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高分”就一定“低能”(2 / 3)

雖然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就已經允許創辦民辦大學,可實際上民辦大學要有大發展仍然是困難重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國從1953年起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到1958年實行“戶口登記條例”,從而建立了一個城鄉“二元化”結構,公民因此而被分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兩種不同身份。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農家子弟跳出農門想要“農轉非”,簡直比登天還難。在“文化大革命”結束重新恢複高考製度後,有相當多的人考大學(中專)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轉戶口”。

然而,民辦大學至今都不具備這項功能(權力)。雖然學生考上國家批準具有頒發學曆文憑資格的民辦大學,同樣能取得國家承認的學曆,但是卻不能“農轉非”。

也許有人會說,戶口現在“沒有什麼用了”,但是請不要忘了,我國是一個官本位意識十分嚴重的國家。不能“轉戶口”,實際上就表明無法改變考生原有的“農民”身份,其他政治前途就更無從談起,更不用說戶口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了。

這樣的民辦大學要想招到大量的優質生源簡直不可想象,要想誕生在國際上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國內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齊名的民辦大學,更是癡人說夢。

民辦大學大發展,是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法寶

從理論上說,民辦大學與公辦大學的根本區別隻有一條,那就是投資渠道不同,在其他方麵都應該享有平等待遇。

有人擔心民辦大學的“質量”不高,這在國際上尤其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確實具有廣泛性。究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對民辦大學的超前發展與放任政策,使得民辦大學發展出現了過度膨脹,一定程度上惡化了辦學條件、降低了教育質量。

目前,國際上除了少數名牌私立大學的教育質量比較穩定,其他大多數私立大學的教育質量難以進一步提高。

這種情形在我國並沒有出現。我國民辦大學的發展,不但沒有“過度膨脹”,而且還“嚴重不足”。因為我國對民辦大學的管理相對比較規範。

所以,民辦大學的“質量不高”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在審批開辦民辦大學的時候,國家不應對它過分嚴格甚至抱有某種先入為主的偏見,當然也不應當放低要求、放任自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辦大學是否發達,也是衡量社會是否成熟、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如果哪一天民辦大學的學曆證書,具有與公辦大學同等同級學曆證書同等效力時,民辦大學才有可能有大發展。

而隻有到了那時候,應試教育的弊端才能得到根本克服。

也就是說,民辦大學要有一個大發展,隻有在獲得與公辦大學同等權利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而民辦大學如果沒有一個大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就難以實現。高等教育不能實現大眾化,應試教育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

優質教育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將是稀缺資源

可以預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社會的“二元製”結構不會有根本改變,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小學教育中的優質教育資源,都還將是一種稀缺資源。

如何合理分配這種稀缺資源,是教育體製“製度設計”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無論如何設計,在這個過程中都無法消除擇校現象。

因為,擇校本身也是分配這種稀缺資源的一種有效方式。

從曆史上看,擇校的方式與目前相差不大。例如:

舉薦—→憑血統、家庭出身、家長的政治權力、本人的表現(稱為“舉孝廉”,相當於現在的“三好生保送”)等作為標準,現在同樣存在;

考試—→以考分高低作為選取標準,現在或明或暗同樣存在;

購買—→用金錢購買,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消費或產業;

抽簽—→抓鬮,現在則是電腦派位;

屬地—→按照居住地域進行分配,即就近入學。

通過考試擇優錄取最“先進合理”

以上方法各有利弊。曆史經驗證明,相對而言隻有考試製度是唯一的利大於弊。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招生實行考試製度的理由所在。

當然,這樣“恭維”考試,並不是說考試製度就沒有弊端了。相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選拔學生,確實存在著大量弊病。不過與其他方式相比,這種方式弊端更少一些。

不問家庭出身、背景,把個人能力、才學放在首位,無疑是對把家庭出身、背景、金錢多少放在首位的“身份社會”的否定。

通過一次考試來“決定命運”,確實對偶然失誤的考生來說有很大不公;但是不通過考試來決定命運,卻會對絕大多數人造成更大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