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保證人人有書讀(1 / 2)

既然考高中比考大學還難,那麼如何打通高中階段的“瓶頸”,使得高中擇校不再難呢?

在廣州市,根據預測,高峰期2006年的初中畢業生將達到12.7萬人。如果按照5∶5的比例升入高中即55806人,與1999年相比需要增加學位25681個。這還沒有包括機械人口增長、子女隨父母落戶的情況在內。

廣州市市長林樹森有“平民市長”的美譽。在2002年廣州市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一些港澳政協委員呼籲盡快建成幾所全國性的示範高中。林樹森在與港澳委員座談時表示,教育要麵向平民,要保證人人有書讀,否則“政府沒法向廣大市民交待”。

如何打通民辦高中的“瓶頸”

廣州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認為,目前麵向流動人口子女的民辦高中在廣州“確實是一個斷檔”,“教育局不應該僅僅是公辦學校的教育局,還應該是民辦學校的教育局”。

據稱,廣州並沒有拒絕社會資本進入普通高中領域。在高中階段引入民間資本,是解決高中學位緊張的一條有效途徑。

但是,民辦高中的開設不可能製定一套與公辦高中不同的雙重標準。否則,就等於教育局在鼓勵民辦學校往差裏辦。而目前申請開辦民辦高中的“絕大多數不符合要求,沒辦法保證質量。”

首先要保證“人人有書讀”

對此,我國教育產業論首倡者之一、廣州現代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鐵明持不同意見。

他認為,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下,應該對非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分層消費,針對不同階層的家庭,提供適合他們消費水準的學校。不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窮人還是富人都要讀得起書。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開辦民辦高中應當根據情況放寬要求,隻要師資力量、硬件設備、校址基本達到要求,就應當批準。

因為歸根到底,保證“人人有書讀”是發展教育產業的首要目標。如果連“人人有書讀”的目標都沒有實現,卻空談什麼提高教學質量,“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針對有人抱怨開辦民辦學校有鼓勵外來工流入、加大城市社會治安和管理壓力的擔心,民辦海珠中學副校長黃錦炎認為,外來人口是否流入主要看市場是否有工打,而根本不會是衝著某一所學校來的。如果外來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利能夠得到保障,隻會帶來社會的穩定。

民辦高中無法與公辦高中展開競爭

民辦普通高中的開辦應該讓市場來檢閱。如果門檻設得太高,民辦高中胎死腹中,又怎麼和公辦學校去參加競爭呢?

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特別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在繼續發展公辦學校的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貫徹的就是這個精神。

然而令人寒心的是,就高中階段的民辦教育來說,普遍存在著要和公辦重點高中進行升學率競賽的問題。除了少數特例,絕大多數民辦高中在競賽中都處於弱勢地位。

因為這些新辦的民辦高中不能挑選學生,其教師質量、教育經驗和水平、校風、知名度等,和知名的公辦重點中學根本就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家民辦學校、無錫市大橋實驗中學副校長張嘉彤先生也認為,民辦學校對教育局沒有過高要求,隻希望能與公辦學校真正一視同仁。果真如此,民辦學校的事情就好辦了。

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的招生分類

從2002年開始,長沙市實行了一個大動作:市管中學減少初中招生計劃、相應擴大高中招生計劃,區管中學增加初中招生計劃、相應減少高中招生計劃。到2005年為止基本完成初高中分設,實現市管高中階段教育學校、區管義務教育學校的目標。

2002年長沙市初中招生仍然實行“免試入學、相對就近、指標到校、電腦派位”的招生政策。小學畢業考試由學校組織,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考試成績不與升學掛鉤。公辦學校不得招收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生,任何學校的初中招生均不得舉行文化考試。

電腦派位的具體方法是,有該市城區戶口需要跨區升學或者有該區城市戶口現在外地就讀需要回鄉升學的小學畢業生,由戶口所在地的區教育局負責辦理跨區或外地回鄉報名手續。沒有該市城區戶口的城區小學畢業生,必須經過學校所屬教育局批準繼續辦理寄讀手續後,才能參加電腦派位。

依托重點學校舉辦的民辦學校,也必須在電腦派位後招生。隻有長沙市外國語學校、11中藝術班、30中體育班在電腦派位前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