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 學做“海囤”(1 / 3)

當你聽到即將漲價的消息後,超量買入所需日用消費品以節省費用支出,這種行為稱為“海囤”。要想通過“海囤”戰勝通貨膨脹簡直不可能,但減少部分損失是會的,所以值得一試。

所謂“海囤”是一個新出現的網絡詞語,全稱是“海量囤積”,指你根據某種信息判斷某種日常生活用品將要漲價,從而進行大量采購的行為。在這裏,所謂大量采購的“量”並沒有確切規定,但一般認為,隻要超過正常周期內所需使用量,就可以算是了。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海囤對象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耗品和消費品,如食油、大米、雞蛋、棉被、大白菜等。如果是為了轉手倒賣而囤積貨物,就屬於商品經營範疇了,與這裏所說的不是同一概念。

海囤究竟能不能省錢?有沒有必要?每個人的收入背景和性格特點不同,所以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海囤行為不是現在才有,而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隻不過是通貨膨脹放大了這種行為而已。並且,海囤不隻我國有,全球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同樣普遍存在。所以,很有必要正視這個問題。

海囤無力戰勝通貨膨脹,但確實可以省錢

海囤確實可以省錢,這一點無須討論,一眼就能看出來。從逢三隔五的各種促銷會、展銷會、博覽會上男女老少齊出動,大量采購自己所需物品,尤其是每年春節前夕的年貨采購,都是最典型的海囤。

值得一提的是,每當這種活動現場的商品價格特別便宜,這在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的同時,實際上是變相增加了一些收入。

以下這一幕恐怕最典型了。2011年1月24日,在成都市新世界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四川新春年貨購物節”上,當天正式亮相的“建華糧油節”上推出了優質低價的品牌大米和食用油。活動還沒開始,前麵就排起了長隊。該項活動中優惠最大的是藤椒油,一瓶藤椒油在大型超市裏要賣18元多,而在年貨節上隻賣14元多,當天的活動現場更是降到12元。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現場購買藤椒油,與去超市購買相比等於是打了個六七折,二瓶的價錢能買三瓶,何樂不為呢[注釋1]?

一位退休阿姨一下子就買了5瓶。她說,他們老夫妻兩人自己用1瓶,兩個兒子家裏每家給他們2瓶,拌涼菜、下麵條都行,這樣全家一年的用量就夠了。並且她說,每年她都是這樣到年貨節上來采購的,仔細看看保質期,然後把一年的用量都備好,既省時又省錢。

實際上,像這位老阿姨一樣想法的有不少。隨著通貨膨脹步步走高,不僅是老年人,就連年輕人也紛紛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誰說不是呢,居家過日子就得學會精打細算。別小看這一點,一年下來全家能省下好幾千元錢;如果平時不注意,手一鬆,這些開支就上去了。

當然,相比之下,海囤的主要目標還是大米和食用油。因為這些糧油產品每家每戶每天都離不了,所以相比而言省下的錢也更多。

除了囤購這種有形商品外,海囤其他無形商品就可能不引人注意了。而實際上,同樣是囤,其省錢效果還是顯而易見的。

北京市一位35歲的主婦聽說天然氣要漲價了,就買了1500個字充進表裏,加上原有的表底數就是1631個字。她想,囤了這麼多字夠用整一年了,可是沒想到還是受到了父親的責怪,說她太保守。後來,當燃氣公司工作人員上門查表要求簽字確認時,她無意中看到自己家確實是周圍鄰居中囤得最少的,同一層樓麵的鄰居中有的囤2700個字,有的囤3600多個字。一開始她還不以為然,可是當父親給她算了一筆賬後,她就真覺得其中的利害關係了。父親說,你算算:現在的1500個字費用是3075元,以後每立方米價格上漲0.23元,就意味著節省345元,年收益率大大超過10%,比銀行存款利率要高多了[注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