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內容出處(9)(3 / 3)

而羅斯遭受蒙古人的長期統治,也經曆了一場災難深重的民族危機。東西歐幾乎同時通過地緣政治擴張來找到了擺脫危機的出口。

西歐是海洋國家,一開始就能向非洲和美洲擴張,之後轉向東南亞,都得益於海路;俄羅斯是內陸國家,出海口成為地緣政治的生命線,沙皇俄國於是先後向西、東兩個地緣方向擴張。向西是通過發動對波蘭、瑞典、立陶宛和克裏米亞的戰爭,打開波羅的海的門戶,追趕西方文明,向東則越過烏拉爾山(1581年),一直打到太平洋東岸和黑龍江,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控製東方”),這是從俄國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也稱伊凡雷帝)就開始的事業。由於西歐先於東歐崛起,沙皇俄國向西方的擴張受到限製,並一直承受著西歐資本主義模式帶來的巨大地緣政治壓力。18世紀俄羅斯開始推進“西化”,大力引進西方文明,“上流社會、教育係統(甚至神學係統)都嘲笑自己本民族最健康的東西,貶低自己‘落後的’農奴製下的人民。拿破侖的入侵,實際上是他在1812年聯合起來的整個歐洲的入侵,使俄羅斯‘文明’社會部分地清醒過來。”在這種條件下,俄羅斯認識到由於俄羅斯規模巨大和強悍,西歐列強無法像對待非洲、印度和中國清政府那樣攫取好處,因此俄羅斯與西歐的地緣政治關係具有對抗性。這種觀點經過20世紀曆史證明是正確的。

隨著東西方地緣政治矛盾激化,21世紀俄羅斯有難以比擬的巨大的地緣政治優勢,但是也有難以克服的地緣政治矛盾,主要表現為無比巨大的領土幅員和豐富資源與相對不足甚至日益減少的人口間的矛盾;由曆史文化和地緣優勢決定的成為超級大國的抱負與其文化軟實力不足間的矛盾。這兩個地緣政治矛盾製約著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定位和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

俄羅斯至今是世界第一幅員遼闊的國家,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人均資源儲量世界第一,特別是人類最為奇缺的資源如能源、可耕地、森林和淡水資源等等,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自然生態環境至今總體上保持良好,獨一無二。這樣的地緣政治條件決定了,俄羅斯似乎隻能做世界大國、強國,不能隻做地區大國,否則難以自衛自存。

[30]“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理念最早由鄧小平針對南沙和釣魚島提出的,南沙的油氣尤其豐富,油儲量約550億噸,另外還有二十萬億方的天然氣,非常可觀。這些資源大部分在爭議海域,每年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加起來大概開采五千萬噸,中國如還不行動,就有更多的資源流失掉。中越在北部灣已經劃了線,但是北部灣灣口通到大海的部分沒有劃線,這部分是中國海洋石油在做勘探,已經發現有油氣,越南已在中國一方,打了兩三口井,準備上采油平台開始采油。2005年,中菲越簽訂協議確定中菲越協議區,以新的模式合作,後由於菲方問題協議告吹。2012年,菲律賓準備在這三萬平方公裏中,拿出一萬平方公裏來招標。

中國需要反思的是,過去的海權從消極的角度理解的比較多,像越南,在南沙不爭議,接著就去西沙挑起新的爭議,民國政府在最初沒有爭琉球,之後日本接著去爭釣魚島,釣魚島如果擱置爭議,日本又去爭中間線。必須要打破“不爭議就是不存在爭議”的認識。

在海權當中,主權不行使就會自然而然地流失;因此,“擱置爭議”一定是雙方的,單方麵“擱置爭議”非常危險,“共同開發”一定要有主動開發的行動,沒有主動開發的行動,對方不會提出共同開發,就隻能看著資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