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所謂“奧數班”,說穿了就是語文、數學、外語和綜合知識等多門學科強化輔導的統稱。
這本是一種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考試模式,被移作他用到中小學課程教學輔導中,當然也就“變質”了——原有目的是為了極少數學有餘力、成績優異的學生開闊視野、挖掘潛力的,而現在卻成為“萬眾一心”的強化輔導。不但衝擊了正常教學秩序,而且嚴重增加了學生負擔,曲解了教育部門進行“小升初”選拔考試的初衷。
“奧數班”誘發的巨大“商機”,為越來越多的社會辦學機構和良莠不分的“奧數老師”所看中。為了躲避檢查,許多人幹脆在家裏掛起小黑板上課,雇用幾個學生保姆。由於家中隻有一個衛生間,學生休息時上廁所都要排長隊。
由於各所名校的考試題目秘不示人,所以,“奧數老師”便東拚西湊教學資料胡亂開課。
一門功課每月的家教費要幾百元,有的學生一報就是3門,費用竟然高達上千元。可是,別人的孩子上,自己的孩子也得上。相比而言,一旦能夠考上名牌學校可以省下幾萬元擇校費,算來算去還是“合算”的。
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奧數熱”的背後實質上反映了家長趨從名校的盲從心態,以及優質教育資源難以合理分配的現實。
義務教育辦學應當盡量避免馬太效應
現在的義務教育狀況有些像《聖經》上說的“馬太效應”:多則給予的愈多,少則得到的更少。
那些過去一向受到社會各界青睞的學校,由於具備先天優勢和市場機製的幫助而左右逢源。擇校費及各種捐贈使其財源茂盛,學生趨之若鶩使其享盡生源上的優勢。一般學校很難對其構成“威脅”。這樣一來,義務教育學校“強勢群體”與“困難群體”之間的差距就更大了。一些貧困地區的教師和學生流失嚴重,已經到了學校瀕臨消亡的地步。
麵對這種狀況,政府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對義務教育中的“困難群體”加以扶持,那麼它們在競爭中的弱勢地位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公民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也就難以落實。
然而,馬太效應存在的一大因素,正是地方政府及其教育部門的支持。盡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初中招生實行就近入學、不準以書麵考試選拔學生、不許亂收費”等,可是好政策到了地方上都會“變通”,直至最後“變通”得麵目全非。
例如,你規定隻能“就近入學”,那我就通過“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改製學校的名義來加以推翻;你規定不準“書麵考試”,那麼我就用目測(麵試)來加以代替;你不許“亂收費”,我(地方政府)就通過傾斜政策增加對“窗口學校”、“重點學校”的財政撥款,搞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凡此種種,都使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實現基礎教育平衡,一直是各國的努力方向
高質量的中小學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家長們追逐名校的行為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地方政府部門應當保持清醒頭腦,努力使擇校熱降溫,盡快擺正辦學理念。
正確的辦學理念,應當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例如,2002年美國通過了一個法案,對於連續2年成績沒有提高的薄弱學校,政府在增加撥款、投入之後,重新加以評估。這說明,美國的辦學理念是把錢投到基礎差的學校,以進一步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而我們的辦學理念卻是相反。一方麵是政府財力有限,另一方麵是把這有限的資金重點投入到一批基礎較好的學校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進一步拉大學校之間的差距。
追求基礎教育均衡,一直是各國不可動搖的原則。因為義務教育是一種普及教育,更是一種公平教育,它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麵。而教育權利的平等,則必須通過教育機會均等來加以體現。
眼下的電腦派位、就近入學,並不能充分體現教育機會均等。為什麼那條馬路的孩子可以念省級學校,這條馬路的孩子就隻能上薄弱學校?通過居住“地段”和“運氣”來加以區分,和《義務教育法》的精神是不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