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伯克希爾公司本身,該公司控股的可口可樂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富國銀行等也都在不斷回購股票。在它們看來,股市越是下跌就越值得投資:別人的股票價格越低,它們用同樣的資金買入的股數就越多;自己的股票價格越低,它們的回購成本就越低。總而言之,他們更希望股市下跌而不是上漲。
這是一種什麼邏輯呢?原來,它需要有幾項前提條件:
首先,伯克希爾公司是長期投資者,不希望在近期賣出股票,所以它根本不希望近期股票價格能上漲;相反卻希望下跌,因為隻有下跌後才能攤低買入成本。如果希望股價上漲,也是希望今後在準備賣的時候漲。
其次,伯克希爾公司始終擁有大量的資金,股市下跌後能夠隨時買入股票,不會出現“望洋(股市下跌了卻沒錢投資)興歎”的局麵。
最後,伯克希爾公司買入股票後即使被套也不擔心,因為它的股票質地優秀,每年從中得到的分紅就非常可觀,這時候對股票價格的波動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這一點,伯克希爾公司2008年投資的高盛集團、通用電氣公司就很能說明問題。巴菲特投資該股票能夠從中每年獲得10%的固定分紅,這時候哪怕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跌到隻有每股1美元也無傷大雅。
所以,巴菲特提醒伯克希爾公司股東說,以後在報紙上看到頭版頭條報道“股市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時,不妨把它讀成“股市暴跌,不投資者損失慘重而投資者賺翻了。”他嘲笑這些記者常常會忘了一條樸素的真理,隻要有賣方就會有買方,股市中有人損失就會有人盈利。
他舉例說,伯克希爾公司就是依靠20世紀七八十年代股市低迷時所做的一係列投資,賺了不少錢。說到底,股市是對一個短期投資者不利、對長期投資者有利的市場。伯克希爾公司當時所做的一些投資決策,在20世紀90年代陸續得到驗證,遺憾的是現在(1997年)已經找不到這樣好的投資機會了。不過他相信,再過幾年一定會找到真正讓他感到興奮的投資機會。他的意思是說,1997、1998年美國股市大漲,等到再過幾年股市暴跌的時候,就是伯克希爾公司趁機海底撈月的時候了。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訣】
巴菲特認為,隻有在短期內準備賣出股票的人,才會為股價上漲感到高興,長期投資者應該期待股價下跌,這樣才能不斷攤低投資成本。當股價下跌到接近底部時,投資者應該把所有資金全都撲上去,滿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