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高分”就一定“低能”(1 / 3)

�H���#家長都想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不用考試分數排隊,不用提高擇校門檻。在電腦派位遭人垢病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了綜合素質測試這條老路上去。

綜合素質測試風生水起

南京市教育局一位參加2001年“小升初”政策研究的權威人士指出,當年南京市在大麵積推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的同時,不得不對矛盾相對集中的少數民辦公助學校和民辦學校實行綜合素質考試,這同樣是對緩解擇校壓力所作的一次嚐試。

這說明,包括綜合素質測試在內的考試手段,仍然是招生學校最青睞的招生測試方式。就學校而言,最希望的是通過考試擇優錄取。而現在不準進行任何形式的書麵考試,隻好退而求其次,進行所謂的綜合素質測試。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就有壓力。

通過這樣的素質綜合測試,一方麵,對目前客觀存在的擇校需求逐漸向民辦學校引導;另一方麵,也為擇校生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由於每年隻有十幾所學校參與,口子開得比較小,所以參加競爭的小學生壓力都很重。

應試教育的根子在於高等教育供需失衡

中國的教育問題多多,應試教育弊端尤其突出。可是應試教育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溯本求源,高等教育供求關係長期嚴重失調,是其根本原因。

根據國際慣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占適齡人數(18~22周歲)的比例在15%以內為精英教育階段,在15%以上為大眾教育階段。2002年10月,我國在讀大學生已經占到同齡人口的14.4%,而199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就已經超過了15%(為15.3%)。

按理說,高等教育應該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事實上在我國願意上大學的生源數量遠遠超過大學招生水平。即使是在大學連年擴招的今天,高等教育資源仍然供不應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所形成的“過度競爭”就必然要向中小學蔓延擴展。

由於大學容量太小,高中的發展就受到嚴重製約,半數初中生無法升入普通高中就讀;而為了上大學,人們千方百計上高中,而且盡可能要上重點高中;為了上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又必須千方百計考重點初中;為了上重點初中,就必須選擇一所好的名牌小學,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擇校。

擇校競爭“從娃娃抓起”,應試教育也就無法根除。

緩解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關鍵在於民辦大學的大發展

那麼,是不是就說應試教育的罪魁禍首在於高等教育需求的過度膨脹呢?不能,而且恰恰相反。

因為高等教育需求如果沒有這樣的“過度膨脹”,不但無法推動高等教育本身的快速發展,而且會嚴重製約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剩下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大力發展民辦大學,這也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走過的一條成功之路。

在世界發達國家,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是民辦大學。例如著名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都是民辦(私立)大學,民辦大學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頂梁柱。

在我國,也一直有創辦民辦學校的傳統,所謂“私塾”就曾經是教育主流。

我國解放以前不僅存在著大量的民辦中小學,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民辦大學,例如南開、燕京、輔仁、金陵、聖約翰、光華、中法、之江、複旦、齊魯、協和、湘雅、華西大學等等。一直到建國初期,為了配合建立計劃經濟體製,我國從1950年起開始接收私立大學,到1952年全麵完成私立高等院校的接收改造,從而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完全由國家壟斷的局麵。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嚴重不足,根源在於民辦大學規模太小、比重太低。如果民辦大學有一個大發展,就必然會緩解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進而緩解擇校熱。

對比境外民辦大學的發展規模,就可以看出端倪。

例如,截至1991年初,美國私立高校在國家整個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為55.2%,日本75.7%,香港51%,台灣67%,韓國78%,菲律賓69%,印度80%,印尼92.8%。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民辦(私立)大學的比重都已經超過一半!

再如,截至1995年,韓國私立高校在國家整個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為70%,馬來西亞57%,菲律賓69%,泰國68%,印度尼西亞93%,印度80%,巴西62%,阿根廷42%,墨西哥31%,肯尼亞27%,阿爾及利亞34%。

民辦大學大發展的前提是享受國民待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高等教育體製必須服從於社會經濟製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正在建立中,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正在迅速膨脹,然而高等教育製度實際上仍然以計劃經濟為基礎,並沒有產生根本性變化,從而造成與社會發展極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