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統治後期,長孫無忌在朝臣中權重無比,為了在太宗之後仍維持這種局麵,長孫無忌希望未來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應該由一個仁孝聽話的外甥充當,這樣,自己會得到尊重,權勢會得到保障。因晉王李治生性懦弱,成為他極力支持的對象。而魏王李泰則不同,從小聰明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後喜好經籍、輿地之學,從貞觀十一年開始置文學館收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投門下,形成一股政治勢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員不放在眼裏不說,關鍵是不去爭取舅父對自己的支持。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黨羽,絕不是他這個舅父,所以不願李泰立為太子。
兩子爭立,一邊是才華出眾的李泰,一邊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說,立李泰是自然的,但唐太宗不能。李泰集團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他們靠祖上資蔭,身處高官,奢侈放縱,希望通過李泰當皇帝,達到驅逐元老,自己掌權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績、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勳,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貞觀政治的忠實執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後,貞觀政治依然堅持下去,隻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絝子弟。為此,他不得不舍愛立李治為太子。由於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後,思想仍在動搖反複,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擋了回去,說:“晉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君乎?唐太宗隻好作罷,臨終前,將輔佐李治的重任托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長孫無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元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初年,實際執政的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忠實執行唐太宗的遺訓,繼續推行貞觀政治:貫徹均田今,社會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貫徹以詩賦取士,增加進士科人選,擴大統治基礎;親自組織編寫《唐律疏義》,並將之頒行全國,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製;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一;特別是恢複執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斷了的休養生息政策,終結了長期對高麗的戰爭,順民情,得民心。高宗統治初年,即永徽年間,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各方麵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徽之治”,常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這一成果的取得,有賴於長孫無忌的忠心輔佐,有賴於股肱大臣們的齊心協力,特別是受顧命之托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唐高宗對二人也是格外尊重信賴,“恭己以聽之”,尤其是長孫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
高宗仁弱聽話,是長孫無忌執意要立他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諷刺意味的也正是這昏庸懦弱,最終致長孫無忌自己於死地。長孫無忌的結局冤屈而悲慘,但似乎又難以避免。是曆史的偶然嘛?那麼,或許,又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