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教育產業化,由於每個人的角度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為教育產業化就是發展教育市場、給民辦教育提供更大發展空間;而有人理解為國家為了卸財政包袱、學校可以各顯神通亂收費。
在教育產業化過程中,越是原來國家投入大的重點學校、名牌學校,就越容易取得收益。可是,這些收益所造成的結果是進一步加大了學校之間的不平等。這樣一來,教育的公平性就更無從談起。
以前一提到教育產業化,就會令人聯想到校辦產業。而現在國家正在整頓校辦產業,今後的方向必定是學校與校辦企業相脫離。校辦產業本身很不規範,如果再拿它來賺學生的錢,就更不合理了。
國外的經驗值得重視
那麼,國外是怎樣來對待教育公平問題的呢?在國外,由於公辦學校是用納稅人的錢來建立的,所以特別強調一視同仁和公平性。
例如,在這方麵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執行了多年的“基礎教育均衡化的方針。”具體措施是,各地投資的每一所學校,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貧窮地區還是富裕地區,所有學校的占地麵積、基礎設施都必須完全一樣,以盡力保證全民教育的公平性。事實上,即使在邊遠地區或比較落後的農村,那兒的學校也跟城市的學校一樣,擁有遊泳池等各種健身設施和教學設施。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日本有一個很小的島,島上隻有1名學生,可是仍然建有一間教室,配有專門的教師和其他相關教育設施。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卻是事實。
在日本和韓國等國,國家用財政力量來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公平性。國家對那些在曆史上長期形成的教育質量、教育設施較好的學校,采取強硬措施,要求校長和教師定期輪換,人為縮小基礎教育階段的差距,他們稱這些學校為“民盟學校。”
在日本,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教科書費用都是國庫承擔的,學校教職員工的費用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負擔一半,建校費用基本上是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下級財政各負擔三分之一。
對於需要擇校的家庭來說,他們的唯一選擇是在業餘時間上補習學校,完全自費、完全高價。這些補習學校選擇餘地很大,辦學者和擇校者都完全是個人行為。
怎樣才能盡力實現教育公平
在我國,要盡力實現教育公平,政府就必須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徹底改革,大力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化,再也不能人為擴大學校之間的差距了。
可喜的是,我國現在已經開始幫助薄弱學校改善教育設施、盡力減少薄弱學校。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這種改善結果是很有限的。相比而言,更重要的是立即停止對重點學校的傾斜性支持。
在大城市中的重點學校,憑借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設施、最高的擇校費,教師收入遠遠高於大學教授。這實際上是在用國家提供的資源為學校創造巨大的商業利潤,惡化了整個基礎教育環境。
關於取消重點學校的問題,我國從1996年就開始提出。現在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已經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製度、實行高初小分離製度,重點學校也不能舉辦初中,這實際上已經邁出了很大一步。
但不容忽視的是,各校之間的差距仍然非常大,這是實行教育資源均衡化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對於地區之間存在的差距,政府應當采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即對西部地區或本地的不發達地區有更多的教育投入和資助。雖然這是一個漫長過程,但必須這樣做。
為了保障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利,不妨可以學學美國大學對黑人學生實行的優惠政策。根據美國法律規定,美國公立學校每錄取1名黑人學生,國家要給予2倍的人頭經費以資鼓勵。
如果在我國的某些學校中,也能采取這樣的財政補貼措施,當能盡快幫助薄弱學校改善教學環境、幫助困難學生增加受教育機會,在教育資源均衡化方麵也會起到有力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