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演練篇2(2 / 3)

【例文】

雨中

貴州考生

雨又下了起來,淅淅瀝瀝的。雨中的景物朦朧了,像宣紙上的圖畫,向四周滲潤。摔破的玻璃罐仍躺在那兒,玻璃屑閃爍著光芒,似乎在向路人示威。玻璃罐中黑糊糊的東西在雨水的衝刷下,向四周流淌,蠶食著潔淨的水泥路麵。忽然,雨霧中出現了一把傘,像一片雲飄向候車亭,剛才打傘的那一對青年男女又回來了。女的氣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倔牛,人家都不管,你來掃它幹什麼!”男的笑了笑,一邊用掃帚去清掃著,一邊說:“你剛才不是說中國人的公德心差嗎,我就證明給你看,咱中國人是講究公德的。”女的一撇嘴:“我又不是說的你,算了,回去吧。”“要走你走!”男的仍舊忙著幹活。

空中,銀絲樣的雨飄灑著,交織成一張大網灑下來。男的頭發已被淋濕了,在發尖上凝成一顆顆晶瑩的水珠。一切靜了下來,隻有“嘩嘩”的雨聲和“刷刷”的掃帚聲。拿著傘的那位姑娘呆呆地立著,似乎明白了什麼,終於,她放下傘,拉住男的,說:“讓我來吧,倔牛。”男的笑了:“讓我們一起來。這種事兒,需要從我做起。如果大家都賭氣不做,那可真沒人做了!”女的也笑了:“行了,別說教了。”候車亭裏的人都靜靜地望著他倆。雨,還在下,衝洗著大地;樹更綠了,花更豔了……

【例文】

動手比動口更重要

河北考生

一位姑娘被玻璃片紮了鞋,滿懷感慨地說一聲:“唉,中國人的公德心呀……”然而她自己卻也是全然不理那紮人的玻璃碴,拂袖而去,這真是應了一句古語:“君子動口不動手。”我不由想到:動手比動口更為重要。

誠然,動口總還是必要的,然而光動口不動手幹,是很難解決什麼實際問題的。有人在評價聞一多先生時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動的高標。”這正是將動口與動手緊密地結合起來了。如果聞一多先生隻是“口的巨人”,那他也不可能成為民盟的領袖人物,就是能成為領袖也不會有突出的業績。

動口總是無濟大事,真正成事還靠動手。玻璃紮了鞋,不動手掃開它,它仍會紮鞋;樹上的果子你不去摘它,它不會自動跑進筐子裏,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愛因斯坦成功的“公式”中就有“少說空話”這一條。

多動手去幹,這對於我們現在來說尤為重要。改革光憑口是“改不出來”的;全國人民的“小康”,也不是光憑口說出來的。要改革,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要鞏固社會主義製度,必須在“動口”的同時,尤其注意“動手”,真抓實幹,堅持到底。

【附考題】

1992年高考作文試題

閱讀下麵材料,完成兩題

春雨瀟瀟,路燈朦朧。我獨自站在候車亭下避雨。

“哐啷”一聲,一個穿運動鞋的小青年,把丟在路旁的一個大玻璃罐當做足球盤帶著。這一腳趟大了勁,玻璃罐滾到候車亭前,裂成了好幾瓣,流出了一攤黑糊糊的東西。

“玩也不看地方,玩出這損人的事。”我心理暗暗責備他。他大概也沒想到這樣的後果,吃驚地看看自己的“傑作”,低著頭走了。

雨大了。一輛自行車急駛而來,後輪軋上碎玻璃,“撲哧”,全癟了。從車上跳下一位穿紅雨衣的姑娘,嘴裏嘟囔著“大家都沾點光吧”,順腳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紅雨衣”抬頭發現我在搖頭,可能也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妥,趕緊用鞋把大塊的玻璃片歸攏到一旁,然後才推著自行車匆匆離開。

雨小了。一對撐傘的男女挨著呢喃著走過來,高跟鞋偏偏踩到攏在一旁的碎玻璃上,腳一滑,漂亮的鞋沾上了黑糊糊的東西:“唉,真缺德,中國人的公德心呀……”

