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出現的五行體質養生法(1 / 1)

世間的萬事萬物幾乎都可以用五行歸納法進行分類。比如音樂有五音,蔬菜有五蔬,穀物有五穀,水果有五果等。而在我們的身體內,按照部位也可以分為五髒。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最早提出了關於體質的分類理論,分別有“陰陽二十五人”、“太少陰陽人”、“逆順肥瘦人”、“膏、脂、肉三型”、“剛柔、勇怯”和“形誌苦樂”等體質分類法。

到了後來,人們又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歸納和整理出了一套係統的“五行體質養生法”,把人的體質分成了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並且又根據五行的不同特性,給予不同體質人不同的保健、養生方法。可以說“五行體質養生法”不僅遵循了傳統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而且也更加符合現代人對於養生保健的認識,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

五行體質分類法對於保健養生有了一套自己的體係,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大方向。

第一是認清楚自己的五行屬性。對於狀態平和的人,則應該考慮如何維持自己能夠在此屬性的正常狀態;處於過分狀態者,則應該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屬性能夠恢複到平和的狀態;處於衰弱狀態者,則應該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屬性不斷達到正常的標準。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比如你是一個木行體質者,因為自身屬木,所以不管是養生還是在飲食方麵,都必須要根據“木”的特點來進行,而且還需要適當的添加具有梳理木氣的療法,這就好像我們要在中藥內添加1~2味引經藥一樣。

第二是要去了解我們身邊能夠利用的萬事萬物的五行屬性,在我們養生保健的時候,自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物質。我還是用木行體質者來舉例,如果他的木性太過,我們就要考慮用一些降低木性的食療方或者藥物,總之要讓其自身的木性恢複到一種平和的狀態。

其實,每一種體質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運氣”。在中醫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黃帝內經》中詳細論述過的“五運六氣學說”(簡稱“運氣學說”)。而其中“運”主要是運行之意,是指反複而交替流轉的物質運行規律;“氣”指大氣,也就是大自然的氣候變化。

在古代,人們把人世間的物質分成了五大類,因此賦予五運之說,即木、火、土、金、水五大運行規律,用以探討一年季節變化的規律;古人又總結出氣候變化的六大特點,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具有不同特征的自然氣候現象,稱之為六氣。

以五運和六氣講述的按運行規律的所占時間及其相應氣候特點來探討的時間醫學,並用這種時間醫學來指導養生治病的思想,就是五運六氣學說。

而五運的運行規律和特點,在《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有記載:“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時候對於氣候的劃分,主要是依據“五方”的觀念,即東方生風、南方生熱、中央生濕、西方生燥、北方生寒。

但是又因為熱能生火,濕熱成暑,因此最後則有了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氣,並且還對應上經絡之三陰三陽學說,之後又衍生出了配合五運的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厥陰風木、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太陰濕土運氣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