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教訓(1 / 1)

有人說宋朝發展經濟有一套,不得不佩服,可是談到與周邊國家打仗就不怎麼樣了;甚至有人稱宋朝是中國封建曆史上“外交最恥辱”的朝代。

關於這一點,可以說曆來褒貶不一。本書認為,說宋朝“打仗不行”主要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是上述觀點本身是“大國主義”情結在作怪,是用現代觀點來看曆史問題,沒有也無法體會到當時政府的難處和百姓人心思定的願望。

例如,當時北方契丹建立的遼國人口不到宋朝十分之一,可是打起仗來卻要比宋朝主動得多,1004年遼軍就一直攻打到宋朝的心髒地帶。

究其原因在於,曆史上的少數民族地廣人稀,打起仗來無所顧忌。從影片中能看到,他們打仗從來也不準備糧草什麼的,打到哪裏算哪裏(無產階級最具有革命的徹底性?);而大國打仗光是準備糧草就得數年,並且紀律嚴明,所以靈活性當然也就不夠了。在這種情況下,宋朝與其集中全國的人財物力打一場不知勝負的仗,不如用較小的代價就擺平對方,換取長久和平;同時,再把損失從與對方的經濟貿易中撈回來。

在宋朝看來,這才是真正地對人民生命和財產負責,是解決國際糾紛的最好典範(現在的美國就是學的這一套)。事實上,宋朝和遼朝在從此以後的100多年裏一直相安無事,表明這種做法是雙方都能接受和肯定的。

除此以外,1038年宋朝與西夏國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處理的。相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實行追求“富國強兵”的改革,最終卻在保守派的強烈抵抗下陷入長期的黨爭之中。

二是當時的宋朝實際上擁有中國封建社會中步兵裝備最好的軍隊,也是抗擊蒙古軍隊時間最長的朝代;宋朝水師是全球最強的水師;宋朝軍隊是中國曆史上最忠誠的,例如1279年崖山海戰時即使大勢已去,仍然有20萬軍民跟隨幼帝、10多萬軍民戰敗殉國;1259年的重慶釣魚城之戰更是改變了世界形勢。但無奈天不助宋,宋朝走投無路。

首先是氣候不幫忙。宋朝恰好處於曆史上的小冰河期,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嚴寒。史料記載,當時的京都臨安是年年大雪紛飛,北方更是苦不堪言。於是,北方的遼朝、金朝、蒙古遊牧民族不得不拚命向南拓展,給南宋造成持久的軍事壓力。他們背“寒”一戰,更加驍勇善戰,戰鬥力特別強。當時宋朝最多時有上百萬軍隊,但主要集中在京城保衛皇帝,能夠調到邊境的還不到一半,並且還要同時在兩處作戰,而其中一處的西夏一國就擁有50萬軍隊,每次出動的部隊至少10萬,後期更是號稱30萬至80萬軍隊同時攻打宋朝,宋朝又怎麼吃得消呢?而當時宋朝麵對的金朝也不弱,再怎麼說,它也是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二的強國哪。

其次是宋朝軍隊以步兵為主,沒有騎兵(因為缺少馬匹來源),所以很難與北方民族抗衡。別人騎在馬背上一路狂奔,你卻隻能在地上行走,又怎麼鬥得過對方?嶽飛之所以能與金軍主力硬碰硬,主要也是他在戰鬥中繳獲了大量的馬匹、組成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才能主動出擊的。

三是宋朝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完整朝代,隻是當時一個較大的封建割據政權而已,甚至可以看作是五代十國的延續或第二次南北朝時期,因為它從來就沒有統一過整個中華帝國。理解了這一點,也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它在軍事上會如此軟弱了;更不用說,經濟成功與軍事弱勢之間還有某種密切聯係,軍費開支少正是經濟輕裝上陣、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

四是宋朝長期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大富大貴消磨了鬥誌。一方麵是它不把其他少數民族國家放在眼裏,不願意攻打別國;另一方麵,其他少數民族則看著宋朝的富裕眼紅,把它當作是“吃大戶”的首選對象。

就這樣,在北宋的最後出現了“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父子死無葬身之地,直接導致北宋滅亡。1127年北宋滅亡之後,宋徽宗第九子趙構繼承皇位,1129年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取“臨時安置”之義),史稱南宋。南宋的軍事力量更弱,所以依然隻能通過議和方式來苟且偷生。尤其是到了中後期朝廷腐敗不堪,最終在1279年厓山海戰中被元軍所滅。所要指出的是,南宋末期雖然腐敗,但經濟依然非常發達,科技、外貿、對外開放程度都非常高。倒是南宋滅亡後被遊牧民族接管,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文明才開始衰落,並最終退出世界主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