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看擇校弊大於利(1 / 3)

從教育公平角度看,擇校現象的存在絕對弊大於利。

表麵上看,擇校似乎促進了學校之間的競爭,而實際上卻是擴大了校際之間的差距。要說“競爭”,這是一種非常不公平的競爭;要說“效率”,這是一種不公平的效率,是損害大多數學校、學生的效率。

難道我們能肯定這樣的“競爭”和“效率”嗎?

誘使升學壓力由考大學前移至考初中

曾經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隨著國家高校招生規模的連年擴大,“獨木橋”的“橋麵”年年都在加寬。高考升學率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3%~5%提高到了如今的60%~80%。這樣一來,“千軍萬馬”的升學壓力就從考大學前移到了小學升初中階段。

現在的家長似乎都有一種以升學率為評判標準的名校情結。他們認為,初中太關鍵,怎麼也得給孩子選所好學校。

在這種市場需求支配下,“就近入學”政策應聲崩潰,擇校風日益盛行。誰的升學率高,誰就是“重點學校”、“名牌學校”,形成了一個怪圈。

針對少數人“擇校吸引了家長把錢拿出來支持教育”的說法,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否定。

他們認為,擇校費嚴重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事實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用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支付擇校費的。學校,尤其是政府辦的公辦學校,不能老在學生身上打主意,不能老盯著家長的腰包,更不能用“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論調做托詞。

擇校“怪圈”是怎樣形成的

本書已經多次提到,擇校現象產生的原因在於,麵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家長的頭腦中形成了這樣一個概念:隻有先上好的初中、再考好的高中,上重點大學才有希望。

雖說跑在最前麵的不一定贏到最後,但如果“輸在起跑線上”,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許多小學生不得不從四年級開始就為之作準備,“補習大戰”卷土重來。

盡管不少人對重點中學初中入學選拔考試滿懷疑慮,認為其違背了教育規律和教育政策,但是麵對這種跳不出的怪圈,仍然身不由己加入其中。

令人同情的是,那些名聲在外的重點中學居然也有苦衷:除此之外,又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家長們對重點學校的追捧,使得這些學校的生源更加優化。生源好、教學成績更好、要想進這所學校的競爭就更激烈,“怪圈”就這樣一圈一圈地形成了。

初三學生的“實話實說”

擇校所形成的學生負擔究竟有多重,這裏讓我們來聽一聽初三學生的“實話實說”,或許會有所體會。

2002年3月6日,在離開中考還有3個多月時,某報記者采訪了濟南市某重點中學的5位初三學生。其中2男3女,一位女孩曾經擔任該校小記者站站長,因為準備中考而提前“辭職”了。

下麵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學習、家務的“實話實說”。

關於每天的作息時間安排

女孩甲:早晨6點起床,晚上7點下晚自習,10點多睡覺。

女孩乙:我也差不多。昏天黑地。

女孩丙:我有時失眠,吃了一周保健品也不管用。

男孩甲:周六和平時一樣。周日早晨睡個懶覺,上午上輔導課,下午看看報紙,“聽聽”電視。(眾人笑)

男孩乙:我隻能看看足球,也看不了全場,最多看結束前那20分鍾。

女孩丙:我們老師天天“熊”人!班裏70個人,每節課都能提問2遍,背不出就到前麵繼續背,直到背過為止。當然,她是為我們好。我的一位朋友說了一句名言:“過去我是時間的祖宗,現在我是時間的孫子。”(眾人皆搖頭、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