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的其他區域開始流行工房勞動。例如,在高盧(今天的法國)、非洲北部臨近地中海的地區,在意大利、高盧南部、西班牙,那裏就在工房在製造並出口一種精美的陶器;在毛裏塔尼亞(今天的突尼斯)生產並出口的陶器上,出現了用貴金屬銅或銀壓製的外形。
從公元前27年到公元192年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從公元193年到235年的這個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
前期帝國時期一共經曆3個王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帝國版圖也逐步擴大,最大時一度到達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南到非洲北部,北至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這樣一個龐大的區域;地中海則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海。
後期帝國時期是從公元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康茂德被刺身亡、193年建立塞維魯王朝開始的,所以一開始就留下整個後期帝國將要出現社會和經濟動蕩的陰影。
果不其然,這時候的羅馬社會、經濟、軍事危機層出不窮,並且時間跨度長達近百年,直至羅馬帝國結束的公元3世紀左右達到空前規模。問題嚴重到怎樣的地步呢?當時不但戰爭頻發、皇帝更迭像調馬燈一樣地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奴隸和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整個羅馬亂成一鍋粥。所以也有史學家稱這段曆史(公元193至284年)叫“3世紀危機時期”。
不過,這段曆史很快就過去了,畢竟奴隸和農民起義、城邦混戰在那個時候屢見不鮮。公元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裏先奪取皇位、掌握了帝國政權,隨即宣布改元首製為多米那特製(君主製),照搬照抄東方君主的那種統治形式和禮儀,同時實行多項改革,使得羅馬帝國雄風再起。
自從戴克裏先改革後,他的王位繼承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製,宣布自己才是唯一的君主,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廷,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死後,羅馬帝國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不過由於西羅馬帝國不斷出現經濟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終於在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入侵後被宣告滅亡。
而這時候的東羅馬帝國又經曆了差不多1000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而它在公元7世紀左右曆經人民起義、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係列社會變革,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階段。
從這個角度看,羅馬帝國的興盛和衰敗主要因素在經濟。尤其是因為長期戰爭、政治動蕩政府濫發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這點下麵再談。
政治體製為經濟繁榮起到有力的保駕護航作用
古羅馬經濟的強盛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功勞,也不僅僅是戰場上打勝仗的功勞,而是與當時先進的政治體製為經濟繁榮保駕護航分不開的。
史學家認為,古羅馬政府是一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它超越了當時各城邦狹窄的政治框架,從而才創立起一個把地中海世界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
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古羅馬的政治體製究竟是怎樣的。
本書前麵已提到,古羅馬曆史分為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三個階段,橫跨上千年。不用說,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古羅馬的政治製度不可能一成不變;但難能可貴的是,它能做到政治製度不斷適應經濟發展和帝國擴張的需要,從而有力地保證了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例如:
古羅馬王政時期,采取的政治製度主要是軍事民主製。在統治階級王、元老院、庫裏亞會議三大係統中,王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但他沒有行政權力;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裏亞會議的預決機構,在今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常委會;庫裏亞會議(民眾大會),則可以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在今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代表大會全委會,有權討論和決定一切重大問題。這種扁平化政治體製的處理方式非常簡單,很適合當時羅馬處於父係氏族社會、版圖不大的社會背景。
古羅馬共和時期,采取的政治製度主要是寡頭政治製。因為當時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奴隸主、貴族們已經不再滿足於過去的那種平等民主製,而想獲得更多特權了。突出表現在,這時候的執政官不但擁有最高軍事指揮權,並且還擁有最高行政權力。雖然執政官需要通過選舉來產生,但選來選去總不會選到平民百姓頭上去。權力至高無上的庫裏亞大會也被等級森嚴的森都利亞民眾大會所取代,至此,所謂的共和製實際上也就演變成了少數貴族專政的寡頭政體。
古羅馬帝國時期,采取的政治製度是軍事獨裁君主製。之所以如此,同樣是與當時的客觀形勢分不開的。自從羅馬被卷入長達百年的內戰後,最終獲勝的奧古斯都野心膨脹,迫切希望能建立個人軍事獨裁;與此同時,羅馬帝國的宏大版圖也使得過去的那種寡頭政治已經不夠用了,客觀上也需要中央集權來施行管理。具體地說:
帝國初期實行的政治製度是普林斯製(元首製)。它名義上雖然還是共和製,但實際上帝國元首已經集軍事、行政、宗教大權於一身,沒有誰能夠左右得了他;並且可以不斷連任,這實際上不就已經成了皇帝了嘛。這樣的政治製度簡單而高效,為後來200多年羅馬帝國的和平穩定和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帝國後期實行的政治製度是多米那特製(君主製)。容易看出,這實際上在帝國初期就已經打好了基礎,看到了這種端倪;但最終促使這一轉變的是公元3世紀左右帝國局勢發生動蕩,迫使皇帝不得不撕下共和製度的偽裝,幹脆宣布自己的皇權就是神授的,神聖不可侵犯,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皇帝。為此,羅馬帝國仿效東方文明的君臣之禮,到處封王,以加強中央集權;當然,與此同時,他們還利用基督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