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高考作文題型式樣的方法
高考前夕,考性不僅關心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取材範圍,考什麼文章體裁,也會關心命題的方式,有的人甚至幻想自己真有什麼特異功能,能夠未卜先知。這是對高考作文命題方式等缺乏了解,心理緊張的反映。
求神問卜,隻會加重心理負擔,而科學的推測卻能幫助平衡心理。
其實高考作文命題的題型式樣就哪麼幾種,並且在《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早已提及了:“作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命題作文、選題作文、看圖作文、根據文字材料作文、自擬題目作文,還有縮寫、改寫、擴寫等作文練習,教學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從曆次高考作文的實際分析,其高考題型的式樣也沒超出這個範圍。如1978年是恢複高考製度後的第一次考試,作文試題是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等兩篇文章加以縮寫,要求突出原文中心,準確反映原文要點;1979年考改寫,要求將《第二次考試》改寫成 《陳伊玲的故事》,1982年考命題作文,題目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988年也是命題作文,題目是《習慣》。1980年開始,命題者提供達·芬奇初學畫時,老師讓他反複畫蛋並告訴他為什麼如此做的一則材料,要求寫篇題為《讀〈畫蛋〉有感》的讀後感,從此給材料作文日益受到重視,1981年的《讀〈毀樹容易種樹難〉》,1984年的關於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的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一封信,1986的《樹林·森林·氣候》,1987年的關於育民小學辦遊泳訓練班材料作文,1989年的就高考誌願寫信,直到1995年的《寫的評說》等等,都屬於給材料作文。由此可以看到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雖有過縮寫、改寫的命題,但這種題型僅僅單出獨現,雖有過命題作文,但出現的頻率不高。獨有給材料作文真是“長盛不衰”,具有最大的生命力。而給材料作文命題的方式也豐富多樣,如縮寫、改寫、寫讀後感、看圖作文、書信體議論文、續寫記敘文、摘寫片斷乃至簡訊、發言稿等等,可謂琅琳滿目,變化無窮。
這是與高考作文的目的以及命題方式自身的優缺點有關的。縮寫、擴寫、改寫這類命題方式可以測試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提要勾立的能力等,它自然也能檢測考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但卻不能較全麵、較公正、較真實地表現考生的實際寫作水平,有其局限性。
命題作文是傳統的寫作形式,其優點是在命題者設計的思維推導中能夠較為準確地考查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利於測試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以及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語言表述等等水平。但是,命題作文又有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如形式單調,題目容易被猜中,導致猜題、押題,預先請人寫出文章,到了考場就背抄準備好的文章等弊端的泛濫,如果考生背抄的文章押中了考題,這時,卷麵作文與考生實際寫作水平的相差就不止十萬八千裏了。在許多情況下,平日作文寫得好的考生倒不一定預先背誦找來的作文,而預先押題、背誦現成文章的考生往往是自知作文水平差,不得已而請人猜題、押題,預先背幾篇別人寫的文章來對付考試的,這樣,寫作水平差的學生也許因猜中了作文考題而得高分,平日作文基礎好的考生反而得分較少,那麼,勢必造成作文考試的不公平了。命題作文似乎很難避免這些現象。
相比之下,給材料作文卻有更多的優點,較少弊端。給材料作文命題所給的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圖畫或圖表,文字材料可以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圖畫圖表可以考查學生的觀察、理解力,可以考查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能在閱讀和寫作的結合上來全麵檢查考生的實際本領。當學生拿到命題者的材料後,他已受到一次限定,即他的作文內容必須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之內安排,隻有真正理解了材料才能下筆;考生閱讀材料後,又受到另一次限定,即考慮寫什麼和怎麼寫,給材料作文既有劃定範圍,由學生自擬題目一種類型,也有命題者同時又出了題目的類型。前者稍稍自由,後者稍多約束,但都必須充分領會材料的含義才能動筆,這像命題作文一樣,可以考查學生的審題、立意、布局、選技、語言表述的水平。給材料作文不易猜、押,有利於公平競爭,有利於發現和選拔人才。因材料可古可今,可以從書籍中摘引,也可由命題者自行設計,在這麼廣闊的天地裏弄一段材料,誰能預先猜到呢?當材料擺到考生麵前,就使所有考生處於同一陌生的對象麵前,形成了人人機會均等的局麵。在這相同時間、相同條件的情況下,隻有那些語文功底好,理解能力強、文思又敏捷的學生才能交出較好的答卷;相反,那些語文基礎差、理解力差、文思幹澀的考生,就無法靠僥幸取勝了。給材料作文也便於製定統一的評分標準,在卷子的評定上,也容易做到公平合理。
凡此種種,正是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出現給材料作文一邊例的局麵。針對這種情況,有誌於學的青年,希望在高考中作文領先的青年,就應該平時多下功夫,拋棄僥幸取勝思想,砸砸實地提高自己的閱讀和寫作水平。
【例文】
給××的一封信
四川考生
××:
來信收到。信中談到,你正為填報高考誌願與老師和父母的意見分歧而“困惑和苦惱”,並要“好友發表高見”。“高見”說不上,但很樂意為你提供參考意見。但願它能讓你盡快擺脫思想束縛,積極樂觀地對付總複習,滿懷信心走進考場,去奪取那份重點大學曆史係錄取通過知書!
