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同學服毒一事迅速在該市教育係統廣為傳播,關於中考擇校的許多問題也因此暴露在陽光下。
6月8日,該市教育局發出緊急通告:“本市範圍內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提前錄取高一新生,凡是已經錄取的一律無效;任何學校都應充分尊重學生填報誌願自主權,絕對不得限製報考任何一所學校或不得報考任何一所學校。”
生源爭奪的背後,反映的是各種利益較量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就在離市區9公裏之外的P中學發不出工資的時候,Y中學正在投入2億元資金建設分校,準備將高一新生招生規模擴大到令人吃驚的50個班級。
在各校爭奪生源的激烈競爭中,誰在考慮學生利益呢?
治理擇校病的“三限”政策
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擇校問題,有關部門曆來態度明確,許多地方更是采取一係列措施限製擇校行為。其中最普遍的是“限製分數”、“限製人數”、“限製收費”的“三限”規定,從而使已經存在多年、並且產生諸多混亂現象的擇校行為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在以前,除了“初中階段禁止擇校”的一紙禁令,全國不少地方執行的擇校政策是“在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高中階段,根據社會實際需要仍然允許招收部分擇校生”。由於這條政策的內容相當“原則”,沒有具體的細則規定,致使各地在處理擇校問題上紛紛“因地製宜”,結果出現了因擇校而引發的“怪現狀”:
班級人數嚴重超標
由於擇校生過多,從而導致班級學生數嚴重超過國家教育部門規定的數額,有的甚至達到3位數。教室裏擁擠不堪,學生課桌緊挨著黑板。老師連按時批改作業都難以做到,教學質量可見一斑。
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由於重點中學是擇校的主要目標,家長不管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壞,都要拚命利用各種關係、出高價錢塞進重點學校。而一些重點學校也來者不拒,從而導致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成績差的根本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在這樣的重點中學上學,學生簡直是活受罪。
招生過程朦朧曖昧
擇校生數量由各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來確定,由於擇校已經形成一股熱潮,在政策允許招收擇校生的背景下,一些學校並非完全按照分數高低進行取舍,有的幹脆就是按照出價大小、關係遠近來定奪,招生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平等現象。
正是針對上述種種弊端,各地在高中擇校時推出的“三限”規定,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擇校過程中的透明度。
化解擇校壓力並非教育部門一家之事
擇校為什麼走不出死胡同?關鍵在於化解擇校壓力並不是教育部門一家之事。如果寄希望於單純從教育部門一處尋找良方,勢必就隻能脫離實際、無功而返。
從社會觀念角度看,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期望值普遍較高。總希望孩子能夠按照家長為他劃定的人生之路成長,把選擇好學校當作家長提供給孩子的成才硬件,否則似乎就對不起孩子。
從社會用人機製看,雖然我們還處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但是“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激烈的人才競爭,大大增加了家長對孩子成才的緊迫感和焦慮感。自己的“一生”已經“過去”了,就把希望通通寄托到孩子身上。
從我國經濟發展看,我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起飛階段。考察世界各國,他們在經濟起飛、人才需求爆炸階段,也都出現過和我國目前類似的情況。但是隨著社會不斷成熟、社會心態趨於理智,特別是對於原有的人才觀、教育觀進行深刻反思之後,全社會的人才評判標準就會從唯文憑、唯名校逐步轉變到考察身體、心理、行為方麵上來。
在我國,目前已經開始出現重文憑、不惟文憑的可喜現象。在國外發達國家,更是出現了在招聘用人時封存文憑、在工作中隻根據實際表現擇優錄用的做法。
可以相信,隻有到了那個時候真正推崇“素質”教育了,擇校壓力才會徹底化解。
我們期待著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