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內容出處(6)(3 / 3)

越人隻是當時中原人對居於南方的各族人的統稱,他們本身也不統一,因此當時號稱百越,可見種類之多。如現在江西省為揚越,嶺南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為南越,而福建、浙江中南部為東越。

春秋時期,越人所建立的國家越國曾一度北上中原爭霸,但是在戰國時期,楚威王消滅了越國,越人分裂成許多部眾,那些原來越王的後代各統其眾,自為君長,而且為越王之位爭鬥不止,因部眾紛繁,所以號稱百越。秦朝時,秦人的勢力控製了百越地區,越人地區分別由會稽郡、南海郡、日南郡、象郡所管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勾踐的後裔閩君搖和越王無諸參加滅秦戰爭,後來參加漢軍殲滅項羽的垓下之戰,劉邦就把無諸封為東越王,而閩君搖封為東海王。另外,原秦軍嶺南最高統帥任囂病重之時,把部將南海尉趙佗召來,立他為繼任人,命他割嶺南自立。任囂死後,趙佗繼任,他派人擊殺了日南、象郡等地秦朝官員,派軍封五嶺的各個關隘,自立為南越皇帝。漢朝建立後,他接受陸賈的建議,去皇帝稱號,對漢稱臣。

漢武帝時期,南越內亂,國相呂嘉叛亂,殺掉親漢的南越王。漢軍前去平定叛亂,南越國滅亡,漢朝在南越故地設立郡縣進行統治。而兩越地區,自漢初就相互攻鬥不已。後來,東海國實力較弱,常受東越國的侵擾。而會稽郡的長官往往對兩越的爭鬥長期束手無策,最後,東海國受不了,於是東海王上書朝廷,要求內附,經朝廷同意把,東海國全體民眾北遷到了江淮一帶,東海國自然就消失了。而東越國在失去東海國的對頭之後,反心日熾,終於造反,漢武帝派軍滅掉了東越,地入會稽郡。從此之後,三越國地區全部由中央治下的郡縣來管理。

但是當時越人仍然很多,漢末三國時期,孫吳政權不斷其境內的越人就行征討。當時平原地區的越人基本上已經融入了漢族,成為漢族的一部分。而孫吳所征伐的是山越。孫吳政權每占領山越的一塊土地,就對他們進行人口統計,實行與平原漢人一樣的編戶齊民的管理方式。這樣就打亂了原來越人社會結構模式,使得他們漸漸的融入了漢族。到了唐代,隻有福建地區仍有少量的山越人,最後他們也融入了漢族。而在此之前的廣東地區的南越人則早融入了漢族。雖然大部分越人融入了漢族,但是直至現在仍然有很多民族是當年越人的後裔,如現在瑤族、京族(越南人)、壯族、佘族、侗族等都是古代越人的後裔。如壯族在漢代稱為駱越。而目前中國境外民族中,越南人是最大的越人後裔。由於越南北部長期在中國直轄之下,屬於交趾郡(現越南河內)所轄,因此漢化程度相當高。

[18]孟人:孟人,又稱得楞人,中南半島的古老民族,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其先民原居中國長江流域,後南遷至東南亞境內,在今緬甸南部和泰國湄南河流域相繼建立過直通王國、墮羅缽底國和羅斛國,並最早信仰小乘佛教。11世紀緬人的蒲甘王朝滅直通王國。15世紀初泰人在湄南河一帶的勢力日漸強盛,也取代了孟人的地位。孟人現為緬甸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組成孟邦。

[19]大遷徙:美國遺傳學家斯賓塞.韋爾斯曾在《出非洲記》一書中提出,歐亞部落發源於一個大約於4萬年前出生在伊朗平原或亞洲中南部的男人。黃白人種(歐亞部落)從伊朗高原、中東繞道天山,進入東亞,遂演變成為黃色人種。大約9萬年時,當時的海平麵比現在低很多,澳大利亞和伊利安以及美拉尼西亞許多島嶼連在一起。棕種人在沿海捕撈的過程中,學會了使用木筏,木筏幫助他們從非洲到印尼半島,再到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等地。這些棕種人到澳洲的時間可能是6萬年,在東亞大陸散布開則是4萬多年前,被稱為早亞洲人。第二波人種通過北非由陸路進入了歐亞大陸。這是所有歐亞人的祖先。不久人種出現分化形成黃白人種,一部分向東遷徙時遇到了天山的障礙,無法進入中國的西北地區,成為中亞人和部分印度人的祖先。一部分人約在3至4萬年出現在中亞或南西伯利亞,並移民進入了美洲,另一支繼續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向東、向北遷徙,繞過中南半島進入中國,他們是從東非來到東亞的第二波亞洲人:晚亞洲人,也就是黃色人種,他們的擴散速度很快,從西亞進入印度河流域,穿過南亞次大陸北端,大約3、4萬年前到達東南亞地區,在兩萬年前的玉木冰河盛期,黃種人進入中國,由南往北分布,整個擴張開來。由於棕色人種到達較早,最初到達的黃色人種還沒有能力和棕色人種抗爭,後來黃種人逐漸與棕色人種爭奪地盤,由於黃色人種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技術和體力都占優勢,他們逐漸得以對棕色人種進行屠戮或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