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2 / 3)

在公民權和城邦管理思想上,城邦具有公民集體的排他性和獨立性。不同城邦之間各搞各的,界限非常清晰,完全不用擔心被其他城邦兼並。

這種排他性是指,城邦的公民權不可能輕易授予異邦人,同時也不允許異邦人購買本邦土地;異邦人在本邦做生意,需要繳納特別賦稅;等等。例如,異邦人在古雅典從事商業活動,就需要繳納專門的人頭稅;在古斯巴達從事商業活動,需要繳納專門的土地稅和工商費,等等。

這種獨立性是指,城邦公民與非公民處於對立地位。例如,當時的“斯巴達人公社”就是由大約9000名斯巴達人組成平等的公民集體,是當時的統治階級;他們高高在上、可以不勞而獲,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4%。

古希臘城邦的形成條件

從典型意義上看,城邦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

否則,就不會形成“城”和“市”,更不會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與此同時,這種經濟發展還不能嚴重侵害小土地所有者、小手工、小農經濟的根本利益,否則如果得不到他們的擁護,城邦的經濟基礎就不牢靠。

二是奴隸製發展到一定程度。

否則,如果全都是奴隸身分,公民的自由身份和特權又從哪裏來呢?並且,這種奴隸製不能排擠自由民的勞動,否則也就無法做到軍民合一。

三是土地財產權發展到一定程度。

否則,沒有這麼多土地來分配給公民,公民的集體土地和私有土地都無法得到保障,他們還有什麼“動力”來保衛這個城邦呢?

而眾所周知,要擁有增量土地就必須對外擴張;並且,這種對外擴張還要能適應城邦的統治手段。換句話說就是,城邦對外擴張後得到了更多的奴隸和土地,城邦對他(它)們要能駕馭得了。

古希臘城邦的形成方式和途徑

總體來看,古希臘城邦的形成方式和途徑主要有以下三類:

早期移民和後來大殖民運動中建立的城邦

前者如小亞細亞沿岸和愛琴海各島嶼上的愛奧尼亞諸城邦;後者如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的各殖民城邦。

氏族製度解體和征服其他居民過程中建立的城邦

例如,希臘麵積最大的城邦斯巴達,就是公元前12世紀左右多利亞人從希臘半島北部南下,侵入伯羅奔尼撒半島,毀滅了斯巴達城,然後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左右逐漸建立起來的。

氏族製度解體和階級分化基礎上建立的城邦

例如,位於希臘中部的雅典,受多利亞人南侵的影響,其他城邦的居民為躲避戰亂便紛紛逃難到雅典,對原有氏族管理機構形成很大衝擊,直接引發公元前1250年左右的提秀斯改革,建立了新的城邦。

提秀斯改革最初是由雅典第十代王巴賽勒斯(Basileus)提出的,經曆了相當長的一個曆史發展階段。它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出身和職業,將全體居民分為貴族、農民、手工業者三個等級,賦予貴族擔任社會公職的特權。就這樣,氏族部落管理機構搖身一變成為貴族獨占的國家機構,從而標誌著雅典國家的正式誕生。

也就是說,至此,新生的雅典才正式成為貴族統治的城邦,一切權力全都由貴族所壟斷。

大殖民運動的原因和方向

古希臘人的對外移民是從荷馬時代開始的。但是到了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時,他們在紛紛建立城邦的同時,進一步加快了對海外的大規模殖民。一開始還是民間的、分散的、無序的殖民,發展到後來就成了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殖民運動。

由於這種殖民與荷馬時代的氏族部落遷移有很大不同,社會曆史背景也更為波瀾壯闊,所以史稱“大殖民運動”。

大殖民運動的原因

歸納起來,大殖民運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人口過剩的需要。

人口過剩了,就不得不需要四處尋找生存空間。這就像兒子大了需要買房另外住出去結婚一樣,可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剛性需求。

古希臘為什麼會人口過剩呢?這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外,更主要是由土地兼並造成的。

荷馬時代末期人民安居樂業,人口自然增長速度過快,就已經顯得耕地嚴重不足了;而這時候的貴族有了錢之後,“英雄所見略同”的都是購買和掠奪土地,從而導致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隻好想方設法推動對外殖民,否則很難確保國內社會和諧。

二是市場擴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古希臘人迫切需要通過殖民運動在海外建立貿易據點,一方麵向海外傾銷本邦產品,另一方麵也好借此機會尋求海外的廉價原料。可以理解為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三是流亡海外的需要。

城邦內部貴族和平民、貴族和貴族之間鬥爭不斷,那些在鬥爭中失敗了的貴族就不得不流亡海外,通過海外殖民企圖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四是天災的結果。

公元前7世紀後期,錫拉島大旱,7年無雨,居民不得不被迫抽簽決定每兄弟兩人中必須有一人殖民海外。這當然就是一種無奈的流放了。

大殖民運動的方向

接下來看,古希臘人大殖民運動的方向又是什麼呢?換句話說,這些希臘人向海外殖民的目的地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