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影響形象,但並不決定形象(1 / 1)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

陽朱到宋國,投宿在一家客棧裏,店主人熱情地接待陽朱,並向他介紹自己的家人。陽朱發現主人有兩位小妾,一位長得亭亭玉立,楚楚動人,而另一位卻相貌醜陋。偏偏令人不理解的是,店主寵愛醜陋的而輕賤漂亮的。

陽朱懷著好奇心想打聽個究竟,便詢問緣由。

店主說:“那個漂亮的自恃美貌卻輕視他人,傲氣得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覺得醜;這位看似醜陋的心地善良,待人謙和,知書達理,令我越看越覺漂亮,我一點也不認為她不漂亮。”說到這裏,正好漂亮的那位小妾昂首挺胸地走了過來。店主人連看都不看她一眼,對陽朱說道:“瞧這德性,這模樣,實在叫人生厭,她哪裏知道什麼叫美、什麼為醜!”

陽朱在店主人的一番啟發下,很受教育。他認識到,外形固然很重要,品行卻是更重要的標準。一個人若貌美再加上品格高尚,那就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愛戴,若相貌不理想而心靈美,也會獲得尊重。

美與醜從來都有兩條標準:追求外在美,是表麵的、膚淺的;崇尚內在美,是本質的、富有內涵的。形象的塑造,未必要有令人驕傲的容貌,也不一定非要一身名牌,但有一點必不可少,那就是你的內涵——你的品位與修養。

日本有一部電影叫《川流不息》,一個極力歌頌真、善、美的簡單故事,但其真摯的情意又不能不深深地打動你:少女時代就離開故鄉的女作家,60歲患癌症時返回了故鄉,她拒絕手術,因為那樣就得躺在床上不能行動了,而不動手術就隻能活3個月。而她選擇了這3個月,為的是去實現返回故鄉、與初戀情人和舊時好友團聚的心願。

這位女作家雖然不再年輕,但依然很漂亮,這種漂亮緣於她一生無悔地追求所造就的優雅氣質和對生活的品位以及認知。女作家是真正的外柔內剛,她追求美麗,但也不懼怕死亡,甚至把死也當成婚禮一樣的盛典:化好妝,身著華麗的和服,端坐在椅子上對著攝像機,訴說著自己最後的人生感悟,並深情地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感動得所有的人都流淚。你覺得她會衰老嗎?她會死,但不會老。或者是即使老了也依然是美麗的。因為這就是一個人的優雅,一個人的品位,不因容貌的消逝而減少,反而會因此而讓品位添色。

相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筆下曾出現過這樣一個美女:

那是一位風姿綽約、儀態萬千的貴族女士,她從遊輪的甲板上走過,所有的男士都會為她所傾倒,爭相向她致意,大獻殷勤。

當時,遊輪尚未起航,一群紳士與淑女閑著無聊,便與幾個男孩做遊戲。他們將一枚金幣拋向海麵,緊接著男孩子們便會跳下去,誰能撈到,金幣就歸誰所有。這其中有一個男孩尤其引人注目,作者形容他就像一個發亮的水泡,他的靈活和矯健贏得人們一致讚歎。

忽然間,海麵上出現了鯊魚,眾紳士、淑女連忙住手,而那位美女卻從身邊的紳士手中要過金幣,忘乎所以地拋向海中。幾乎同時,那個漂亮、矯健的少年魚躍而下,隨即便被海中的鯊魚咬成了兩段。

眾人目瞪口呆,繼而紛紛離去,沒有人願意再多看那位美女一眼……

可以想象,在平日裏,這位貴族出身的美女必然是以一身高貴的氣質、雅致的裝扮,任誰能不為她所吸引呢?可是,她的做法卻折射出靈魂的粗俗與肮髒,這樣的人又何談品位與修養?即便風華絕代,又有誰願意再多看她一眼呢?

由此可見,相貌並不是一個人的絕對優勢,品位與修養仍然是一個人最值得引以為傲的資本。一個人的品位會體現他的風度與優雅,這種優雅不分階層、貧富、貴賤,它是一種處亂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也可說是一種曆練。

想要成為一個有內涵、有品位的人,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塑造自己,去讀書、去學習、去發現、去創造,它能讓你獲得豐富的感受和激情,你要學會愛自己、讚美自己,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讓生活充滿了無窮的意義,你會因此更加有風度和氣質,你的形象也會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