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的具體表現
在我國,目前教育不公平的表現主要有3種現象:
首先是地區差距
尤其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總體來看與東部地區差距太大。
第二是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在獲得教育設施、教育質量、教育機會上很不平等。
第三是階層差距
即使在同一地區,由於擇校現象的存在,不同階層在享受優質教育方麵也存在著很大差距。常常可以看到的是,當一些富裕階層“看不上”那點義務教育的時候,另一些貧困階層的子女卻連義務教育都消受不起,更因別談優質教育。
以上種種教育不公平表現,在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階段都大量存在。例如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存在著以下3種不公平現象:
一是入學機會的不平等
雖然我國目前小學入學率在99%左右,但是還有這1%無法上學。別看這1%相對比例不大,可是絕對數量卻不小。而且這些孩子基本上分布在邊遠農村、少數民族地區,他們要上學卻無學可上。
二是教育質量的不平等
每個學校的師資力量不一樣、硬件配備不一樣、校風校紀不一樣,從而導致教育質量大不一樣。有的學生有條件選擇教育質量較好的學校,但是絕大多數學生不具備這種條件,從而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
三是地區教育的不平等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不論在教學條件、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方麵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在不同人群之間也存在著教育不平等。例如在同一城市,正式居民和打工者子弟之間享受的教育就往往不平等。
教育不公產生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這主要表現在教育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方麵。
例如,在教育條件較好的江蘇省,江蘇北部地區的教育條件就沒法跟江蘇南部地區相比;在經濟發展非常快的廣東省,廣東北部山區的教育條件就很落後,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屢有發生。
這樣的教育不公平隻能通過發展經濟來逐漸彌補。
原因之二是曆史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的重點學校製度,本來是為了集中力量培養一批精英人才、快速發展經濟,然而事實上這種做法隻適合於一些特殊領域、一定的特殊時期,並不適合於整個義務教育階段。
現在這一狀況在我國正在得到逐步扭轉和改變。
原因之三是政策導向的不平衡造成的
國家的教育政策必定對公平教育產生正麵或負麵的導向作用。不客氣地說,目前的現行政策不是在縮小教育不公平,而是相反。
例如,本來義務教育的對象是所有兒童,它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是一種政府行為,理應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然而事實上,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子女所享受的教育質量極其不平等。
原因之四是教育腐敗所造成的
隨著教育體製改革的不斷發展,教育係統也引入了市場競爭機製、擁有較多的自主權。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由於配套措施和規範沒有及時跟上,從而導致各級各類學校不擇手段追求經濟利益的腐敗行為,權錢交易、權學交易、錢學交易屢見不鮮。
原本短缺的優質教育資源就這樣被瓜分了。原本是選拔優秀學生的“保送生製度”、“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加分製度也變了味。
原因之五是教育投入的不平衡造成的
我國教育經費非常有限,這些有限財力和師資力量本來應該重點投向義務教育,而現在卻投向了非義務教育和一些重點學校、城市學校,大大加劇了學校之間固有的差距,使得人們無法享受到公平一致的教育。
試想,從來沒有做過化學實驗、從來讀不到文學作品的農村孩子,要和城市孩子參加完全相同的考試,這種競爭哪裏還有公平而言?
教育不公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
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楊東平先生認為,在目前和可以預見的將來,教育不公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
楊東平認為,義務教育是國家行為、政府行為,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絕對不能提“產業化”,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也隻是某些類型教育可以發展教育產業。例如職業學校、技術學校等,就完全應當按照市場化進行運作。而且,即使是教育產業化,也並非就是所有學校都同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