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者為例。經濟史學者研究認為,我國曆朝曆代經濟最繁榮的年代是在康熙、乾隆時代以及更早的明朝時期,那時候流行的觀念是“勤勞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注釋1]。意思是說,當時的這種經濟繁榮是大家拚命幹出來的。正因為那時候的人非常吃苦耐勞,並且對勞動報酬沒有過多要求,所以才創造出了極大的社會財富,經濟欣欣向榮。關於這一點,直到現在也能多少看出端倪來:許多企業即使有錢也不添置新的、自動化生產設備,而是喜歡雇傭更多工人進行操作。一方麵這是因為我國工人肯吃苦,隻要工資高一點,什麼髒活、累活、苦活、重活、危險的活都肯幹;另一方麵是,企業通過比較發現人工幹活與添置機器設備的成本比,費用更低、廢品率更小,一句話,更合算。
以後者為例。西方國家在這方麵恰恰與我國相反。西方國家人少地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所以這就逼著他們去使用更多、更先進的機器設備,逼著他們進行產業革命。技術越發達,他們活得越輕鬆。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麵:中國人追求勤勞致富,結果追求到的是“勤勞”而“不致富”;西方人追求的是技術革新,結果夢想成真,天天過“新生活”。
例如1998年的資料表明,當時全球工作時間最長的是我國製造業工人,全年工作時間2200小時;工作時間最短的是荷蘭人,全年工作時間隻有1350小時,差不多隻有我們的60%。可是反過來,荷蘭等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不但年年在增加,而且其增長速度超過他們所在國的GDP增速,真正實現了“國富民強”。但是,我國的製造業工人卻因為勞動力人數多、個人沒有實力與企業進行博弈,所以為了趕追通貨膨脹,就隻好通過拚命加班加點來增加一點微薄收入。所以能看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消費者尤其是製造業工人越來越不敢花錢。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1年一季度儲戶、銀行家、企業家問卷調查表明,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包括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和儲蓄存款;隻有14.2%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這是1999年開展這項調查以來的最低點[注釋2]!現實中不難發現,“美國工人能夠獨自一人養活全家四五口人,而我國工人夫妻倆養活一個孩子都困難。”[注釋3]
怎麼辦?在整個宏觀背景沒有較大改變的前提下,唯有通過個人創業、規劃理財、增加勞動收入、盡量節省日常開支等途徑,來消極應付通貨膨脹。對那些工作固定、收入增長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人來說,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多加幾個班拿點加班費,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拓展一點說,加班除了可以得到一點加班費,還會有助於加強對自己本職工作的認識,有更多機會與領導交流、溝通。換句話說,除了加班費以外,或許還會對以後提升職位、提高待遇創造契機。
[注釋1]陳誌武:《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為何不同步》,2010年12月10日經濟觀察報。下同。
[注釋2]高晨:《央行:居民消費意願至12年最低,7成人稱房價高》,2011年3月17日京華時報。
[注釋3]邊立平:《“三高”強國?當心將國人驚出“三高”》,2010年11月1日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