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養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體質強弱、年齡大小等。具體來說養生需要考慮“三因”: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人製宜。
因時製宜,主要是指要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來製訂不同的養生計劃。比如春夏秋冬四季養生的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在春夏二季,氣溫開始逐漸升高,陽氣也處於開始升發的狀態,我們人體的腠理疏鬆開泄,在此時,養生必須要注意少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和藥物,以免傷害到陰氣。而到了秋冬兩季,氣溫開始逐漸下降,我們體內的陽氣就會藏於內,陰氣盛、陽氣衰,人體的腠理致密,此時養生就需要注意不要吃寒涼性的食物和藥物,以免造成苦寒傷陽。
因地製宜,主要是指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地域特點來製訂合適的養生計劃。在氣候寒冷、幹燥少雨的西北高原地區,由於當地居民長時間生活在風寒的環境中,主要吃牛羊肉,喝牛羊乳,因此身體很容易出現寒邪和燥邪,那麼在平時就應該多吃一些辛散滋潤類的食物。而在我國東南地區,由於沼澤地很多,地勢低窪,炎熱多雨,這裏的人們就經常會被濕邪、熱邪所襲,因此在生活中應該多吃一些清熱化濕的食物。
因人製宜,主要是指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來製訂養生計劃。比如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
1.年齡。不同年齡段的人肯定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和氣血情況。小兒的生機旺盛,但是氣血不充足,髒腑也非常嬌嫩,沒有必要刻意去進行養生,即使生病,吃藥也應該用最少的劑量,更不能夠用峻瀉、湧吐以及大溫大補的藥物。
到了青壯年時期,身體逐漸發育成熟,氣血旺盛,髒腑的各項功能趨於平穩,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比較強,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固”,固陽、固氣、固精,如沾染疾病,則多用攻邪藥。
等到了老年時期,我們身體的各項生理機能開始下降,氣血出現兩虧,那麼就應該多吃補氣和補血的食物,如果生病,那麼要多吃補益的藥物,也不要用祛邪類的猛藥。
2.性別。男女性別不同,自然生理特征也不一樣,養生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女性會有經、帶、胎、產等情況,這些在養生的時候都要考慮到。特別是在妊娠期,對峻下、破血、滑利、走竄傷胎或有毒藥物,應當慎用。而男性會患有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病症,也要針對不同的病情進行合理的調理。
3.體質。在《黃帝內經·靈樞·壽天剛柔》記載:“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體質和先天稟賦關係密切,因為體質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會反映在性情、髒腑、形體、寒熱偏性上,所以養生不能一概而論,要考慮實際情況。比如,有的人是寒性體質,有的人是熱性體質,我們應該根據體質的寒熱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