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遊擊戰興起(2 / 2)

在遊擊戰的大概念下,日軍每損失一人一槍,中國方麵就增加一槍及其所帶的子彈,而日軍想找對手作戰,甚至找不到對手。反而是軍隊隊伍有時受到中國獵人的襲擊,在多人負傷後,隻能找到中國獵人來不及拿走的獵槍。一杆原始的不像話的廢鐵槍。

在陳邦棟部新一旅一團一營楊震部的戰史上,就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我營於民國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割斷了王莊堡與砂河鎮間20餘裏的電話線,各連隨之沿公路戰鬥部署展開。至19日晚,一連擊斃日軍電話兵5名,繳獲三八大蓋三支,電話線兩拐。二連擊斃電話兵4名,繳獲三八步槍三支,電話線一拐。三連擊斃4名,繳獲三八步槍兩支,電話線兩拐。四連俘獲查線偽軍一個班,繳獲步槍9支,電話線兩拐。所謂一拐兩拐,是指電話兵身上背的繞滿電線的線拐子。

日軍連續吃虧後,除加緊訓練皇協軍(皇協軍士兵主要是因戰爭而沒有飯吃的人,被打散了部隊的前國軍士兵)外,就是加強炮樓間的信號旗聯絡,不再過重看待電話是否連續暢通。在斷了多天後,再找個機會將電話線接通。因八路不可能始終守著那裏,人是需休息的。

於是,八路軍的遊擊戰也轉向更高級別的“拔點戰”和“圍點打援戰”。

以八路軍新一旅的魯家崗戰鬥為例。魯家崗為一個80餘戶人家的村莊,是正太路上的一個小高地,左右可觀察到正太路沿線各10裏的情況。因地勢高,吃的是井水。日軍在此駐有一個小隊兵力,另有皇協軍一個連配合。八路軍新一旅一團決心拔除這個地點,於是先放出風聲,八路軍要來打魯家崗了。這樣村裏的百姓紛紛避戰外出了。

當百姓外出達到相當嚴重程度時,皇協軍連長黃三朗向日軍小隊長龜田少尉彙報了八路軍將打來的情況。但龜田少尉並不重視,土八路沒有炮彈,怎樣攻擊有四層樓高度的皇軍駐地呢?而炮樓在建造時就充分考慮了射界的因素在內。

百姓都走光後,時間是民國二十七年五月下旬,一團就將買的百姓的雞鴨、狗殺吃掉了,然後將肚腸、雞毛、鴨毛、狗皮等放在竹藍裏讓蒼蠅叮咬發臭,在夜裏投入水井裏,這樣井水就被汙染了,再也無法飲用了。八路軍將魯家崗及相鄰據點的電話線都割去,用兩營兵力圍困,兩營兵力打援。準備消滅這裏的日軍。日軍在用完據點水缸裏的水後,不得不突圍,當然就被打得落花流水,隻有少量兵力回到據點。兩邊的日軍來增援,都被八路軍打垮。黃三朗眼看皇協軍弟兄們也要被困死,隻好向為數不多的鬼子兵下手,打死了剩下的十多個鬼子,算陣前起義了。當時的民間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就投八路。”八路所以是最後選擇,是因為八路不能按時發薪水,從養家的角度考慮,他隻能排在最後。如此,亦可見八路勢力的龐大。此役,消滅魯家崗一小隊日軍,偽軍一個連起義,另消滅左右據點增援日軍各兩班人,合計兩小隊日軍。

日軍指揮機關對於部隊的損失,大為惱火,一旦有足夠的兵力,就會發動掃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