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高分”就一定“低能”(3 / 3)

那麼,現在的中小學重點學校、名牌學校在招生時為什麼不允許考試呢?初看起來,是為了抨擊應試教育,不讓孩子背上過重的學習負擔。然而這個理由是荒唐的。

上麵已經說過,隻要民辦大學沒有一個大發展,隻要高校招生製度仍然實行考試製度,應試教育就無法避免。

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不實行應試教育又會怎麼樣?要想煞費苦心地為當年的“推薦製”尋找某種“合理性”,實在是勉為其難。

因為“推薦製”的一個基本假設是,能做到完全大公無私,能完全了解學生的方方麵麵,而且不受任何幹擾壓力。

然而,這樣大公無私的“推薦者”又在哪裏?

擇校不考試,校長就無法躲避“條子”的壓力

無論是電腦派位還是就近入學,原意是為了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然而事實上,這項製度約束的正是廣大老百姓。各種有權有勢、有關係、有錢的家長,都會想方設法為孩子擇校到處活動,如果這些家長想讓子女擇校的話。

為什麼要四處活動?因為這樣的擇校並不合法,因為這樣的擇校黑幕太多,所以才有太多的家長仍然懷念“以分數論英雄”——如此擇校,剝奪了窮人的孩子原來憑考試高分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的權利!

看一看現在的美國,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仍然十分注重考試。窮人家的孩子隻要考分高,就能免費進入私立學校,甚至可以免交一切食宿費。

有人提出,應當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擴大校長的招生權,以解決擇校中出現的矛盾。

可是,我國目前的各級各類學校,包括中小學和大學,不但是“學校”而且還是一個“單位”。學校校長都是由主管部門任命、領導的。現在的校長已經無法頂住擇校時的電話、條子的壓力了,如果再進一步擴大他們的權力,不知道要讓他們躲到哪裏去?

可以這樣說,隻要擇校不通過考試,校長就根本無法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而隻要按照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各種壓力就會驟然下降。

高分低能是一種奇談怪論

小學升初中擇校時不準考試,據說最大的理由是為了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防止出現“高分(拚命死讀書而得到的高分)低能(忽視整體素質)”。

應當說,高分低能的現象在個別人身上確實存在,但是卻不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高分”不一定就必然“低能”,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把兩個沒有必然關聯的東西硬是捆綁在一起搞“拉郎配”,這是毫無道理的。

從整體看,高分群體在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方麵確實高於低分群體。一種“流行”觀點認為,那些在考試中獲勝的學生,高分的取得往往是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的。這不但與事實不符,而且是對考試製度的根本否定。

試想,按照這樣的荒謬邏輯,不管是從群體角度還是個體角度來進行考察,是否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就一定低於專科生、專科生的創新能力低於落榜生?

如果結論成立,那麼創新能力最低的應該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因為他們的考分最高。全國各省的高考狀元幾乎都在這兩所大學!

如果結論不能成立,那麼還有什麼理由認定高分低能呢!

考分獲得、重金購買與權力白占

目前存在的擇校方式,宗旨是為了倡導素質教育。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它“好心沒有好報”,並不能帶來素質教育的最終結果。

因為倡導素質教育,並非是一個學校、一個教育部門的事,它是一個係統工程,更主要的決定因素在於社會結構與體製。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首先廢除的就是考試製度、“文化大革命”一結束首先恢複的也是考試製度的原因所在。

就目前來看,考試製度仍然是篩選“人盡其才”的最好辦法。雖然它並不完美,但是在沒有找到更好辦法以前,還隻能靠它衡量真才實學。否則,你就無法解釋目前各行各業幾乎都要經過考試才能獲得上崗資格。

為什麼開出租、當護士、做老師、幹會計、甚至燒鍋爐都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試想,如果開出租車領駕照不考試,而是靠“電腦派位”、交“培養費”之類的行不行?如果是這樣,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敢在馬路上行走!

可以這樣說,一個正常的社會必定是“考試社會”。如果“有錢就使鬼推磨”、“有槍便是草頭王”,必定一片混亂。

在優質教育仍然是稀缺資源的今天和將來,用“考分”獲取這種資源、比用重金(擇校費)購買這種資源要合理得多,而用重金購買又要比權力白占、憑運氣拾得稀缺資源要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