“當心牢騷太多長白頭發。”那男的一邊為她擦鞋子一邊笑著說。

傘下的一對低聲說著話漸漸遠去,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在談論著剛才的話題。

但是,“高跟鞋”的那句話卻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動口不如動手。雨停了。我回家拿了掃帚和鏟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被打掃得幹幹淨淨,不留意連那攤黑糊糊的痕跡也看不出來了。我開始是發愣,隨後才恍然大悟:“運動鞋”、“紅雨衣”和傘下的一對,他們都有可能回來。那麼,到底是他們之中的誰清理了這個地方呢?

1、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設想,寫一篇記敘文,記敘他們中的誰又怎樣回來清理這個地方。

①注意:選寫“運動鞋”、“紅雨衣”和傘下的一對都可以。

②推想合理,符合材料所設置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符合記敘文的基本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行為和事件的經過。

④“我”不再出現,用第三人稱寫。

⑤題目自擬。

⑥不少於350字。

2、選擇所提供材料中的一個或幾個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為,進行分析,展開議論,寫一篇議論文。

①注意:議論的內容與1題記敘的內容有沒有聯係都可以。

②題目自擬。

③不少於350字。

【簡析】

這份考題是給材料作文,一則材料要求寫兩篇短文,一篇是想象作文,一篇是議論文,正好代表了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反映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傾向。這份考題能測試學生的認識、理解、分析、想象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水平以及記敘、描寫、議論的能力。從這兩則例文看,《雨中》文情並茂,想象自然合理,人物思想性格具體,頗有生活情趣,充滿散文韻味。《動手比動口更重要》論點明確,引論聞一多的事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也很得當,聯係實際也不枝不蔓。說明考生有較全麵的寫作水平,否則就不能把這個作文題做得如此得心應手了。

高考作文各類題型及寫作方法

高考命題作文的寫作方法

命題作文就是按別人出的題目和提的要求來寫作文章。這是一種傳統的作文方式,我國自隨文帝開堂七年(公元587年)下詔實行科舉製度後,就開始以文取土,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在1300年間,幾乎都是以命題作文的方式來考選人才。科舉製度廢除後,命題作文考錄人才的方式卻沒廢除,直到今天仍然是測試學生語文程度的一種手段。

我國高考的命題作文以1966年為界,前後兩時期的比重發生了巨大變化,前期共舉行過十六屆高考,主要考的單純的命題作文,一年出一個題目或一年出兩、三個題目由考生任擇一道題寫作。如考過的作文題有《論增產節約的好處》、《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件事》、《記我一段有意義的生活》、《當社會主義總路線公布的時候》、《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等,其命題的特點是記敘文為多,議論文次之;貼近社會、貼近時代、貼近時代的政治中心等等。後期是指1978年恢複高考以來的時期,它共舉行了18屆高考,單純的命題作文明顯地減少,僅有3次,即1982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988年的《習慣》,1994年的《嚐試》,值得注意的是有限製性的命題作文卻增多了,這便是命題者提供一則材料或設置一種情境後又出了作文題,如1980年的《讀〈畫蠶〉有感》,1981年的《毀樹容易種樹難》,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等等,有的命題者雖沒直接寫出作文題,但作文題是不言自明的,如1985年的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等等。如此種種,因加了許多限製,應是限製性的命題作文,將它看成命題作文的一種變體,一種發展,也是有道理的。因此,不能看到單純的命題作文少了,就認為命題作文不是重點,可以不予重視了,如果將這種限製性命題作文也算進去,那麼在近十多年的高考裏,命題作文的數量可觀,值得高度重視,應該認真地學習命題作文的寫法。

怎麼寫好命題的作文呢?

