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遺忘的俊才:李恪(1 / 1)

李恪何人?對曆史無多大興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應該說,李恪是大唐一位極卓越的王子。

吳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恪天然帝王的資質,又深得太宗的器重,僅僅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愛女,他便隻能與皇帝的寶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對這一點看得很深也很透徹,所以他才能當機立斷,決意清心寡欲,遠離長安這權力的中心,在偏遠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遠的吳王。

李恪是宮廷裏孕育出來的一個溫文爾雅的偉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著極盡奢欲的隋煬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孫貴族。他擁有最最非凡的氣質。

按照封建傳統,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這樣,有資格繼承王位的,隻能是李世民的正宮長孫皇後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因此長子李承乾八歲即已被立為太子。但李承乾後來欲謀殺父王而“搶班奪權“,濮王李泰密謀奪太子位,兄弟二人雙雙敗露,一廢為庶人,一貶徙鄖縣。惟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便隻有李治了,後來他果然繼承李世民成為唐高宗。

但在當時,李世民知他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這副重擔,便寄希望於他最鍾愛的兒子—吳王李恪。

《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記李恪:“司空、安州大部督吳王李恪母,隨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其類已。即名望甚高,甚為物情所向……”《資治通鑒》所記與此相同,並綜合評論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

李世民認為李恪具文武才很像自己,並欲立他為太子。也因此,對李恪格外厚愛,在《舊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唐鑒》等典籍中記載頗多。摘其要者介紹如下:

貞觀十年二月乙醜日,李世民將其六位弟弟,六位兒子在王位之外加封為各州部督後,將他可信賴的弟弟李亢景和寄予願望的兩個兒子李恪、李泰留下單獨談話:“……汝等位到藩王……當須自克勵使善事日聞,勿欲縱肆情,自陷刑戮。”

不久,貞觀十一年正月辛卯日,李世民又將李恪由潭州都督改派為安州都督。李恪將赴任時,李世民專寫了一封語重心長,情深意切的信告訴他:“……汝宜自勵誌,以最日新,方遠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李恪盡管聰穎非常,但那皇子的驕恣和父親的備加寵愛卻使他這年冬季惹了禍:他頻繁外出射獵,使安州百姓的禾稼很受了些損失。李世民知道後大怒,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職,並削去食邑三百戶!愛之切而責之重,李世民正國為對李恪寄予厚望,所以對他的過失也絕不姑息寬貸。李恪免職回京後,李世民於日理萬麵中找李恪單獨作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父之愛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訓也。子能忠孝則善矣,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必自致刑戮。父雖愛子,將如之何?”

巍巍大唐,該有多少大事亟待李世民處理?何況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人決斷。但他竟然能對一個庶出的李恪如此關注,擠出時間,父子促膝,動之以父子真情,曉之以治亂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之規,娓娓道來,語重心長。他該對這個庶出卻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假若李世民傳位於李恪的構想得以實現,那麼“貞觀之治”後的大唐在李恪經營之下,必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可異,曆史不能假設,怯懦的李治繼承了大統,又為武則天所專權,使李唐王朝的子孫遭受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於世,名傾四海而被權臣、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誣陷而殺。曆史的長河在這裏打個深深的漩渦!

可是,當太宗去世後,高宗繼位沒幾年,李恪還是被褥冤枉地連坐於房遺愛的謀反案件。李恪被冤殺後,從宗室、朝臣到民間都認為冤屈。迫於輿論壓力,唐高宗封李恪為懋林王並為其立宗廟。他的四個兒子皇孫一樣被流放嶺南之外,但終因李恪屬影響至大而未被加害,且後來封王加爵,有的曆任五州刺史,有的曆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孫子及曾孫輩也是代有名臣。我們可以這樣說,李恪是大唐出類拔萃的棟梁之材;李恪的家族是大唐卓越優秀的家族。盡管他生命過早逝去,但是曆史終究還是沒有遺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