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衰老過程是非常複雜的,人體五髒的衰退與氣血有很大的關係,傳統的醫學中所闡述的衰老就是腎精虧損,但是這樣的說法是非常片麵的,現在很多人認為若是想要保證自己的五髒不衰竭,就要注意調整好脾腎的關係,確實如此,隻有調節好肝髒,舒暢了腎氣,才是防止五髒衰老的根本方法。
導致衰老的內因是“五髒的衰退”,這個觀點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一書之中。例如《靈樞·天年》篇說“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就說明人的壽命的長短和身體的健康,都是由於五髒的衰竭能力決定的。五髒的健康程度,也是有先後順序的。用五行相生的詞語來排列,首先衰老的器官便是肝髒,相繼是心、脾、肺、腎。但是事實上很多器官都可以先衰老,並且由於各個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在人體中所占的地位也是不同的。《靈樞·天年》中記載:“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段描寫詳細地介紹了人體的各個器官衰老的先後過程,其中肝髒就是最先出現衰竭的器官。因此,人體髒腑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相互調節,就會影響病理變化。所以說,衰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器官的問題,而是所有器官整體的變化。
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基本活動的物質就是氣血,它是髒腑活動最基本的物質。《素問·調經論》中有言“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素問·至真要大論》中也這樣說:“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張子和曰:“氣血以流通為貴”;《丹溪心法》一書中記載:“氣血充和,萬病不生”,這就說明了氣血的充足與流暢是維持五髒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人體健康的基本條件。任何會導致生病的因素,都可以影響氣血的平靜,因此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有這樣一句話:“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五髒與人體的其他器官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五髒與六腑,與身體的經脈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也會影響身體的病理。
脾、腎、肝在人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在五髒中,最重要的便是腎和脾。這是因為腎髒是先天之本,是五髒中陽氣的根本,脾為後天之本,卻是血氣的源泉,同時也能夠滋補腎氣。人需要血氣,更需要滋補全身,這樣才能抵抗外來的病魔,即“脾胃固則百疾不生”。因為脾胃的損壞而導致衰老,這是中醫學中尤為重要的理論學說。
李東垣有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今天又開啟了“內傷論”的觀點,講究治病要特別重視脾胃的健康,不要使用過度的藥量來傷害脾胃,因此提倡“脾胃論”這一學說。
腎被稱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源泉。“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腎髒是髒腑陰陽的根本,為“先天之本”。
《難經》中有這樣的說法:“命門學說”,並且對腎髒的衰老學說也開始不斷的深入起來。因此也就更加重視腎髒的重要性,因為腎髒是生命的原始器官。明代的張景嶽、李中梓等醫生們認為,若是體力中火衰竭,那麼就要集中補腎。神經是生命生產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維持生命的基礎。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也會出現虧損等症狀。但是這與肝髒的衰竭是不同的,二者也並不矛盾。肝腎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常稱之為“肝腎乙癸”同源。人體若是呈現衰老的症狀,那麼首先便是肝衰。
肝髒具有輸血,傳導的功能,能夠調節全身的氣血,並保持氣血的正常運行,幫助腎髒完成其生殖功能,保護機體,預防一些疾病。若是肝髒的功能降低,那麼氣血就會失和,人體也就會慢慢衰老。
由此可以看出,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必須經曆的階段,在大多數人的生命活動中,都會有不同的變化,而變化的根本,就是五髒的變化。五髒的老化也並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器官,若是有一個器官出現了問題,那麼其他的器官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問題。因此,現在的醫學認為,人的衰老與脾腎有重要的關係。認為腎髒虧損的根本原因就是神經的虧損,但是現在的醫學模式也有很大的變化,因此神經的問題也相對出現,肝髒在人體內的作用也被重視起來,人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血氣問題。所以,當五髒受到損害的時候,血氣也會受到損害,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五髒,這是防止自己衰老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