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最後一根支柱:長孫無忌(1 / 3)

光榮榜:姓名:長孫無忌

一點常識: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係,後改為長孫氏。

親緣關係: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後的哥哥。

榮譽:齊國公趙國公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座右銘:緬懷美麗的貞觀,緬懷與太宗共度的日子。。。。

一生的輝煌與落寞:

長孫無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長孫氏。長孫氏是北魏以來的士族高門,屬於軍事貴族。但長孫無忌本人,在軍事方麵雖有一定謀略,但並不善於統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話說:“聰明鑒悟,雅有武略”,“總兵打仗,非其所長。”這種情況與他早年經曆有關。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與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長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很有才華和名望。在這樣一個文化素養高的家庭中,長孫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無忌“好學,該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高士廉識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發現李世民是個非常之人,把長孫無忌的妹妹聘與李世民,後來李世民做皇帝,冊封長孫氏為皇後。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給李世民後,兩人關係更加親密。

從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統一天下,長孫無忌一直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但卻沒有什麼顯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顯露頭角,是在玄武門事變中。唐朝建立後,李淵集團發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爭奪皇位繼承權。

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顯赫軍功,不僅使其本人產生了覬覦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開始是李建成想對李世民下毒手,但沒成功。李世民問秦王府的僚屬們:“阽危之兆,其跡已見,將若之何?”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今嫌隙已成,一旦禍機竊發,豈惟府朝塗地,乃實社稷之憂,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國家。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正在今日。”長孫無忌說:“吾懷此久已,不敢發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謹當白之。”於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同勸李世民先發製人,認為隻有如此才能轉危為安。

此時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也在加緊活動,用重金收買李世民部將尉遲敬德,遭拒絕後,又對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府智略之士,可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耳。”於是,向李淵讒毀二人,將之逐出秦王府。這樣李世民最為心腹之人隻有長孫無忌仍在府中。

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李世民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與靈州都督李靖商議,征求行軍總管李世績的意見,二人都表示不願意於。

正在此時,突厥南下侵犯,按慣例應由李世民督軍抵禦,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薦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北征,並調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等同行。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想借機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將,並計劃在為李元吉餞行時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與長孫無忌等商量,又派長孫無忌秘密召回房玄齡、杜如晦,共同謀劃了玄武門兵變。六月四日,李世民親率長孫無忌等十人,在玄武門成功地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成了太子後,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後一再說:“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複執國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霍氏等專權的教訓,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為太宗奪取皇位,長孫無忌確實立有殊功,但擔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還不夠。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勢,但他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曆史上許多外戚,依恃女兒或姐妹“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他以盈滿為戒,懇請太宗批準他辭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後也為之請求,太宗不得已,讓他辭去了尚書右仆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這一年,太宗在文武大臣的陪護下,親至長安西郊祭祀,起駕返回時,特令長孫無忌與司空裴寂二人升用金輅以示寵幸。貞觀五年(631年),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以元勳封每人一子為郡公。貞觀七年,太宗冊書,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太宗不準,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追思創帝業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