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內容出處(6)(2 / 3)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後,趙佗率軍兼並桂林、象郡,統一了嶺南地區;並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南越國的疆土,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廣州市,公元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朝所滅,改為漢朝的郡縣。此後,百越這個名稱消失。

[16]占婆,東南亞的古國之一,與扶南(今柬埔寨)一樣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國家。領土的範圍大概在現在越南的中南部,即漢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占人為蒙古人種南亞類型,與馬來人相近。使用占語,屬南島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受孟高棉語影響,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極深,一度信仰婆羅門教。

今日亞洲諸民族的形成發展及其分布的大致局麵,都是在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經過多次的遷移、分化和重組,外來族體與本地族體之間不同形式進行交往(征服或被征服、和平締約或通婚)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北方遊牧民族自北向南的一次次衝擊,間接地推動了中原漢族和蒙古人種其他人群向中國南方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持續遷移。蒙古人種進入東南亞一帶,大概經曆了三次較大的遷移浪潮。約公元前2500年前後,最初湧入的蒙古人種族群即為南島語係,開始排擠和同化了當地的大部分土著,逐漸演化成馬來族係人群,主要分布於今南洋諸島菲律賓、印尼和馬來半島。

約公元前1000年時,屬南亞語係的孟高棉族係人群進入中南半島一帶。到了中古時期,漢藏語係民族又從亞洲大陸內地大批南下,不少族體進入今雲南、廣西,譬如今彝族、白族、納西族等就是由青藏高原遷來的古氐羌人的後裔。與之相近的緬人則沿滇西河流峽穀繼續南下,征服孟人、驃人,進占伊洛瓦底江流域,成為今緬甸的主體民族。泰人南下之後,控製湄南河流域,取代了孟人原有的統治地位。位置偏東的越人則降服占人,通過不斷向南擴展而逐漸兼並了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形成了現今越南國家的版圖格局。

占婆國在中國的史書裏麵,有三個不同的稱呼:東漢末以後稱林邑,唐時稱環王國,五代以後稱占城。東漢時期,林邑的建國,就是從漢朝治下脫離的過程。占人(此時稱象林夷)本居日南郡象林縣一帶,東漢末屢屢反叛,劫掠州縣,交州刺史不勝其煩。其中一次在漢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征交趾兵平叛,結果反而倒戈,形勢非常危險,漢朝廷議要調荊、楊、兗、豫四萬人征討,幸虧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後夏方兩任交州刺史,威信極高,占人聞其名而降。時至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象林人區方殺縣令自立,為林邑王,林邑最終獨立。占婆自一世紀末從東漢政權治下獨立後,北與中國各王朝,南與柬埔寨各王國長期交戰,並沒有落下風。安南(越南)興起後,占婆在與安南相持幾百年後逐漸被蠶食,最終在安南後黎朝聖宗親征下徹底瓦解,淪為安南的屬國,並最終悄無聲息的被越南人同化。

[17]越族,正式名稱為“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京族曆史上曾被稱為“安南”、“越族”,自稱“京族”。1958年5月,經中國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體民族,在越南的54個民族中,京族占越南總人口近90%。越族在中國有百越、百粵之稱,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遊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

越族的一支即為今天越南的主體民族,亦稱京族。越族形成在中國與越南有各種說法。禹後裔說為傳統的觀點,一說越族起源於中原少康之世。張守節《史記正義》引賀循《會稽誌》雲:“少康,其少子號於越,越國之稱始於此。”顯見,這是有史可查的證據。一說越族是夏朝被商消滅後,夏桀和一部分遺民向南遷移的一支。按《尚書》、《史記》記載,商湯和夏桀戰於鳴條,桀敗,成湯放桀於南巢。南巢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巢縣,春秋戰國時期在吳國、越國之間。此後,這些夏朝貴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遷至江南,成為越族的先民。一說為楚越同源,細究古代文獻,有資料表明楚、越共同淵源於一個羋姓的種族,是一個氏族中血緣關係比較近的親族。《國語.吳語》中韋昭注曰:“勾踐,祝融之後,允常之於,羋姓也。”戰國時史官所編的《世本》,則直言:“越為羋姓,與楚同祖。”可見,楚、越族的形成是同源的。從史籍記載看,越族經常與夏人、楚人發生戰爭,人員對流頻繁,因此越族不是純土著民族。