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這位張先生的父親外,全球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當代股神巴菲特,等等,也都是在經濟蕭條中買到更便宜的資產最終崛起的。
請不要忘記,在通貨膨脹麵前分享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對於個人來說既是應對通貨膨脹的不二法寶,也是擠入暴富行列的一條捷徑。
以目前這次全球性通貨膨脹來說,最早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2001年美國爆發“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財政赤字一下子就擴大起來;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美國政府超量發行美元,從而導致全球範圍內美元的流動性超過美國GDP的40倍。
美元流動性泛濫,最先進入的是股市、樓市,所以導致西方國家房地產價格全線暴漲,股市也進入了牛市。而接下來,由於“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外彙儲備急劇增加,很好地鎖定了美元貨幣在全球的流動性泛濫,所以這時候的全球性通貨膨脹就一直這樣捂著,並沒有好好發作起來。
可是就在這時候,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美國金融業被自己搞出來的金融衍生產品弄得焦頭爛額,股市和樓市一下子不行了,所以逼迫大量資金進入商品期貨市場,於是從石油、基礎金屬(銅,鋁等)、鐵礦石等資源類資產開始,逐步擴大到大豆、玉米、食用油等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推動了全球性通貨膨脹。又因為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進出口國,所以也助推了我國國內的輸入型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由於我國外彙儲備急劇增加,我國必須相應印發等額人民幣在國內流通,這就更進一步促使了國內的通貨膨脹。伴隨著這種通貨膨脹興起,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同時,工人的工資也必須得到提高,這些又造成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通貨膨脹在我國愈演愈烈。
從具體數字看,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通貨膨脹麵前承受的壓力也最大。因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上大多處於中下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兩頭在外”:一方麵是原材料和能源都要依賴進口,甚至連糧食也需要進口;另一方麵是,生產出來的產品要依賴國外市場進行銷售。所以,我國的通貨膨脹與其他國家相比,“受製於人(別國)”的因素更大。從全球範圍看,發展中國家的CPI達到兩位數時,發達國家的CPI一般不會超過5%。
從現在來看,我國的通貨膨脹還遠遠沒有到達頂點,但可以預計的是,通貨膨脹過後必然會帶來經濟衰退,全世界都一樣。
作為讀者,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在通貨膨脹後期怎樣尋找機會跑過CPI。這也是2007年投資理財界開始流行的“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一定要跑贏CPI”這句話的來曆。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比賽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防止路麵不平絆倒在地。也就是說,由於這時候經濟逐步走向衰退,所以要特別注意投資理財風險,不要欲速不達,更不能“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有戰勝通貨膨脹,甚至連老本也賠了進去。
總而言之,要想在通貨膨脹後期成為“財富大英雄”,要特別關注宏觀形勢走向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正確判斷大勢。在保持資金安全的同時,要密切關注價格已經跌到底的資產尤其是資源類資產,適時“抄個大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就“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