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演練篇1(3 / 3)

這位考生扣住“立誌當高遠”為中心,指出朋友的班主任和父母的主張是從私念出發的,因而不可取,勸告朋友以自己的意見為準,不要猶豫不決。文章裏又巧妙地設計了班主任贈送“無限風光在頂峰”的條幅及家長“人生當有輝煌日”的題辭,用它既論證了文章的中心命題,又成為“能說服他們”的條件,證明班主任和家長之是一時的迷惑,完全可能接受朋友的自己的選擇的,進一步說明自己的勸告是有理的。從構思布局上說,也頗見功夫。加之語言簡練、又有激情,不愧為優秀考卷。

預測高考作文命題內容範圍的方法

高考作文會要求寫哪些內容呢?這也是考生心裏沒底而感到耽心的問題。有的人甚至暗暗祈禱:“希望老天保佑,千萬別碰上我不懂的東西啊。”任何文章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而形式還要為內容服務,如果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容要求超過考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和範圍,自然無從下筆,即使胡謅一氣,也是驢頭不對馬嘴,沒有獲得好成績的可能了,因此,考生的這種耽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可以理解的並不就是準確的,因為高考作文命題要求考生寫的思想內容不是天馬行空,漫無邊際的,而是有原則、有範圍的,即不能越出《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高考大綱。《大綱》裏規定:“作文要注意聯係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失、言之有物的好文風。”“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和認識事物,搜集積累材料。要啟發他的下筆前思考為什麼寫、寫什麼和怎樣寫,要指導學生課外經常練筆,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寫下來,以提高寫作能力。”高考作文命題的原則之一是要求不要超越《大綱》,不要脫離平時的語文教學,這就等於劃定了高考作文命題的範圍,因此,耽心作文命題會要求寫中學生不知道的東西便是不切實際的了。

事實上,通過分析曆屆高考試題的方法,也可以預測其命題要求的內容範圍。在恢複高考以來的18屆考試中,1978年考縮寫。1979年考改寫,在作文內容上談不上超範圍。1980年考讀巴甫洛夫《給青年的一封信》的讀後感,1981年為《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2年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983年為看圖《找水》寫議論文,1984年為《師生對作文的反映》,1985年為就前進化工廠汙染問題給《光明日報》寫一封信,1986年為《樹木·森林·氣候》,1987年為辦遊泳訓練班的事以理論對實踐指導意義為中心寫篇短文,1988年考題為《習慣》,1989年為就高考填誌願寫信,1991年為取“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寫議論文,1992年為根據一則材料寫想象記敘文和議論文,1993年為續寫夏夜梧桐樹父親和子女的談話,1994以《嚐試》為題寫記敘文,1995年為根據寓言詩《鳥的評說》寫議論文,從上述境況看,命題要求考生作文的內容範圍始終沒有離開中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生活知識實際。細分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麵:一是貼近學生思想品德實際,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習慣》等等,涉及的就是青年學生應該成為什麼人,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的問題及需要什麼的行為規範等問題。二是貼近學生的知識學習實際,如需求發表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填寫誌願等等,涉及的是為什麼學習知識及怎樣學習知識等問題。三是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如《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一封信》、《樹木·森林·氣候》、《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到底是誰清理了髒物》、《鳥的評說》等等,涉及的環境問題、社會公德問題、怎麼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等問題,現代青年應該關心社會、關心人生、富於時代責任感,不能像昔人說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而且當代社會隨著現代化的前進步伐,任何學生再也不是處在封建時代知識分子那種閉塞的環境裏了,報刊雜誌的豐富,尤其是電視等高科技傳播媒介的普及以及電腦的發展,日益使課堂擴大,青少年本身就生活在社會化的大環境裏,加之教育改革提倡聯係實際,鼓勵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必將引起中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關注。高考作文命題這麼做,也並沒超越中學生的生活實際範圍。誰都知道,高考是根指揮棒,這種命題也有利於推動中學教學、推動青年學生麵向社會、麵向實際,打破死讀書的牢籠,為引導青年學生將來在社會中發揮作用打下基礎。

總之高考作文命題要求寫的內容基本上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於中學生處於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及接觸生活的有限性,他們的生活範圍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較為單純的領域,在這個領域裏,又基本是用他的自己的眼光去看自我、家庭、學校及社會,形成了“我”、我和家庭”、“我和學校”、“我和社會”幾個生活層麵,由這些層麵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中學生活範圍圈,這個生活圈就是他們作文取材的倉庫,也就是高考作文命題要求表達的內容範圍。同學們如果了解這種情況,隻要有意地關心自己周圍的,關心自己周圍發生的事,並加以適當地擴展,像《大綱》指出的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寫下來”,不斷積累材料,養成積累的習慣,那麼就不用耽心高考場中寫不出內容充實的文章了。

【例文】

談個人、社會、社會風氣

河南考生

樹木、森林、氣候三者之間的關係密切。一棵棵樹生長在一起構成森林,森林離開一棵棵樹就不成其為森林。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隻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但如果離開了每一棵樹的作用,離開了每一棵樹齊心合力的作用,森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從何說起呢?

由此我想到,個人、社會、社會風氣之間的關係不也是這樣嗎?

一個人似一棵樹,社會似森林,社會風氣似氣候。個人、社會、社會風氣之間的關係就像樹木、森林、氣候之間的關係一樣。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許多人一起共同構成社會。社會風氣是整個社會的思想、品德、行為的總的表現。社會風氣是通過一個個社會成員的品德作風表現出來的。一個的品德作風不能影響社會風氣,隻有整個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的思想品德好了,整個社會風氣才會好。但離開了一個個社會成員的思想好轉,也就談不上社會風氣的好轉。

樹木生活是要一定的條件的,隻有在氣溫濕度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樹木才會迅速生長,森林才會茂密。

一個人形成好的思想品質也是要有條件的,如社會製度、國家政策、父母的教育、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幫助等。隻有在好的環境裏,我們的思想才會向好的方麵發展,進而整個社會風氣才會好轉。

森林調節氣候,使氣候條件變好,好的氣候條件又會促使樹木更好地生長。同時,整個社會風氣變好了,會使我們更快地成長,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步子邁得更快、更有力。

由此可見,要形成一個好的社會風氣,就必須“從我做起”,我們青年人更應該走在兩上文明建設的前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抱定“從我做起”的思想,自覺地學習馬列主義,改造我們的世界觀,用共產主義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那麼,我們的社會風氣就會變得更好,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步伐一定會邁得更迅猛有力。

【簡析】

《樹木·森林·氣候》是1986年高考作文題,這位考生將“個人”對應“樹木”,“社會”對應“森林”,“社會風氣”對應“氣候”,寫了《談個人·社會·社會風氣》一篇文章。開頭先以作文提供的材料入手,點明“樹木”、“森林”、“氣候”三者的關係,接著用“由此我想到,個人、社會、社會風氣之間的關係不也是這樣嗎?”一個自然段,引進自己的論題,隨還是將這三者的關係一一解釋清楚,達到借力打力論述自己觀點的目的,整個論述輕鬆自如,條理井然。整個內容無不是從自己的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又體現了關心社會、關心人生的精神、若從“樹木·森林·氣候”這個題目的表麵去看,似乎“專業知識”化了一點,固然也是中學生知識範圍的事,想寫好似乎又缺許多具體的資料,如森林影響氣候的具體事例和統計數字,但這個題是相當靈活的,命題者並不強迫考生去談自然界的三者關係,反而留下談這類似的事物之間關係的廣闊空間。這位考生心有所悟,采取對應的方式,切入實際生活,說明他很善審題,這也使看到了高考作文命題總是不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