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辦民校問題多多(2 / 2)

“名校辦民校”是否屬於無序發展

“名校辦民校”在教育係統內部的爭議最為激烈,而且觀點針鋒相對。總的來說,原先的公辦名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一般都持肯定態度,而普通中小學、純粹的民辦學校則持否定意見。

爭議的核心焦點集中在以下4個方麵:

究竟是國有教育資源的流失還是增值?

究竟是擾亂還是促進民辦教育?

究竟是滿足社會優質學位的需求還是製造教育不公?

究竟是拓寬了教育投入渠道還是阻滯了政府教育投入?

否定論者認為,“名校辦民校”目前處於一種無序發展狀態,衝擊了基礎教育,導致了國有教育資源的流失。

首先,名校是政府多年政策傾斜扶持下發展起來的,理所當然屬於國有資產。而現在名牌學校出賣校名、派出本部師資力量,與一些企業、社會團體甚至政府聯辦民辦學校,收益進了名校和某些人的個人腰包,對政府、對老百姓都是不公平的。一旦出現經濟糾紛,社會投資方一走了之,到最後,爛攤子必定會掉給名校或政府,到時候就有苦頭吃了。

其次,政府對於教育的投入本來就不足,而現在名校大辦民校,給人以一種學校也可以辦學的印象,很可能會阻滯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既然學校可以自我繁殖,那麼也省得我政府投資了——這樣的結果必然會造成教育景況的更加惡化,也是“名校辦民校”者所始料未及的。

最後,也最嚴重的是,“名校辦民校”的多頭審批已經造成了學校布局日趨混亂,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也為以後的教育秩序穩定留下巨大隱患。更不用說校舍未建就大打招生廣告、挖走優質生源等問題了。

“名校辦民校”該不該一棍子打死

抱著兼聽則明的態度,也應當聽聽肯定意見。

他們認為,“名校辦民校”的最大好處是有效解決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使國有教育資源迅速增值,盤活名校優質教育資源,使整個社會教育資源總量大大增加。

例如,廣州市南海執信投資1億元建了36個初中班,番禺執信投資2億元,它們都是以省級規模標準建設的新“名校”,如果依靠政府投入要等到猴年馬月簡直不可想象。

“名校辦民校”後,往往會通過反哺的形式支持公辦教育、改善本部的辦學條件,或者以“名校培植費”的名義上繳教育主管部門,然後再分配於薄弱學校,從而提升當地的教育整體水平,這樣就起到了以強扶弱的效果。

“名校辦民校”在師資、管理、質量方麵都有相對穩定的保證,是真正的教育家辦教育;校舍、校名國有,“國有民辦”或“民辦公助”的辦學模式降低了辦學風險,較之企業家、包工頭辦的貴族學校,不僅教育質量有保障,客觀上也促進了民辦教育的結構優化。

更主要的是,社會經濟的多元化必然引發教育消費多元化,而“名校辦民校”則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經濟條件優越、資質優異的孩子,更多地享受符合其特點的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