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高考作文文體要求的方法
高考作文會考哪些文體呢?這也是許多考生關心的問題。預先知道會考什麼體裁的文章,預先準備,既可以減少考前心理的緊張,也可以經過訓練以掌握某種文章體裁的特點,有利於獲得理想的考試成績,這是大家共同的自然的心理。
《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早有明確規定:初中要求能與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的應用文;高中要求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提高一步,能寫一般的記敘、說明、議論文章,會寫常用應用文,一般的通訊報道、調查報告、練習寫一般的書評、影視評、劇評、計劃、總結等等,還提出“作文要講求構思,條理明晰,語句通暢”,“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記敘、說明、議論各種表達方式”等等,這就是,各種文體都在高考作文命題的範圍之內,都應該了解和掌握,做到了八盤武藝樣樣都會,因為這是一個高中畢業生應有的水平。
若從高考作文命題的實際情況看,解放後的前十七年中,曾有16屆高考,那一階段的作文考記敘文居多,約11次,占70%,議論文5次,僅占30%。然而自1978年恢複高考以來,已曆十八屆了,明確要求寫成議論文的就有12次,約占70%,考記敘文有5次,占30%,其它是寫說明文、應用文等。這就是說,高考測試的體裁重點與解放後前十七年相比正好倒過來了。為什麼近十幾年變為以考議論文的重點了呢?因為從中學階段的教學而論,初中主要發展形象思維,以練記敘文貫徹始終;高中主要發展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訓練議論文的比重較大,所以高考也就以考議論文較多了,更何況還有不少人認為考議論文比考記敘文更能客觀地反映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所以,從這種分析出發,考生應該重視並加強議論文的學習和訓練。
近十幾年來議論文已明顯地成為高考作文命題中考試頻率提高的文體,但這不排斥考其它的文體。特別是記敘文,因為除了議論文外,記敘文考的次數占第二位。如1979年的考題就是要求根據《第二次考試》的文字進行改寫,寫一篇以陳伊玲為中心的記敘文,1988年,命題作文《習慣》是記敘文,1992年是關於誰清理車站路邊汙物的續寫記敘文,1993年續寫梧桐樹下的談話,1994年是以《嚐試》為題的記敘文。至於小作文要求寫記敘文的更多了。記敘文本是寫作的基礎,高中畢業生應該會寫較複雜的記敘文。
說明文是常用的文體,在改革開放以來,說明文的用途不斷擴展,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更由於它是中學階段僅次於議論文、記敘文而要掌握的重要文體,在過去的高考作文中,也考過說明文,因此,以後考說明文的次數雖不會太多,但卻不是絕對不考,也應加以適當的注意。
總之通過剖析以往高考作文命題情況的方法,可以歸納如下的結論:高考作文以拎測議論能力為多,兼顧記敘、說明的能力。知道高考作文命題這種文體方麵要求的情況,就可以在考前進行相應的安排和訓練,這對於提高考場的應變能力自然有所助益了。
【例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三)
安徽考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這兩句話閃耀著理想的光輝,跳動著民族的脈搏,孕育著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幼芽。“先天下之憂而憂”,好就好在一個“先”字上,“後天下之樂而樂”,妙就妙在一個“後”字上。“先”“後”對比,何等鮮明,真能啟人深思,發人深省。
自古及今,確實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啟迪下,英勇地奮鬥著。宋代名將嶽飛,為了抗金保國,收複失地,馳騁沙場,他不畏奸臣饞言,不顧國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還念念不忘“直搗黃龍,救回‘兩聖’”收複大好河山,此“憂”可謂“先”。其“樂”卻在“後”正因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為後世稱頌。再如,我國現代文壇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為黨為人民辛勤工作,寫出了許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國統區用手中筆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解放後,他更加勤奮寫作,盡情謳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節省下來的25萬元稿費上交國家,獻出一顆赤膽紅心。茅盾先生身體力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對待“憂”與“樂”的態度,孰“先”孰“後”異常鮮明。曆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他們的英名都將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流芳千古,為後人稱頌。
為什麼這些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從他們的事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隻有從內心裏,從靈魂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後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假如沒有這種愛國愛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對立麵。曆史上禍國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吳三桂、清代的李鴻章等等。他們賣國求榮,殘害忠良,將祖國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民族的敵人,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種人哪有一點中國人的氣味!他們的作為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他們早已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今天,建設“四化”,振興中華,仍然需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德。“四化”大業,關係著國家民族的前途,我們每個人應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去,勤勤懇懇,衝鋒在前,為“四化”大廈增磚添瓦,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隻有這樣,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四化”建設,成功在望,振興中華,前程似錦。我們要為祖國“四化”多做貢獻。必須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正是:憂國憂民品質高,自私自利眾人拋,若問原因在何處,“先”“後”二字見分曉。