命題作文既然是按別人出的題目去做文章,那麼,考生所寫的文章是不是切合題意便是關鍵了。因此審對題、審準題便是寫好命題作文的第一步了。“又是審題,誰不知道呀!老生常談!”有人也許撇嘴了。且慢,老生常談的東西往往是考生自以為懂得,其實卻懂得不透徹,甚至往往忽視的東西。實際上,每年高考作文都有審錯了題,審編了題,甚至扔開題目另搞一套的試卷。因此千萬大意不得。審題要審清題意,審清題目要求的內容範圍,審清題目要求的文體樣式。特別要注意那些寓意型的題目,還要領會其題外之旨,弦外之音。如1983的高考作文題是提供了一幅挖井找水的漫畫,諷刺的是做事淺嚐輒止,缺乏堅持精神的現象,這道題就不能停止在“挖井”的工作上,要從中抽取其反麵的“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等思想去發議論。再如1986年的高考作文題《樹木·森林·氣候》,也是寓意型的。首先,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有兩重連鎖關係;樹木聚而為森林,森林茂而影響氣候,這是第一重連鎖關係,光看到這一層還不行,還應該倒過來:氣候影響森林,森林,森林影響樹木,這是第二重連鎖關係。這兩重關係都看到了,能算抓住基本題意了。但是僅僅止於這種自然現象,卻不能算把題目審視得深刻了,還要根據這種自然現象的連鎖關係去類比社會事物之間的連鎖關係,才算真正全麵、深刻地理解了題意。題目的內涵和內容範圍沒審清楚,寫起文章就會文不對題或文沒對準題,就是跑題。跑題是命題作文的大忌。

其次,命題作文不但怕跑題,也怕“跑體”。審題還要弄清題目要求的文體式樣,一般而言,許多題目一看就知其要求的文體,如題上有“記”的字樣及點出時、地、人、事的一般為記敘文;題目中有談、說、拆、議、讀、感、啟示等字樣的要寫成議論文。當然有時命題者明確地提出了要求的文體,就按要求辦好了。可有時命題者沒提明確的文體要求,而從題目上也無法辨別應該寫成什麼文體,這又怎麼辦呢?如1988年的高考作文題《習慣》,它既是記敘文的題目,也是議論文的題目。自然,這種題目寫在什麼文體都可以。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要輕易下筆,先要稍稍思量自己的特長和實力,寫什麼文體的把握大就寫什麼文章。無論寫記敘文或議論文,先打打腹稿,避免寫一會寫不下去了,又匆匆忙忙改換文體。

為了寫好命題作文還要注意確定中心,謀篇布局等等,自然不在話下了,但審清題、審準題確實是關鍵的方法。

【例文】

習慣

(湖北考生)

我一直覺得,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子講“習慣”兩個字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女孩子們似乎應該講小脾氣小性子才浪漫。不過,我卻認識這麼一個女孩子,她有那麼多善良的小性子和溫和的小脾氣,以至於我要稱之為良好的習慣,可愛的習慣。

她從內心裏愛每一個人,她的臉上總掛著淡淡的笑,盡管她並不漂亮。朋友們說:“你一笑,眼睛就沒了。”她說:“不要緊,別人看中的不是我的眼睛,而是我的笑。”路上看見同學,她可以不大聲寒暄,可寫在眼角嘴彎的笑意已勝過一切,和朋友道別,她習慣拍拍他(她)的肩膀,站著微笑著看別人走遠。到小攤上買東西,到市場上買菜,她喜歡蹲下來,用帶笑的聲意說:“您這蘿卜真水靈。”她似乎生來不願意大聲嚷嚷,而寧願把所有的語言都包含在假笑裏似的。有時候,和同學鬧別扭了,她從不馬上衝過去賠禮道歉,總是在第二天相見的時候,遠遠地送來她的笑,然後就一切步入正軌。有人告訴她這世界多麼複雜,人心多麼可惡,她總是平靜而又深思地說:“我知道。可是我自己不需要那些城府。會有人騙我,可我並沒有失掉一切。”她那麼堅信自己微笑的魁力,以至朋友們總說:“照相的時候,你不笑就不夠味。”這麼一個並不美麗的女孩,因為她真摯的愛笑的習慣,她感到所有的人都是那麼地愛她,這世界仍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