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擇校壓力是一項係統工程(1 / 2)

小學升初中擇校現象為什麼久治不愈且愈演愈烈,歸根到底在於它是一種“並發症”,需要多管齊下、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齊頭並進,才能達到設想效果。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勢必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上興趣班的學生未必就聰明

某地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小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課餘都參加了家教或輔導班,其中語文、數學、外語占57.3%,藝術類占10.1%,體能訓練占4.85%,棋類占3.85%。

隨著年級的升高,參加語文、數學、外語輔導班的比例明顯增加,三四年級參加的占47.9%,到五六年級則高達66.8%;三年級參加藝術類的還有11.3%,到六年級參加藝術類的隻占到3.9%,參加棋類的隻有0.7%。

而在發達國家,這個年齡段的兒童90%以上的課餘時間都是用於文體活動及自己感興趣的遊戲方麵。

為什麼要參加這些“興趣班”?原因之一在於擇校之用,因為擇校青睞學生廣博的知識麵。然而殊不知,這與“興趣班”之間並沒有必然聯係。

以數學奧林匹克為例。我國是一個數學大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中所獲得的金牌總數常常高居榜首。然而不可否認,這些優秀數學苗子中的絕大多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說是“隻開花、不結果”也不為過。

美籍數學家魏詩曙分析認為,原因主要是這些選手在國內都是層層選拔上去的,並且在賽前經過了嚴格的強化訓練。而在國外,參加奧林匹克比賽是自願的,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組織得這麼好。

對於數學奧林匹克,家長的興趣遠遠大於孩子,這與小學升初中擇校有一定關係。如果一名學生能夠在國際或全國性的比賽中拿到一塊大獎牌,就可能不花一分擇校費就能選擇一所好學校。同時,也為參賽選手進入重點中學後的再選拔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這種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說穿了,多半是對同一題目的類型進行反複練習。如此機械的“題海”戰術,首先泯滅的是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而獨立思考正是創造性的保證,在這種“八股文”式的灌輸下,學生隻有好勝沒有好奇。

所以,如果有人要把奧林匹克比賽成績作為選拔擇校生的依據,必然會變得非常可笑。而悲哀的是,這種可笑隨處可見。

限製報考重點高中,她為無權擇校而喝下農藥

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然而,壓力過大了就會摧殘稚嫩的花朵。

2002年6月3日,離開中考還有12天。江蘇省鹽城市P中學初三(4)班的潘同學,因為不能報考當地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Y中學,16歲的她在家喝下農藥。

P中學位於該市某鎮上。根據該市中考招生有關規定,“報考重點高中的考生,由畢業生所在學校進行資格審查並報經縣(區)教育主管部門批準,集體到招辦報名。”上報的截至時間為5月30日。然而,當潘同學希望報考Y中學時,她的母校因為要考慮自己生源而不讓她報名。

校方對此否認:“6月3日上午潘同學的父親和三叔到學校來要求考重點中學,而學校已經將考生的材料送上去了。”

P中學的一位初三老師說:“我們學校有個指導線,學生600分以上的可以報考重點中學,600分以下的考重點中學沒有什麼希望,反而加重家長負擔。”“學校覺得,我校也是一個招生單位,本身也要生源,經過研究以後,決定每個班4名,依據就是平時的成績,但也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班主任事先到班級征求願意的名單,然後再在裏麵挑選。”

據其他同學回憶,當班主任征求意見時,潘同學站了起來。她很想到Y中學去讀高中。

校長介紹,“潘同學的成績在班上處於中上遊,最近的摸底考試中她在班級排名第13,年級排名第45,而我們中學去年考取Y中學的總共也就14人,她這個成績報考Y中學沒有太大希望。”

6月11日上午8時,中毒後一直處於深度昏迷狀態的潘同學停止了心跳。這時離開鹽城市中考還有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