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山西日軍為保護交通運輸部隊,不得不將部隊分駐於公路沿線。每五華裏路(2500米)修建一座碉堡,碉堡上的機槍可輕鬆控製碉堡兩邊各1250米的公路,這樣運輸部隊就安全了,可以方便地得到支援。而相鄰碉堡間支援也很方便,僅不到30分鍾的步行路程而已。土八路無大炮,碰上碉堡隻能幹瞪眼。從參謀部的圖上作業來看,這是個好方法。
設想是很好,可是一旦實行起來,部隊的損失竟然比沒修碉堡時更大了。原來,部隊分駐了各碉堡後,就必須維持相互間的通訊聯絡。這就需要一條電話線。而這條電話線,就首先受到攻擊。
八路軍通常是在夜晚時,派人將電話線割去,第二天日軍電話不通了,自然就要派人去查線路。傷亡就主要發生在這裏,不管派出去多少人,都會被占人數優勢的八路給盯上,也就是說,查線的官兵總是有去無回,下落不明。這就造成日軍的隨時隨地的損失。而這就是中國的持久戰的一部分。日軍大為氣惱,於是派出部隊伏擊偷電線的八路,卻往往什麼也等不到。八路軍的情報係統的靈敏超過了日軍。
原來,中國政府的統治力量通常是不到達鄉村的,隻到達縣城一級。比如我們看清朝的電視劇,縣裏就是一個縣太爺,加上兩旁站班的衙役,再有些稅吏而已。普通百姓都是由鄉紳管理著。如兩戶百姓發生了糾紛,通常不是去縣裏告狀,而是去茶館喝茶評理。由德高望重的鄉紳點評誰是誰非。通常輸了理的人家,就要將所有人因此事所喝茶的花費付清。通常都會將事情處理得讓人心服口服。有些像今天的庭外和解或人民內部糾紛調解。而去衙門的案子,通常是牽連到人命的,在中國這叫“人命關天”,鄉紳不會插手。這就是“禮儀之邦”的由來。
日軍的侵略,徹底打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秩序,燒、殺、搶、**的行為超過了民眾所能容忍的底線。以往鄉紳的喝茶評理那一套全不管用了。這就為共產黨八路軍的深入民間發動群眾帶來最好的機會。
共產黨八路軍的辦法是把人民組織起來,其力量直達中國民間的村莊。除八路軍正規軍外,縣裏有縣大隊,區裏有區小隊,村裏有武裝民兵,(武器雖落後,找準機會就幹日軍一家夥)的三級武裝組織。青年有青救會,婦女有婦救會,連小孩也有兒童團。再伴以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的新思想的宣傳,吸引了年輕人的心思。減租減息的具體措施,這點過日子的窮人家都歡迎。還有革命成功後建設國家的遠景藍圖。如什麼“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田不用牛,用拖拉機,一耕一大片。”至於電燈、電話、拖拉機是什麼樣子,不要說聽的人,連講的人也是沒見過的。
所謂“革命”,在我看來,就是想辦法把人心鼓動起來,讓大家心裏熱乎乎的有個盼頭,有個方向,都向那個方向努力。而打日本,就是革命最基本的方向,遠大的方向,自然是建設新中國了。
於是,中國農村在日本軍武力的威逼下,掀起了造炸藥的原始工業熱潮,順口溜為“一硝二磺三木炭”。其根本目的是自保自救。
八路軍新一旅的抗日遊擊戰,技術在其他各部之上,因新一旅裝備好。新一旅利用在太原得到的鋼管及機床和工人,仿製了部分槍用消聲器,配發給槍法高超的骨幹人員,射擊可以做到沒有槍聲,日軍甚至連死都不知是怎樣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