班主任和父母都了解你,愛你,這不容置疑。但,他們也不都理解你。他們的“愛”不無狹隘與私心。
我記得你的案頭掛有一條幅,上書“無限風光在險峰”。你曾告訴我,那是班主任老師題贈你的17歲禮物。對於重點中學中上成績的你,報考重點大學比一般院校,雖然有一點兒“冒險”,但為了飽覽那“無限風光”,盡餐秀色,這“險”值得“冒”!老師過多地著眼於命中率而“當局者迷”,竟忘掉了給你的題詞了!
我還記得你的日記的誹頁上你爸為你17歲生日的題詞:“×兒:牢記‘人生當有輝煌日’!”父母愛子心切,我也深有體會。然而,他們的愛常常偏重於子女的出路、物質享受而看輕精神方麵的富有。愛之太切就近於溺愛,就把自己擺到了自相矛盾的尷尬境地去了。當然,也難怪,人們都說,“高考是無形的戰 場”,誰的父母願意自己的心肝寶貝敗下陣來呢!
當前,我認為,你倒是該認真思索那份禮物和那句題詞的關鍵時刻了!
關於人生,我們談論的夠多了,激情還激蕩於心。我們為曹南薇,為陳景潤,甚至為張藝謀這些事業上的強人弄得心癢難搔,心潮起伏。我們也曾為徐良的歌唱輕彈“英雄”之淚……我們也曾下決心,效古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學今人“踩著浪尖走,不負芳華”。我們有什麼理由在專業和院校的選擇上猶豫不決呢?我愛文學,你學曆史,我們不僅知識素質好,而且都有不屈精神。重點院校的台階再高,有珠穆朗瑪峰高麼?那峰頂的紅旗,不應該隻由他人去插!在自己的追求上鍥而不舍,有所作為,這樣的人生當是“輝煌”的。應該說,你的選擇既沒有悖於師訓,也沒有忤親情。我堅信,你能說服他們,取得切實支持。
人生短促,高考更是迫在眉睫,不允許有分秒絲毫的徘徊猶豫。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我們將是成功者!
你的好友
1989年5月30日
【附錄考題】
1989年高考作文試題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點中學高三年級裏中上水平的學生。他對曆史特別感興趣,從高一開始,就立誌報考某重點大學曆史係。現在畢業在即,班主任李老師動員他報考一般院校,認為這樣錄取的把握比較大,他父母認為學曆史“出路”窄,由於他外語成績很好,所以堅決主張他去報考外經、外貿專業,將來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較優厚。
他為此感到困惑和苦惱,給你寫了一封信,想聽聽你的意見。請給他寫一封回信。
〔注意〕
1.信中如涉及你的母校或你本人的姓名,一律用××代替。
2.全文不少於600字。
【簡析】
這個考題屬於給材料作文的範疇。如果是命題作文,也許可以出《讀寫高考誌願的我見》之類的題目,但是這次材料作文,命題者在材料中設計了填誌願中的家長、班主任及考生的三種看法的矛盾,各執一詞,造成了填誌願中的“困惑和苦惱”,要求考生給朋友寫信,發表看法。這既能體現《填高考誌願之我見》這類命題作文的好處,但又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因此材料本身便對考生增加了限製,要求考生固定寫作的角度去發表意見,這無疑更能查考學生的寫作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