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讀者在理解巴菲特的名言“當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當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以及“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麼你連10分鍾也不要持有它”時,就應當想到這隻是強調投資者必須具備的一種心態,而不是真的非要把手中的股票捂上10年以後才能賣;更不是說無論股票好壞買入後都要“長期”持有不可。
除此以外還有一點,因為巴菲特是全球名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吸引全球投資者的目光,所以他有時候明知這隻股票應當買賣也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迫使他不得不實行“長期”投資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來說,從2011年公布的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0年12月31日持股名單中可以看出,他原來持有的美銀、雀巢、耐克、Comcast、Becton Dickinson、Fiserv、Lowe''''s、Nalco等8隻股票就都全部清倉了,隻有增持富國銀行一家公司股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握在手中長達3年半的美銀股票,由於其股價已經大跌了三分之二、超過巴菲特一貫堅持的“二分之一止損”底線,最終也是被巴菲特割肉離場的[注釋2]。這表明,無論長期短期,一切要以獲利為最高準則。
再來看下麵這個例子。北京市海澱區有位張先生,他父親解放前在“民生銀行”(不是今天的民生銀行)工作,該公司隸屬於當時我國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民生公司”。他父親在1947年用400元現大洋兌換約100英鎊,購買了英國彙豐銀行的股票,直到1996年去世時才告訴他有這麼回事,並且叮囑他“不可動用”[注釋3]。
張先生拿這張股票去彙豐銀行得知,這是一張股權證。由於1947年以來從來沒有進行過買賣交易,所以2010年時市場價已經高達270萬英鎊,上漲了2.7萬倍,63年間的平均年利率高達17.6%。按2010年當時的外彙牌價折算,大約相當於2800萬元人民幣。
要知道,當時的400元現大洋(袁大頭,普通銀元),如果按照當時的豬肉價格1塊銀元大約可買9到10斤豬肉折算,隻不過相當於現在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銀元沒有買股票,而是放到現在,總價值相當於現在的4萬元人民幣。即使你不是把它當貨幣看,而是純粹當做白銀來計算,總價值也不過5.6萬元人民幣,還不如現在的白銀價格高。所以,這樁投資是頗具戲劇性的,這一點下麵再談。
[注釋1]《通脹式解藥》,2010年3月11日經濟學人雜誌。
[注釋2]王雅媛:《長線投資不在於時間》,2011年2月21日香港經濟日報。
[注釋3]吳楠:《解讀複利秘密:400銀元如何變身2800萬》,2010年12月5日北京晚報。下同。
後通脹時期最容易產生財富英雄
炒股的投資者知道,炒股要想賺錢並不在於股票捂在手裏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不是踏準波段。如果你能踏準“最賺錢的波段”,哪怕每天進出也能賺錢,並且包賺不賠。而從整個經濟發展階段看,每當通貨膨脹後期,就最容易產生這樣的賺錢“波段”,最容易出現“財富大英雄”。所以要想戰勝通貨膨脹,關鍵不在於理財期限長短,而在於你能否抓住這樣的波段,這是被曆史實踐一再證明了的。
例如上述這位張先生的父親買入彙豐銀行股票時,正是舊中國通貨膨脹後期。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從經濟學上看,任何通貨膨脹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通貨膨脹後期(後通脹時期)必定會出現經濟蕭條,雖然經濟蕭條令人討厭,但卻會提供極佳的投資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