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校際之間的差異(1 / 2)

招生政策的不穩定和不連續,原因在於校際之間存在差異。那麼,應當如何看待和解決這種校際之間的差異呢?

如何看待校際之間的差異

2001年對全國300多所小學校長進行的一份問卷調查表明,他們對擇校的態度基本一致,而且多數持肯定意見。調查結果表明:

53.5%的人認為,隻要有校際之間的差異存在,學生與家長的擇校意願就必然存在,這是他們的合法權利。

43.21%的人認為,擇校現象的存在有利於促進學校之間的競爭,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

隻有12.76%的人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擇校破壞了生源的隨機性,由此加大了校際之間差距。

59.26%的人認為,校際之間的差異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28.40%的人認為,應當盡可能消除校際之間的差距。

17.70%的人認為,有差距比沒有差距好,可以形成競爭。

從上可以看出,多數人對待校際之間差異的態度是順其自然,而不是旗幟鮮明地表示肯定或否定。

這種觀點顯然與上述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原則相悖,這也反映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異。

從哲學觀點來看,校際之間差距的存在是絕對的,沒有差距是相對的。正確的發展方向應當是承認差距,但同時應當努力縮小差距。

不正常的教育經費“級差”

校際之間的差距,取決於校際之間的財力投入。

國際上有這樣一個標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600~2000美元的國家,學前和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大學階段的三級教育經費分配比例,應該在40.5∶29∶17.9。我國1997年三級教育經費的比例是34.25∶37.15∶20.32。

從中很能看出一些問題,那就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投資比例太小,大部分投資都投於非義務教育階段中去了。

我國對於義務教育的輕視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義務教育一直到1986年才建立,這時已經建國37年了。

教育資源向一些高等學校、重點學校傾斜,就必然導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產生巨大差距,造成隻有少數人能夠享受優質教育的局麵。

因為隻有5%的兒童能進入重點學校,而其他相當多的學校被淪為“垃圾學校”、“流氓學校”,完全沒有升學率。

校長的掌舵作用不可否認

校際之間的差距,與學校的掌舵人——校長的思想觀念和管理能力息息相關。一份調查資料表明:

85.6%的人認為,應當調一名優秀校長來管理薄弱學校。

60.9%的人認為,應當調一批優秀教師進入薄弱學校。

54.7%的人認為,讓好學校與薄弱學校結成對子。

42.8%的人認為,讓好學校兼並薄弱學校。

17.7%的人認為,要改善生源。

17.3%的人認為,要依靠某企業讚助改變學校整體形象。

從上可以看出,排列在第一位的是調一名優秀校長來管理薄弱學校。這表明,大家對優秀校長在改善薄弱學校中的作用是寄予厚望的。

我國目前的教育政策,傾向於努力改善基礎薄弱學校,逐步消除校際之間存在的差異。這也是取消小學升初中統一升學考試、采取就近入學方式的基本前提。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擇校熱就無法降溫。

“奧數班”曲解了選拔考試的初衷

談到小學升初中招生製度的改革,就不能不提到目前熱熱鬧鬧的“奧數班”(包括“奧語”、“奧外)。

許多人認為,參加形形色色的“頭奧班”、“強化班”、“興趣班”、“綜合素質提高班”就能提高學生素質,而學校招生也是以此作為某種衡量標準的。半推半就之間,“奧數”似乎就成了招生改革的一個方向。

統計表明,南京市2001年秋季開學後,80%以上的6年級學生都參加了各種“奧數班”,大批低年級學生也紛紛提前卷入其中。

在這熱熱鬧鬧的背後,目的隻有一個:衝刺來年11所名校舉辦的“小升初”綜合素質擇校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