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麗的事兒(1 / 1)

唐初,朝鮮半島為高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北部為高麗,南部為新羅,西部為百濟。

三國皆遣使與唐往來,武德五年(622)唐高祖賜書高麗王高建武,讓他遣還隋末流亡高麗的那些人;同時高祖也命令各州縣歸還來自高麗的那些流亡者。

但是,三國始終互相攻擊;高祖當時忙於鞏固內部,無暇他顧,對朝鮮半島沒怎麼關注。

貞觀五年(631),太宗遣使去高麗,毀掉了高麗用隋亡士卒屍骸所築的京觀,並且把屍骸收斂起來,一同埋葬了。高麗害怕,忙修長城一千餘裏,以此來防範唐的進攻。

貞觀十六年(642),高麗內部發生叛亂,高建武之弟的兒子高藏自稱為王,獨理政事。

貞觀十七年,百濟攻下新羅四十多座城,又和高麗連兵,斷絕新羅入唐的道路。新羅急忙遣使向唐求援,太宗遣使出使高麗,希望高麗收回軍隊,不要在進攻新羅,否則後果自負。但高麗不聽。

太宗聞之大怒,準備出兵高麗。當時,唐已滅掉了*,吐穀(yu去聲)渾、高昌等地相繼歸屬,西突厥在西域的勢力已大為衰落,西北邊疆相對穩定了下來。太宗這時已開始著手解決遼東問題。

貞觀十八年(644),太宗決定親征高麗。群臣多上疏勸阻,褚遂良也建議派二三猛將率兵去就行了,不必親自去。

太宗不聽,並且認為自己還沒有老,決心要教訓教訓高麗。

十一月,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行軍大總管,率江淮等地勁旅四萬,長安、洛陽兩地招募壯士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渡海趨平壤;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六萬久部分西北胡兵趨遼東,水陸兩軍並進合擊。又令新羅、百濟、奚、契丹配合唐軍分路出擊。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太宗把長安交給房玄齡,親率諸軍自洛陽出發至前線督戰。四月,李勣、李道宗攻克蓋牟城(今遼寧遼陽東北)俘獲兩萬餘人,糧十餘萬石。五月,張亮率舟師攻下卑沙城(今遼寧金縣),獲男女八千,兵抵鴨綠江。唐水陸兩軍皆獲戰果。

李勣軍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高麗步騎四萬救遼東,李勣、李道宗引兵大敗之,斬首千餘級。這時太宗率兵渡過遼水,並且把橋拆掉,以示攻占的決心。李勣攻遼東城,晝夜不息,太宗引精兵與李勣會師在城下,圍城數百重,喊聲震天地。唐軍借助風勢放火,焚燒城樓,大火蔓延城中。將士等城,力滅守軍,遂將遼東攻下。殺了一萬多人,並且得到了兵力萬餘人,男女四萬口。

接著又進軍白岩城(今遼寧遼陽東北),右武位大將軍李思摩中了弩矢,太宗親自為他吮血。六月,白岩城投降,得男女萬餘人。

六月,太宗從遼東出發,進軍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類似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高麗、靺鞨兵十五萬前來營救安市。一直到城東南八裏,依山布陣長四五十裏。李道宗建議:高麗傾國來戰,平壤守備必弱,願率精兵五千,取平壤覆其根本,餘眾可不戰而降。可是太宗覺得這太冒險,沒有同意。

太宗親自指揮李勣、長孫無忌等諸軍鼓噪並進,奮擊安市救兵。這時正趕上雷電交加,薛仁貴穿著怪異的衣服,大呼陷陣,所向無敵。大軍猛攻,高麗兵大潰,斬首兩萬多人。高延壽、高惠真率餘部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這次戰役得到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領,高麗舉國震驚。

太宗認為安市城險兵精,守將善戰能守,就對李勣說:“建安兵弱而糧少,如果出其不意,必能攻克,你可先攻建安,如果建安攻下了,那麼安市就不在話下了。”李勣卻以為軍糧都在遼東,如果越過安市而南下進攻建安,恐怕糧道被截,於是希望先進攻安市。

七月,太宗率兵到安市城東嶺,但高麗憑借地勢險要,堅守不出。唐軍久攻不下。九月,高延壽、高惠真獻計先取烏骨城(今遼寧丹東西北),其他小城必定望風奔潰。然後收其資糧,直取平壤。群臣皆讚同,但獨長孫無忌認為天子親征,一定要取萬全之策,建安、新城高麗軍還有十萬多人,如果先攻烏骨,很容易使腹背受敵,這樣還不如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然後再長驅直入,這才是萬全之策。唐軍繼續猛攻安市,李道宗率眾於城東南築土山,高出城牆數丈,俯視城中。高麗兵趁機出城奪土山,唐軍攻之不能下,李道宗負傷。

太宗見遼東氣候早寒,草枯水凍,並且糧食將要用盡,大軍難於久留,九月,便下詔班師,渡遼水。十月太宗進入臨渝關(今河北秦皇島市東山海關),十一月,到達幽州。這場戰役攻下了蓋牟、遼東、白岩、卑沙等數城,但卻使七萬多人流離失所,死掉了四萬多人,戰士也死了近兩千人,戰馬更是失掉了十分之七八。太宗深深地後悔,麵朝群臣他不無感觸地說:“如果魏征還在的話,他決不會讓我犯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