材料,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多角度,多側麵地思索,並由此輻射開去,聯係實際,進行聯想和想象,不斷拓展寫作的內容。接著將自己的思索,設想出具體的適合的寫法。在一定意義上說,命題所給的材料是對考生的一種限製,考生用拓展思路的方法所進行的是一種反限製,達到在命題者限製的範圍內獲得充分的自由,贏得主動。這樣,作文才能充實豐富,否則就會打不開思路,文章也寫得幹癟局促了。
第三認真構思,勾畫藍圖。當材料審讀清楚了,思路拓展寬了,這時就要認真構思,將自己審讀的結果,拓展思路的設想,用提綱形式固定下來。確定表現的中心是什麼?選用的材料是什麼?用什麼樣的結構布局來表現?在組裝的過程中,怎麼開始?怎麼結尾?中間的主體部分分幾層幾段,用什麼具體的表達技巧?都一一安排清楚,就為未來的文章畫出了一個藍圖。這時再審視藍圖是否切合題目,是否緊扣命題者提供的材料,稍事修改,使未來的文章已出現在頭腦裏,那時就可以進入具體的寫作了。由於寫作隻是把藍圖用文字形式表述出來,雖在行文中有些小變動,但是由於是照圖操作,一般寫起來便會順利了。
這一點挺重要,因為高考的時間緊,光勾藍圖比起一動手就直接寫作,看起來費點功夫,實際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調整藍圖比調整整個文章到底簡便、易行。
【例文】
讀《毀樹容易種樹難》的感想
甘肅考生
我們在公園漫步的時候,會看到這樣一幕:一盆盆鮮花,經過園丁們的培育,開得異常的鮮豔,可是,有人卻順手一折,一朵鮮花消失了。看了這一幕,再讀讀《毀樹容易種樹難》這篇短文,我們就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幹一件事難,幹好一件事更難,但要毀壞它卻是容易的。
我們建國已經32年了。回顧我們走過的路,是一條多麼曲折的路啊。當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人民意氣風發,決心大幹一場,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富強的新國家。是的,人民幹了,帝國主義的封鎖被打破了,自然災害戰勝了。到1965年,人民的共和國已經初具規模,社會主義的大夏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10幾年中,人民付出了血和汗的代價。但是,“十年動亂”,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初具規模的大夏不是再添磚加瓦,而是要去磚減瓦。工廠的煙囪可以不冒煙,因為要批判“唯生產力論”;田地可以不除草,因為“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一個好端端的人民共和國,差點讓“四人幫”這一小撮給毀壞完了。他們,人並不多,隻是一小撮,可是他們的破壞性卻很大!
十個人種的樹,一個可以毀滅。十個人的勞動,那一個人可以完全不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道德?在我們的國家裏,我們都應該去做那“十個人”中的一個,特別是我們青年,那就更應該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聯結起來,用自己的行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成績來。幹,的確是難;毀,的確是容易。但是,我們要不怕難也決不允許有人毀。我們應該成為種樹者,而不能成為毀樹者。
幹的確是難,然而像陳景潤這樣的實幹家,總是要受到人民的頌揚;毀的確是容易,然而,像“四人幫”這樣的破壞者,終究要走上曆史的審判台。在我們的社會裏,實幹家是真正的勇士,不幹者是懦弱的人,破壞者是十足的壞蛋。
我們是祖國的青年,隻有“種樹”的義務,而沒有毀樹的權力。我想,我們每一個青年,都會這樣想和做的吧。
【簡折】
這份試卷是份優秀考卷。首先,考生吃透了材料,故而抓住了題目中“易”與“難”兩字,構成全文的中心論點。同時,並不停留於種樹與毀樹,而從材料引申概括出“幹一件事難,幹好一件事更難,但要毀壞它卻是容易的。”考生如果沒有仔細的審讀原材料,絕對不能如此準確地抓住材料的核心。其次,考生在原材料為基點,拓展思索,聯想到建國32年中走過的道路,聯想到青年的責任,聯想到陳景潤及別的人,自然地構成了文章的幾個段落。在這些段落裏,用具體的材料論證了自己的中心。這從考生選用的作論據的材料也可以看出來。這些論據有表現力,有思想含量,但又與論點有密切的關係,既有概括性的,也有具體的,考生熟練運用,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從文章的構思而言,先寫漫步公園看見園丁培育的鮮花沒人摘了,閑處落墨,引入作文題,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從國家的道路,青年的責任等方麵論述毀“易”種“難”的道理,結尾歸納為“我們是祖國的青年,隻有‘種樹’的義務,而沒有‘毀樹’的權利”。在希望中結束全文。整篇文章中心突出,條現清楚,不枝不蔓,的確表現了考生那較高的作文功辦。從中也能悟出給材料作文的寫作方法問題。
寫作寓意性題型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