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份名單說起,太宗共有十四子。據《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記載:長子:恒山王李承乾;
次子:楚王李寬;
三子:吳王李恪;
四子:濮王李泰;
五子:齊王李佑;
六子:蜀王李愔;
七子:蔣王李惲;
八子:越王李貞;
九子:越王(後晉王)李治;
十子:紀王李慎;
十一子:江王李囂;
十二子:代王李簡;
十三子:趙王李福;
十四子:曹王李明。
太宗這14位王子,是皇後及九位嬪妃所生。前麵提到過,按照封建傳統,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這樣,有資格繼承王位的,隻能是李世民的正宮長孫皇後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
從太宗第五個兒子,齊王李佑說起。李佑性情急躁輕浮,他的舅舅陰弘智對他說:“皇上的兒子那麼多,一旦皇上萬歲了以後,你一定要找一些壯士來守衛自己。”李佑以為舅舅的話很正確,他的舅舅便順水推舟教他如何才能暗中招募那些不怕死的壯士。
太宗一直挑選那些正直的人士做長史司馬,以輔佐諸王,諸王如果有什麼過錯,同時也要上報給皇帝。
齊王李佑親近很多市井無賴,而且喜好打獵,因此他的長史權萬紀就多次勸諫他,不要和那些人有所往來。但齊王不聽偏要和他們來往。權萬紀就把那些市井無賴給驅逐出去了。可是齊王又暗中把他們召了回來,比以前更加寵信了。
太宗經常寫詔書來責備李佑,權萬紀怕受牽連,就對李佑說:“王如果能夠改過自新,我可請求進庭啟奏皇上。”權萬紀列舉李佑的過失,李佑都一一承認了。
權萬紀到了京師,對太宗說,齊王定能悔改。太宗很高興,一方麵勉勵權萬紀再接再厲,另一方麵又細數李佑的過失,同時又給他寫了詔書。李佑收到詔書後,卻以為是權萬紀出賣了他,為此他非常憤懣,決心要幹掉他。
太宗以為校尉韋文振這個人謹慎耿直,就派他當李佑府的典軍。
權萬紀回到齊府後,見李佑沒有悔改,就把李佑豢養的那些鷹犬給放了,並且讓那些市井無賴見不到齊王。有一天晚上,權萬紀家裏落下了一塊石頭,他懷疑這是那些無賴想殺自己,便上疏報給給太宗。
太宗便命令李佑和權萬紀一同進朝。李佑以為自己的事情泄露了,便把權萬紀給幹掉了,並且召集部隊宣布造反。李佑的同黨又逼迫韋文振和他們同謀,韋文振不從,也被他們殺掉了。這事發生在貞觀十七年(643)。
太宗大怒,敢造我的發!太宗派李勣率軍隊前去鎮壓。李勣的軍隊還沒到,李佑就被內部的人抓了起來。
李佑被押到京師,太宗賜他在內侍省自盡,其同黨四十四人也都被處以死刑。齊王的案子到這並沒有完。因為這其中卷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太子李承乾的死黨乞幹承基。承基是怕死之人,為了立功贖罪,把太子謀反的事供出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從太子說起吧,承乾從小天資聰穎,李世民當了皇帝後,他便封為了太子。太上皇李淵死後,太宗在服喪中就把政務交給了年僅十八歲的太子處理,雖然年紀小,但是把政務處理得頗為得法。
但是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太子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好歌舞,好美色,而且性情殘忍。經常在府內搞一些軍事演習,而且時不時地裝死,還學突厥人的樣子,披頭散發。但是他在太宗和大臣麵前卻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滿口忠孝。
這時魏王李泰開始脫穎而出。李泰好讀書,文章寫得很不錯,而且還主動支持編纂《括地誌》一書,太宗知道後非常高興,重重地賞賜了魏王。
太子看到自己的位置受到了魏王的威脅,便千方百計地來穩固自身位置。其實,太宗還真沒有換太子的決心,因為他的太子位置就是爭來的,他不希望這些舊事再次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