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兩個大禹私兵上前,將扶風氏推出,斬首於諸侯麵前。諸侯都傻眼了,以前雖有兵征,但都以調解化之,何曾臆殺大部諸侯?諸侯無語,呆若木雞。
皋陶上前:“大禹為帝,上應天命,下順民心,不服者出列!”
眾人不動。
皋陶道:“伯益,宣讀大禹王命”
伯益上前:“大禹王命:舜賜玄圭,統領各部,天命所屬,是為天子。今宣告各部,製刑法,繳稅賦,納兵丁,各部納而從之,違者依刑,親不避!”
塗山大會之後,大禹立威。各部落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公元前2068年,大禹在羽山祭奠其父鯀。禹用各地上供銅鑄九鼎,象征九州,諸侯朝見都先拜九鼎,自此九鼎成為王權的象征。
公元前2067年,夏啟入苗部落催繳賦稅。
公元前2066年,皋陶製定賦稅細則:天子帝畿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裏叫侯服,再外五百裏叫綏服,再外五百裏叫要服,最外五百裏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製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製推行中朝政教。
公元前2065年,大禹分封諸侯。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舜之子,禹曾讓位於他)於虞。
公元前2064年,大禹定皋陶為繼承人,三苗依然不繳賦稅,不稱臣,禹決定討伐之。
公元前2063年,夏部落與華夏各部聯軍與三苗大戰,大勝之。皋陶不幸戰亡,禹定伯益為繼承人。
公元前2062年,共工氏反。大禹帥本部軍隊及各部聯軍三萬餘人大敗共工氏,從此,共工氏再不敢起謀反之心,一心侍夏。
公元前2061年,大禹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遊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歎息道:“我受命於天。生有天佐,死回天宮。爾曹何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這年冬,大禹無疾而終。
大禹逝去,按慣例,伯益為其守靈三年。三年間,一切如初,所不同的是,大禹的兒子啟的私兵日多,不過,啟對伯益很是尊重。
公元前2058年,三年服喪期滿,伯益能否順利登基呢?請看下章:啟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