【簡析】
這是1982年高考作文的一份優秀試題。這篇議論文的特點是抓住“先”、“後”兩字,列舉大量事例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誌士仁人的可敬以及他的對立麵的可悲、可鄙,在對比中論述了觀點。聯係實際,指出為了“四化”,隻有這樣,才能振興中華。緊扣題目,論述透徹。這說明這位考生重點練過議論文,所以在考場中能遊刃有餘,寫出這種好文章。
既然高考作文命題以考記敘、說明、議論三種文體為多,近十幾年來又往往重點考查議論文,一切參加高考的同學就應該采取各種文體都練練,而重點練議論的辦法了。
預測高考作文命題變化趨向的方法
高考作文命題什麼變化嗎?它是朝著什麼方向變化呢?這恐怕是考生特別關心的問題。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有發現,因此通過比較分析是預測高考作文變化趨向的好方法。
綜觀我們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高考作文命題,就可以發現其變化是顯著的,新中國前十七年中的高考作文命題主要是命題作文,一般一年一題,也有一年二至三題,由考生任擇一題寫作,作文題有《記我的一段有意義的生活》等等,雖有過議論文的命題,但多數命題是讓寫記敘文,十七年中其舉行過十六屆高考,其中記敘文多達11次,考議論文僅8次(包括副題在內)。後來高考製度中斷了很長時間,1978年才重新恢複,自高考恢複以來,高考作文的命題發生了突出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命題作文大大減少,18年中僅有4次,命題方式豐富多彩,主要方式是給材料作文,競達14次之多;考查的文體也由十七年中的考記敘文為主而變為考議論文為主了。
這是第一次大變化。
恢複高考以來的作文命題方式也有著大變化,目前還在變化中,但在變化中也出現了一定的穩定性,並且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表現了一些較為明顯的趨向。歸納起來是豐富多樣,大小並舉,多元組合,係列配套,材料作文為主,議論文題增多等等。這些特點越是近幾年越是顯得突出,這也是關心高考的人都能感知的又一次變化。
從題型而言,考過的有縮寫、改寫、續寫、命題作文、給材料作文、看圖作文、想象作文等等;從文體而言有記敘文、議論文、讀後感、書信體、描寫片斷、通訊、講演稿等等,真可說是豐富多彩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命題方式的一個較為穩定的趨勢:由一年一題變為一年多題,大小作文結合,大小作文分別考不同的文體,呈現出一種靈活、小型、多樣的特點。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者提供一幅挖井找水的漫畫,出了兩個題目,一是要求考生仔細觀察漫畫,寫一段300字以內的說明性文字,向沒有看過這幅漫畫的人介紹畫麵內容;二是根據漫畫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以內的議論文。一個材料,寫兩篇不同文體的文章。1987年的高考作文是關於肓民小學辦遊泳訓練的一段文字材料,也要求寫兩篇文章,一篇是根據提供的材料寫篇簡訊,一是結合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篇短文;1990年的作文題提供的是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一個認為那是壞地方,因為每朵花下都有刺,一個認為那是好地方,因為每叢刺上都有花,要求寫一段能顯示兩人年齡、性格的肖像描寫以及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寫篇議論文;1991年也是大小結合的作文題,第一篇是將一個“園”,想象成滿月以外的東西,寫成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另外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中的任何一個題目,寫發言稿或議論文;1992年也是根據材料寫一篇記敘文和一篇議論文;1993年也是大小作文結合,大作文是續寫梧桐樹下談話,小作文是寫關於圓規的說明文;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命題者提供了一段《寫的評說》的寓言詩,其中描寫七種鳥兒連鎖式指責另一種鳥,命題者要求考生任選詩中兩種鳥,寫一篇題為《××與××的對話》的對話片斷,再根據《寫的評說》這首審言詩,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係實際,寫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上麵所以不厭其煩引述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在於顯示這種給材料的大小作文結合的命題方式,已連續了多年,透出了一種穩定的趨向,大家從中能領悟到高考命題的許多特點。
為什麼這種命題方式會反複出現呢?首先這是高考作文命題以《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為根據的結果,其次是總結曆次高考作文命題經驗教訓的結果。《大綱》規定要全麵提高中學生記敘、議論、說明等多方麵寫作技能。這種大小結合的命題方式就有利於全麵測試考生的寫作能力。如這種大小結合,多元組合的命題,大作文考議論文,小作文就可以考說明、記敘、描寫等等,這比單純地測試議論或記敘等方式自然更能拎測考生的實際寫作水平了。何況,給材料作文,還能拎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人們在不斷總結曆次高考作文命題的經驗,體會乃至教訓的過程中,也逐步認識到了這種命題方式的優越性,達到了共識。
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趨勢如果真正了解了,這對考生進行考前訓練,做好備考工作,自然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